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温病学(转载)

归纳前面所讲的内容,吴又可的贡献在于他写出了温病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传染病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的温病学专著。在书中,他突破了《伤寒论》的框框,提出了温疫的治法不同于伤寒,对邪气的性质、入侵的途径、侵犯的部位、传变的形式、具体的治法、传染性等都有非常明确的阐述。他对"温"、"瘟"、"热"、"疫"这四个字的考证,对后世也很有启发。吴鞠通对《温疫论》给予了很高的的评价,他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指出了吴又可的学术观点是前人所没有提到的,具有独创性,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是他又说:"细查其法,未免支离驳杂。就是说,这部书设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句话说得也很中肯,《温疫论》确实是不成体系,因为它只讲了一个病,不可能成体系。他又进一步进行分析,认为这部书"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就是说,吴又可有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他的不足,他的用心是很好的,但是学术不精。这个评价,今天看来有点苛刻,因为在吴又可那个时代,温病学的学术水平不能和吴鞠通那个时代相比,到了吴鞠通那个时代,经过叶天士、薛雪等很多医学家的努力,温病学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比吴又可那个时代要高得多。应该说并不是吴又可本人的"学术末精",而是受当时学术水平所限。吴又可那个时代对温病的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他在书中论述的範围仅限于一个具体病种,可以说是专病专书,当然就不可能使温病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能写出这样一部书,己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今天分析这部书,应当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它,既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也应该承认它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

  《证治心传》这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没有记载,在温病学发展史上也没有人提到过。但是应该承认它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很特殊的著作。这部书的作者袁班,字体庵。明末江苏秦邮人,就是江苏省高邮县人。此人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所以生卒年代无可考证。袁班是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他不是从业的医生,但懂医学,也给人看病,他这部书是以临证和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的。史可法在公元1643年为他这部书写过一篇序,可见他这部书是完成于公元1643年以前。在序中史可法评论这部书说:“阐古今所必由之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这个评价不算过份。因为在袁班之前,确实没有人讲过他书中所说的话。在他之后,叶天士说过,但是比他晚了将近一百年。所以说确实是“天下说未见的书”。吴又可的《温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他与袁班是同时代的人,也都是江苏人。成书的时间基本相同,但是书中的内容完全不同。《证治心传》这部书共一万三千多字,其中涉及到温病的部分有两篇。一篇是“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一篇是“温热温疫辨”。在文中,他提出一年四季气候不同,用药也不一样。其中讲到了治疗春季的风温、春温,夏季的暑热、长夏的湿温,秋季的秋燥,冬季的冬温等各种温病所用的药物。在秋燥中虽然没有提出凉燥、温燥的名词,但是他己经提出了秋燥有兼凉与兼温的不同,用药也不一样。袁班的用药思路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用药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用轻凉的药物。在《温热温疫辨》中,他对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与温疫的区别以及一年四季中不同季节发生的各种温病的治法、具体用药,都有非常明确、详细地论述。书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提出:"若时值初春,严寒将退,风木司权,其气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人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腑。"就是说,治疗春天发生的风温,要"取清轻之味"。"清",是用凉药清热,"轻",是指药物的质地轻扬,他特别提出薄荷、桑叶、菊花、连翘、牛蒡等药物,取其质地轻扬宣透。能够清解表热,以"清肃肺卫"。这里提出了"肺卫"这个名词,指出要清解肺卫的风热。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失治久延,渐入荣分",荣字与营字通,这里的"荣分",就是指营分。他又指出,温病的传变有顺传与逆传的不同证候。而且还指出"又有热极旁流,名为顺传胃腑"。这里明确提出了"顺传胃腑"这个名词。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中就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但叶天士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只提了一个"逆传",并没有提到"顺传"这两个字。后世王孟英等人经过分析,认为有逆必有顺,逆传是传人心包,顺传就应该是向下传到胃,这是后人分析出来的结论。不是叶天士文中提出来的。大家公认叶天士是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也是叶氏首创,而袁班的书比叶天士的文章早了近一百年,书中已经提出了"肺卫"、"荣分"、"逆传"、"顺传"这些名词,说得都很明确。那幺,他和叶天士之间究竟有没有关係?叶天士是不是看过他这部书,或者是得过他后人的传授,都很难说,袁班这部《证治心传》是公元1643年完成的,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是他晚年给学生口述的,叶天士殁于公元1746年,由此可以推断,叶氏这篇文章大概是口述于公元1740年前后。所以说袁班之论比叶天士之论早近一百年,而他们的内容却惊人的相似,这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确实是个不解之谜。这部书在当时为什幺没有得到推广、流传呢?史可法给他写序是在公元1643年,史可法认为这部书非常好,非常实用,因为当时正处于明、清交战之际,在战乱期见没有条件出版,史可法表示"俟锋焰稍息,亟付手民,以饷世之习医者。"就是说,史可法準备在战乱稳定之后把这部书刻板印刷发行。可惜,明崇祯甲申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了,史可法殉国了,这部书也就没有刻成,因而就默默无闻了。到公元1858年,这部书稿传到他的玄孙手里。他的玄孙有一位在一起修邑志的同事,名叫赵观澜,从他的玄孙手里看到这部书,已经是"蠹蚀过半"的残本了。赵观澜就根据残本重新抄了一遍,但是也没能出版。直到公元1923年,浙江的裘庆元,字吉生,在杭州成立了"三三医杜",于公元1924年刻版印书,称为《三三医书》,里面收集了99部书,其中就有这部《证治心传》,刊在《三三医书·第二集·第二十五种》,这部书从此才得以传世。书中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与温疫的区别、四时温病的治疗用药,都讲得非常清晰、透彻。赵观澜抄这部书的时候加了按语,他说这部书和吴又可的《温疫论》是同时代,但是比《温疫论》的水平要高得多。他还说,后人只知道"温邪上受"这个词是叶天士提出釆的,而不知这种观点在叶天士之前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如果袁班与吴又可他们两位能有机会在一起研究讨论的话,温病学的形成肯定要比叶天士提前很多年,赵观澜的这种说法确实很有道理。  

