气血不足都知道用归脾汤,但你只发挥了它的3成功效

中医方剂中,一切补气之剂源于四君子汤,一切补血之剂源于四物汤,气血双补就首推八珍汤和归脾汤了。宋代医家严用和据“二阴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名方归脾汤,实用而不峻猛,柔中有刚,兼顾全面,很受后世医家推崇。

气血不足都知道用归脾汤,但你只发挥了它的3成功效

归脾汤最早见于1253年宋代严用和所著《济生方》一书

方药:白术、当归、人参各,黄芪(炙)、龙眼肉、酸枣仁(炒),白茯苓,远志(炙),木香、甘草(炙)各。(当归、远志二味,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引起的病证。

现在归脾汤主治病症的表现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血虚不能养心的症状,如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2、脾虚不能统摄血液的出血症状,如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崩漏,以及其他慢性出血症状等。

3、全身症状,如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等。

本方的配伍3个特点

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

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气血不足都知道用归脾汤,但你只发挥了它的3成功效

归脾汤如何加减

凡见到气血两虚之证,而表现出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等心脾两虚症状者,均可以归脾汤加减治疗。

应用本方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减。

血虚较明显者,可加熟地黄加强其补血作用。

脾虚气弱统血无力、出血不止者,可加阿胶、艾叶,以增强止血作用。

食欲不振者,可加助消化药,如焦三仙、鸡内金等。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可加养心安神药,如柏子仁、酸枣仁等。

注意事项:有虚不受补,服药后脘腹满闷不适者,应当调整剂量,或加入适当行气健运、醒脾开胃的助消化药。

气血不足都知道用归脾汤,但你只发挥了它的3成功效

方剂解析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而主血,即心有主宰人一身血脉运行的功能;脾主思而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循环而不妄行,脾主运化,脾与胃配合主宰消化吸收作用,是气血生化之源,中医称为是生命的“后天之本”。

思虑、劳倦过度则伤心脾。劳则气耗,以致脾虚气弱,食少倦怠,统血无力,血液妄行;思虑过度,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则心神不藏,以致心悸、健 忘、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故归脾汤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生姜、大枣补中健胃,以增强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补血养心而安神,茯神、 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开胃,又可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妨碍脾胃功能,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诸药配合,共成气血双补、心脾同治之剂。气足脾健则统摄 血液有力,血不妄行;血足养心则神藏心宁,而无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症;气血充沛则体轻神爽,则无神倦体乏之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气血   崩漏   萎黄   血虚   医家   白术   木香   远志   补气   养心   当归   健忘   症状   血液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