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之道,道不同!

陆九芝 ( 1818-1886 ),名懋修,晚清江苏吴县人。祖上世代知医。初业儒,中年后不乐仕进,承家学之渊源,致力歧黄,博览群书,精内经、伤寒之学。陆氏极力推崇秦汉医学,强调《伤寒论》在临床上的普遍指导意义,尝谓:“《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片语, 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 即此亦已足矣”“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难,继则大难矣”。他临证屡以经方起温热大病,活重危险证,尝云:如仲景方而不可用,则病人岂容我以尝试者,何以用之一人而效,用之人人而无不效,且何以彼之不用仲景方者,曾不闻一效也,吾既用之而效矣,用之而屡效矣,则吾岂能舍吾效者不用,而用彼之不效者耶,夫病者何所求,不过求其效耳,然不用仲景方而效不至,则人何乐乎不用仲景方哉。陆氏恪守仲景《伤寒论》,强调温病即阳明病,悉以阳明方为宗,如葛根芩连、白虎、 承气等为常用治温之方。对于温病家养阴保津、 芳香开窍诸法颇多非议。他认为,《伤寒论》为外感病总论,温病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在《伤寒论》外。

与其基本同时代的王孟英(1808~1868年?一说1863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中医温病学家。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温热经纬》是王士雄的力作。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的编纂原则,辑集各家医论,阐发自己见解,于1852年著成是书,使温病学说遂成系统,蔚为大观,可称集温病学之大成者,后世称他为温病大家。并于1838年写就《霍乱论》书稿,认为霍乱有时行的真性霍乱与寻常的吐泻霍乱之分,前者多属热霍乱,后者则属寒霍乱。寒霍乱是一般六气为病,阴阳二气乱于肠胃而成;热霍乱则是一种“臭毒”疫邪为患,由于暑秽蒸淫、饮水恶浊所致。认为寒霍乱“利者必是清谷而作臭秽,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浊,”热霍乱则“溲赤且短,便热极臭,”两者显有区别。治热霍乱创燃照汤宣土郁而分阴阳,连朴饮祛暑秽而行食滞;寒湿霍乱,推用理中,五苓及正气散之类。在用药上列蚕砂为治疗热霍乱的主药,颇有特色。所创蚕矢汤、黄芩定乱汤、解毒活血汤中均用了大量蚕砂,无不取其祛浊除秽,展化宣通之功。

此外,在王士雄之前,许多医家都认为暑必兼湿。针对此说,他指出,暑与湿,一为天气,一为地气,迥然二气,虽易兼感为病,但绝不能因此而说暑中必定有湿,“论暑者,须知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这一论点,对于认清暑邪的性质和暑病的治疗都是大有裨益的。王士雄指出,暑性纯阳,绝不能冠以“阴”字,所谓“阴暑”者,实即夏月伤于寒湿,不能属于暑病的范畴。这对区别寒、暑性质和概念,正确辨治,有着实际意义。

两大医家基本同地处江南,学同承岐黄仲景之学,然识病,用药大有不同,前者保守?后者显然是进步的,因为终成一代温病学宗师,何以有这样的不同呢?一是固然与学术体悟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疾病模式认识的差异,一个看到的是标,一个看到的是本,对标本中气,五运六气的认识是不是有所不同呢!今天转录部分内容,自己冒昧揣测,难免贻笑大方!

主要是今天学习了顾植山教授团队讲座五运六气,对于整个内经,伤寒,包括金元四大家等学术理解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转陆九芝,王孟英二位晚清大医之相左,以说明学医的道路,方式,个人的体悟,都会影响到将来的成就,尤其是临床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葛根   睡乡   恶浊   海宁   伤寒论   医家   霍乱   内经   伤寒   晚清   秦汉   学说   阴阳   见解   须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