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十四法和十一症

小柴胡汤又是和法中最精炼的代表方。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

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小柴胡汤加荆芥10g、防风1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4、止嗽小柴胡: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10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小柴胡汤证中,这11个证需特殊注意

1、嗜卧

《伤寒论》第37条载:“脉浮细而嗜卧”,第231条也有“嗜卧”。结合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论来看,“嗜卧”是小柴胡汤证最关键的证,也是特征性症。嗜卧是指患者困倦想睡觉,或可表现为不停的打盹。这不仅提示气津已虚,而且也是小柴胡汤方中人参、炙甘草、大枣一组药的对应证,是本方用参、草、枣的依据。

2、嘿嘿

第96条、97条有“嘿嘿”一症。陈慎吾先生认为:嘿嘿,“嘿嘿然不欲言也”(《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刘渡舟先生认为:嘿嘿,“肝胆气郁的神情”“表情很静默,也不高兴”(《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是小柴胡汤证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证,表现为:心情不好,没有情绪,神情低沉而不想说话,或不想吃饭,或不知所措等。这种情绪与第96条的“心烦”可以交替出现。但见此证,就可用小柴胡汤。

3、不欲食或嘿嘿不欲饮食

《伤寒论》第148条证有:“心下满,口不欲食”,第96条与97条分别有“嘿嘿不欲饮食”。不欲饮食即无食欲,不想吃饭、不想饮水。这是小柴胡汤证的关键证之一。不少患者不仅无饮食欲,还兼有心下(胃脘)痞闷症。

4、颈项强

《伤寒论》第99条载:“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第98条也有“颈项强”。从而提示,“颈项强”是小柴胡汤证之一。胡希恕先生认为:“颈即脖子两侧,属少阳;项为脖子后面,属太阳。”(《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颈项强既可见于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也可见于小柴胡汤证。

5、大便硬

《伤寒论》第148条证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第230条有“不大便而呕”,由此说明“大便硬”或“不大便”是小柴胡汤证之一。结合第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分析,小柴胡汤虽无大黄,而可和降胃气,治疗枢机不利,升降失司,胃气不降的大便硬或不大便证。

6、大便溏或下利(痢)

《伤寒论》第229条证有:“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说明小柴胡汤证有发热、下利(痢)。发潮热、下利,而见“胸胁满不去”者,即为小柴胡汤证。《皇汉医学》载:小柴胡汤可治疗肠炎,“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等证,最有奇效。”胡希恕先生认为“此病多见于热性痢疾……若胸胁满而显少阳证,则可以小柴胡汤既治胸胁满,又解热治痢。临床小柴胡汤有治痢疾的机会,甚至噤口痢都可使用,若有热而无实,可加石膏。本条说明,小柴胡汤可治热痢而显柴胡证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7、腹中痛

《伤寒论》第96条或然证有“腹中痛”一证。另外,《伤寒论》第100条证有“腹中急痛”,《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1条证有:“腹痛而呕”,从而提示,腹痛是小柴胡汤证之一。

8、黄疸

《伤寒论》第231条证有“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21条证有:“诸黄,腹痛而呕者”。从而说明“黄疸”为小柴胡汤证之一,黄疸见小柴胡汤证者,可用本方治之。

9、耳前后肿

《伤寒论》第231条证有“耳前后肿,潮热,时时哕”,从而说明“耳前耳后肿”是小柴胡汤证之一。痄腮、时毒、淋巴结肿大等病显小柴胡汤证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10、舌上白苔

《伤寒论》第230条有“舌上白苔”一症,从而提示小柴胡汤证的舌以苔白,且舌上苔较多较明显为特征。

11、脉浮细,或脉弦浮大,或脉沉紧

《伤寒论》第37条提出小柴胡汤证的脉为“浮细”;第148条提出“脉细”;第231条提出“脉弦浮大”;第266条提出“脉沉紧”。这些均是小柴胡汤证的脉象之一。

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除宗仲景之意,重用柴胡30g之外,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治疗内伤杂病,则柴胡、黄芩均用15g。无论外感内伤,均用党参代人参,治外感用10–15g即可,治内伤则加大为20—30g。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葛根   汤加   金匮要略   肝气   伤寒论   外感   见证者   黄芩   柴胡   黄疸   颈项   内伤   肝炎   人参   大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