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压抑自己的情绪吗?最后它们都去哪了

你压抑自己的情绪吗?最后它们都去哪了

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情绪在控制我们。

特别是当我们的情绪很强烈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身体、大脑都被情绪所占据时,我们要么通过行为直接将它宣泄出来,要么暗自忍耐,等待它过去。

忍耐的时间是难熬的。

威廉·詹姆斯写过类似的话:

“在人有情绪时,特别是情绪很强烈的时候,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

突然的爆发是一种无保留的行为。

可能是因为爱、妒忌、愧疚、害怕、懊悔、愤怒,

也可能是因为开心或是坚定,它们同样也可以是爆发性的情绪。

激烈的情绪在爆发后很难再找到踪迹。”

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会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不止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免受情绪的驱使,我们还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

如同情绪在门外敲门,我们却不让它们进来。

我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一个女性朋友,数年前,在大学读书时失去了她的父母。

她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都苦苦压抑自己,让自己不要因此悲伤。

她努力维持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保持原样。

但是十年后的有一天,她没法再继续压抑了。

她开始哭,试图自杀。

每天如此。

她终于将她苦苦掩盖的、那时的伤痛,以痛哭的方式发泄了出来。

对外界关闭自己的情绪,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又去哪里了?

它们会在多年后,重新出现,报复我们自己吗?


你压抑自己的情绪吗?最后它们都去哪了

知觉和身体

人可以转移注意力来改变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

比如,很多小孩会通过唱歌、和自己说话的方式,来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认为,孩子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上,减少花在害怕之物上的精神资源。

孩子不能在说话、唱歌的同时,想象柜子里有张牙舞爪的怪兽。

这超过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同样,人在承受痛苦,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如果将思绪集中在令他们快乐的事上,比如和最爱之人共度的时光,感受到的痛苦会少一些。

这种方式意味着,拒绝感受某种情绪,不把注意力放在让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物体上,而是放在别的地方。

我们也会用与之相反的手段,通过使用外部的工具,让自己的情绪达到顶峰。

比如,当你悲伤时,听哀伤的音乐,会让自己感觉更加难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如同在拼凑我们身体内名为伤心的碎片,将其聚集起来,进而变成一股横冲直撞的力量,任由它席卷我们。

很重要的一点是,肢体动作、现实活动,可以使我们目前的情绪继续滋长,也可能对它起到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肢体活动、现实活动来拒绝或接受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如果我们去跑步、游泳的话,就很难让自己沉溺在悲伤或者愤怒中。

理解的作用

人会故意误解自己的情绪,借此来阻止自己产生这样的感情。

有时,人会认为悲伤是一种软弱的情绪,因此故意把自己的悲伤当作是愤怒。

这是因为,悲伤意味着,他人使我们心灵上受到了伤害。

而愤怒维持了我们的尊严。

当然,有时人也会将愤怒误解为悲伤。

当我们认为,愤怒是一种不恰当 的行为时。

比如,当人去参加有多年不合的,父母的葬礼时。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努力地感受悲伤,但这种悲伤并不来源于心灵深处。

我们尝试将自己从情绪中解脱出来。

可能会通过剥夺情绪的氧气的方式。比如我们的注意力,或者其他。

特别是当这种情绪只是短暂的时候,这种方法尤其奏效。

比如为了避免在电话上,跟敷衍了事的客服发火吵架,

你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和朋友今天的晚餐上。

并且后续你也不会再因此而生气。

但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即文章开头提到的,这种情绪非常强烈,且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

转移注意力只能延缓,而无法阻挡情绪会把我们淹没的事实。

如果我们暂时地压抑、或转移这些情绪,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潜在情绪

情绪可能会仍留在我们的体内。

和人的潜意识一样,我们也会有潜在的情绪

当然,由于它们是潜在的,我们很难摸清这些情绪。

但我们可以间接地,推断出它们的存在。

比如,你可能突然有一天会感觉到,你对某人,某地,某事的喜爱变强了,或者变淡了。

不管你属于前者还是后者,不会改变的是,你对一个事物的感受和从前不一样了。

其实,在你还没有意识到变化的时候,变化已经开始了。

你只是在变化到了某个地步,突然意识到了而已。

事实上,你从未认真地思索这件事,因此,这种转化并不是一天产生的。

而是一段时间一直在进行着的。

关于你情绪变化的过程,你没有丝毫的印象。

这些变化超过了你的觉知,并不依靠你自身的能动性。

因此,我们称这些情绪为潜在的。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不被允许、隐忍不发的情感会继续,以超过我们觉知的方式,存在在我们的身体里。

这些情感在潜意识中,可能会进一步进化、改变、也可能保持原样。

当我们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往潜在方向发展时,它们会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内心中。

我们很难不屈服于它们。

它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

有很多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人产生事后的痛苦、焦虑。

比如在战时,这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

如果你有小孩要抚养,你只能收起痛苦,苦苦支撑,将孩子抚养长大,才能够面对心底那个脆弱、绝望、充满痛苦的自己。

我们最终还是不得不向情绪投降。

文章最先提到的那个女性朋友,她痛苦不堪,后来,在尝试过自杀后,她选择了和过去不同的方式。

她不再抗拒,克制悲伤,而是接受了痛苦。

她哭了很久。

还给她的父母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祭奠仪式。

每当她在做这些事时,心里的伤口就会平复多一些,最终愈合如初。

我们可能会试图淡化自己的情绪,企图通过否认自己的感受来躲避巨大的痛苦。

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承认,我们无法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如既往地生活,我们做不到。

威廉·詹姆斯认为,在我们试图实现心神合一的道路上,人一定会有无法逃避,只能屈服的时候。

这时候,人的个人意志只能放弃挣扎。

在你停止抵抗后,你的心灵才能得到解脱。

你的心才能再一次按照你的意志,向最初的方向前进。

你压抑自己的情绪吗?最后它们都去哪了

文章来源:Psychology Today

原标题:Where Do Suppressed Emotions Go?

作者:Iskra Fileva Ph.D.

译者:Linda

校对:Luna

本文来自健康译栈,如若转载需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詹姆斯   情绪   可能会   原样   肢体   潜意识   注意力   愤怒   悲伤   痛苦   父母   身体   方式   孩子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