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要强

拖延症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要强

对自己老是拖延感到苦恼?

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先要理解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没什么好羞耻的。

这种问题甚至算不上是性格中的缺点。

拖延症根源于人独有的需求——即人希望可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

不妨设想以下情景:

现在是晚上11点。

你的论文还有几天就要交稿了。

你待在卧室里,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你突然想花一分钟查看下邮件,再开始写论文。

然后45分钟过去了

你已经看了不少邮件了。

你感到疲惫,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你的心里暗暗想着:“这样的状态可不适合我写论文。

我现在需要的是睡眠。”

第二天,在你起床后,又会重复一遍这样的过程。

拖延症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要强

你也是这样的吗?

也许你不需要写大学论文,但你可能也有工作汇报、毕业设计、同行评审等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但你一直迟迟不开始,直到截止日期前几天才不得不开始赶工。

你可能经常因为自己的拖延症而自责。

你很纳闷,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懒,或是认为自己意志力薄弱、 没有计划、缺乏动力、不可救药等等。

但事实上,拖延症没什么好羞耻的。

它也不是缺点,也不是软弱的表现。

只要我们明白了动机形成的机制,就会知道,拖延症其实是一种合理的行为。

在普林斯顿,沃格研究设计了一项面向大学生的学术支持项目。

在项目参与的学生中,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

沃格认为,有拖延症的人深谙拖延的技巧——控制自己的心理、将自己拖延的行动合理化、为自己的偷懒找正当理由。

关于拖延症的原因,目前有许多种理论。

一些理论指出,拖延症患者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弱。

还有人认为,拖延症可能是由于错误的时间管理观念、完美主义等。

而沃格认为,拖延症根源于人的自我价值感。

对此他的解释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承认。

认为他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

认为自己具有和他人一样出色的才能。

对此,我们愿意牺牲自己其他的需求、或以其他需求为交换来满足这点。”

换句话说,想要证明自己有价值不会导致拖延症。

但是如果人极度依赖于外界的承认,只有这些外物才能让自己感到有价值时,事情就会往坏的方面发展。

比如高分、来自父母,领导等权威人士的夸奖、权威组织的认同等,

沃格认为,大多数拖延症患者都简单地认为,自己的能力等同于自己的表现,而表现又等同于自己的价值。

表现=能力=自我价值

我们害怕自己在论文、项目、分析等事物上自己的表现不好。

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由这些事物所决定的,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的价值。

而在这个“表现=能力=自我价值”的等式中,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变量是投入的努力。

沃格认为,人出现拖延症,对工作投入较少的努力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结果不太好,也不能证明我们自己不够有天赋、没有能力、没有价值。

我们会告诉自己,自己是太忙了、太容易分心了、才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回想下,当你在高中或大学的考试前,他人说过的话。

那时候人们总是说什么呢?

“我只学了三个小时。”

“我只学了2个小时,我的电脑死机了。”

每个人都在试图解释自己没有准备好这点。

为什么呢?

他们认为,即使自己最后没有考得很好,他们至少有个借口可以告诉自己和他人。

每一个经历过拖延的人,都有过阻碍情绪。

许多人将拖延症描述为,感觉像是被一个障碍、一道墙给堵住,无法逃脱。

经常会焦虑不安、无法入睡,但同样的,也无法好好地做正事。

在这些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在被两股不分伯仲的不可抗力所拉扯:一股力量来自于我们害怕失败,一股力量来源于我们想要有所作为。

我们想要走出困境,只有唯一的办法——无法有所作为的恐惧压倒对失败的畏惧。

说完了拖延症是什么后,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打破恶性循环呢?

1.去留意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并搞清楚为什么你要这样做。

从拖延症和克服拖延症相关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认识拖延机制中自我价值所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克服拖延。

明白拖延症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抑制拖延的欲望。

拖延也许不是出于自我厌弃、自我破坏的目的,而是出于保护自己。

你需要意识到,当下你是否正在拖延。

有些时候拖延的表现非常明显。

在我们编写应用时,没有理由突然要去洗衣服;

清理过时的资料当然会提高自己的办公效率,但不是必须现在做的事,这只是一种推迟工作的手段。

一个小技巧:当你开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在拖延时,答案一般是肯定的。

你需要摸清你自己拖延时的习惯。

大多数人想要拖延工作时都会做特定的事情。

你的习惯是什么呢?

打扫卫生?睡觉?购物?查看邮件?看视频?

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拖延习惯,才可以防患于未然。

提防自己调入清理、小憩、购物的陷阱要比把自己从陷阱里扒出来简单得多。

只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倾向、动机非常了解,就可以大概率克服这些行为。

2.打破平衡

“是否要做一件事、要做的话做多少”是由我们“做”的动机(即想这样做的原因)、和“避免”的动机(不想做的原因)所共同决定的。

有些事情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比如说,吃一些好吃而又健康的食物。

在这件事情上,因为我们有大量做的动机,而极少避免的动机,因此我们会立刻去做。

很多的拖延症患者有一种错误的认知。

他们认为之所以推迟工作时因为他们潜意识中不想去做这件事。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的恐惧超过了,或者说压倒了他们“做”的动机。

当你选择玩手机,而非完成你领导布置给你的市场竞争分析报告时,可能是由于你的“避免”动机压过了你“做”的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你想做的原因。

当你这样做时,你是在提醒自己,做这件事更符合你长远的任务、目标、或规划。

接着,如果这件任务很繁重、令人生畏,i可以将这个庞大的任务分成几个你可以完成的部分。

沃格举了个例子,他意识到自己因为畏惧,不断拖延写TED演讲稿后,他决定先写一个概要,然后将其逐个部分一一完成。

提醒:在写了概要或是待办事项后,一定要抵抗自己想进一步拖延的欲望。

3.挑战你自己的信念

我们应该摒弃在我们的观念中,让我们忍不住拖延的始作俑者——

能力=表现=自我价值。

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这个等式是错误的。

人的能力并不等于人的价值。

身而为人,其珍贵之处在于人的特质本身。

善良、勤于思考、温柔地对待万物才是人的价值。

拖延症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要强

文章来源:TED

原标题:Tired of procrastinating? To overcome it, take the time to understand it

作者:Daryl Chen

译者:Linda

校对:Luna

本文来自健康译栈,如若转载需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等式   有所作为   要强   根源   动机   患者   事情   习惯   错误   需求   邮件   原因   能力   价值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