  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

  继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之后,清代初期与温病学有关的着作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简称《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医门法律》成书于公元1658年。这两部书的作者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新建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所以喻嘉言晚年又自号西昌老人,生卒年代为公元1585~1664年,是明朝万曆至清朝康熙年间。他这两部着作虽然不是温病学专着。但是这里面都涉及到了温病的问题。在《尚论篇·卷首·详论温疫以破大惑》中,他提出了温疫病的邪气入侵途径及所犯部位,他说:"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此三焦定位之邪也。"明确地指出了邪气从口、鼻先进入中焦,然后再瀰漫到上焦、下焦。他这种邪犯三焦的现法,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一个说不无启示。关于温疫和伤寒的区别,他指出:"伤寒邪中外廓,故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道,故表之不散。伤寒邪入胃府,则腹满便坚,故可攻下;疫邪在三焦,散漫不收,下之复合。"关于温疫的治法,他特别提出:"未病前,先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他所说的"上焦如雾,升而逐之",是指用轻扬的药物升浮透邪;"中焦如沤,疏而逐之",是指用行气的药物,疏通气机,气行则邪却;"下焦如渎,决而逐之",是指用开决水道的药物,通利小便,使邪从下祛。同时,三焦都要加解毒之药"兼以解毒"。他这种治温疫用芳香、逐秽、解毒药物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启发很大。吴鞠通总结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经验,制定了银翘散一方,他在银翘散的方论中就明确地说:“本方仅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银翘散里用银花、薄荷、芥穗等芳香药,就是"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的具体体现。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应该说是受到了喻嘉言的很大启发。《医门法律》里有一篇"秋燥论”,是专论秋燥的。《黄帝内经》里很少论及燥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也没有燥的病机。刘完素扩展了病机十九条,提出了"诸涩枯涸,乾劲皱揭,皆属于燥",提出了燥病的病机。喻嘉言在这个基础上写了"秋燥论",深入地讨治秋燥。《医门法律》中的清燥救肺汤,是治燥熟邪气犯肺的代表方剂。"秋燥论"与清燥救肺汤,为后世对秋燥病的认识与治疗产生了较为深近的影晌。《尚论篇》、《医门法律》虽然不是温病学的专着,但书中的温病内容比较深刻,它的成书年代与吴又可的《温疫论》及袁班的《证治心传》基本上是同时代,这说明,在这个时期,医界对温病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个时期开始酝酿着温病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

  《广瘟疫论》作者戴天章,字麟郊,号北山,后世多称他为戴北山或北山先生。江苏上元(江宁县)人,1644-1722.他非常推崇吴又可的《瘟疫论》,但惋惜这部书但是未能得到推广。于是他就对原书进行了删削增改,把书名中的“温”字改成“瘟”。于公元1675年着成了《广瘟疫论》。这部书当时并没有刊行,由他的儿子戴雪村手抄后存在他家的"存存书屋"。大概是在公元1750年前后,戴北山的孙子戴祖启看到一部坊刻本的书,与他租父的《广瘟疫论》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把书名改成了《瘟疫明辨》,署名是歙县的郑奠一。为此,戴祖启就在公元1778年把家藏的手抄本刊刻出版,以纠正讹传。于是这部书就有了两个书名,而且正版的《广瘟疫论》比《瘟疫明辨》的出版时间反而晚了将近30年。清末的陆九芝把《广瘟疫论》加以删订,收入他所着的《世补斋医半》中,题名为《广温热论》。关于把书名中“瘟疫”改为“温热”的理由,陆九芝认为,温病可以统称为温热,其中也包括了瘟疫,戴北山的这部书不是仅论瘟疫,其中也涉及到不是瘟疫的其他温病,範围很广,所以就改名为《广温热论》。清末民初的名医何廉臣又把《广温热论》加以重订,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题书名为《重订广温热论》。戴北山对《温疫论》的发挥,首先在于辨证方面,他说:"意在辨瘟疫之体异于伤寒,而尤慎辨于见证之始,开卷先列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五条。"在治疗方面,他总结出汗、下、清、和、补五法。这些内容都对《温疫论》有所补充,使之更为系统化。但这部书也有它的局限性,恽铁樵评论说:"此书浅而狭隘,读之既久,恆偏于用凉,转以凉药误事。"

  

  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

  《温热暑疫全书》成书于公元1679年。作者周扬俊,字禹载。江苏吴县人。生于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他这部书分为温、热、暑、疫四卷。划分为温病、热病、暑病、疫病四类分别论述其证治。并指出“黄芩汤,治温本药也。”也就是说,他以黄芩汤唯治疗温病的主方。这种治疗思路对后世治疗温病热郁少阳的病变有所启发。因为这部书的成书年代较早,所以对温病的论述不够全面,也没能明确地揭示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誌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作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1667~1746)。他十四岁丧父,随其祖父的门人朱某学医,非常勤奋好学。十年间先后从17师,集思广益,从而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功底。他成名很早,毕生忙于诊务,没有留下亲笔所写的着述,现在流传下来的《临床指南医案》等叶天士的着作,都是后人整理刊刻的。叶天士关于温病的论述,主要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简称为《叶论》。这篇文章不是叶天士亲笔写的,据说是叶天士带着学生游太湖洞庭山时,他的学生顾景文随行于舟中,叶天士口述,他记笔记。以笔记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华本”来自于华岫云。华氏在叶天士去世后收集了一些叶天士当年的医案,他认为这些医案的价值非常高,对后世很有指导意义,所以就对这些医案进行了整理、分门别类而成书,题名为《临证指南医案》,刊行于公元1766年。这部书刊行后,他又收集了一部分叶天士医案,开始选编《续选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在他选编的内容里就有这篇文章。在选编的过程中,他于中途就去世了,由岳廷章继续选编完成,于公元1775年刊刻了种福堂《续选临证指南医案》。把这篇文章放在了这部书的"卷一",题名为《温热论》。公元1829年,又出版了卫生堂《续刻临证指南医案》,实际上是按种福堂的《续选临证指南医案》再版的,但卫生堂本里加上了华岫云的眉注。比如,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华峭云加的眉注是"辛凉开肺,便是汗剂"。这说明,这篇文章是经过华岫云亲手整理的,所以后世称之为"华本"。种福堂"续选"本和卫生堂的"续刻"本中,在《临证指南医案》原书的基础上后续的内容都是单独的,分为四卷。公元1844年出版经锄堂《临证指南医案》时,把种福堂"续选“的四卷附到后面去了,前面是《临证指南医案》的原书十卷,后面四卷把种福堂本"续选"四卷改名为《种福堂公选良方》四卷,其中"卷一"就是叶天土的这篇文章,经锄堂本把它分为33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嘉言   中焦   心传   外感   明末清初   伤寒   选编   成书   瘟疫   后世   论述   公元   药物   学术   指南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