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回信中国留学生:追寻科学,将极大鼓舞与时光赛跑的人

爱因斯坦曾回信中国留学生:追寻科学,将极大鼓舞与时光赛跑的人


8月1日,上百名青年科学家齐聚深圳,参加一场为期两天的特殊活动。


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翘楚,跨界讨论了地外行星居住、量子计算、人机通讯等前沿问题。交织的问题中,藏着未来之匙。


台下,数十位院士安静倾听。会场外的时代惊涛如雷,疾风无相,但科学总能给予平静。


这是中国科学的香火传承。故事延续百年,这是最新一章。



邮轮驶入寂寥大洋,19岁的束星北回望,家国只余模糊方位。


在他离开的1926年,中国正处撕裂之中,张作霖进京,北伐军南上,战火洗掠城池,愚昧笼罩乡野,浓稠的黑暗裹着每个人的明天。


束星北等船上留学生是远行盗火者,科学是他们追寻的光源。


束星北浪迹欧美,求学剑桥等多所名校,所到之处,导师皆惊叹其物理学天赋。在柏林,他专程拜访了爱因斯坦。


那年的爱因斯坦已是世界偶像,对东方满心好奇,助手转给他中国留学生来信,爱因斯坦回信赞叹:


追寻科学,将极大地鼓舞那些与时光赛跑的人。


来信的留学生,出自叫“中国科学社”的简陋社团。1915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立《科学》月刊。


办杂志需经费,中国科学社入会要交5元,留学生踊跃报名,为省钱比赛吃饭节约,有人还因营养不良病倒。


那些寒衫学子,拢起最初的篝火。《科学》发刊词写道“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


1918年,中国科学社计划迁回国内,蔡元培在报上募捐,心急如焚:


当此科学万能时代,而吾国仅仅有此科学社,吾国之耻也。


活动最终募资一万五千元,中国科学社搬至南京大学旧楼,发出呼吁“科学救国”,大批留学生响应归来。


1936年,归国的束星北受竺可桢邀请,到浙大任教。当年因抗战,浙大偏居贵州遵义山寨里,校内名师云集,被学界赞为“东方剑桥”。


一年后,大物理学家玻尔访问中国,与束星北等学者相谈甚欢。


归国后,不断有中国来信,向玻尔请教物理,询问留学事宜,他统一回复:


中国有束星北这么好的物理学家,你们为什么还要跑到外边去学习物理呢?


彼时中国前路未定,乱世烟尘飘飞山河,但仍有人举火把探索未知之境。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记录到:西藏寺庙内有人讨论原子核物理,广西山洞中有工程师讲解发电机,大理土著部落边,有人帮浮游生物学家推船下洱海。


他在《战时中国之科学》中写道,1942年,中国学者投稿论文108篇,86%被接受。


“在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化的国家,且处于最严重战乱情况下,这些数字是中国科学水准相当高的证据。”


那些被轰炸阴影笼罩的校园中,大师们跨界讨论,思路渐开,眺望到更清晰的未来。


1943年,束星北送别16岁的李政道,此前师生俩人整日守在山寨寺庙的实验室中。


束星北送给李政道一本《电磁学》,多年后,李政道说,那本书连着未来,是他启蒙的光源


战乱时,束星北主讲短波、激光、收发报机、无人驾驶飞机,后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雷达。


建国后,他在学校讲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培养门生无数。


那些飘摇的火种,终成科学谱系,中国科学家散开枝蔓,开启传承。


束星北晚年,扫雪时不忘在雪地写满公式,七旬重回讲台,戴着氧气袋给青年科学家讲课,惜时如金。


1972年,李政道访华,高层问他能不能从国外请一些教授来中国。


李政道沉默,然后说:我以前的许多老师,科学造诣绝不亚于国外著名科学家,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



1979年,李政道第二次访华时,春天气息已格外浓厚。


他在北京友谊宾馆报告厅讲了第一堂课,结果涌入千人,来自全国百余高校。


听众中还有白发老人,懵懂孩童,有人和他相识于乱世河山,有人和他在期刊上神交已久。


乌压压听众席地而坐,后排人拿着望远镜看讲义。李政道开了两门物理课,在美国他讲完耗时两年,但这次他决心压缩至两个月讲完。


一切时不我待。他访华前一年,科学的春天到来,新华社写了通讯《中关村的灯光》。春夜灯光璀璨,到处都加班研究,追赶被虚掷的光阴


陈景润成全民偶像,厦大数学系成梦想志愿,“三毛流浪记”作者画了新作“三毛爱科学”,《知识就是力量》复刊第一期卖出70万份。


科学的黄金时代再次到来,科学家开始打造更多的交流平台。


年近八旬的严济慈,推动成立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称那里是“专门培养科学家的地方”,不久后他担任中科大校长。


他力邀李政道回国讲学,并和李政道一起,发起CUSPEA,物理学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李政道想起乱世河山受师长资助的往事,他游说国外多所大学,招收中国留学生,并承担学生留学费用。


1980年,CUSPEA项目启动,国内学生填好表格,寄给在美国的李政道,由他制表分发各大高校。


此后十年,李政道和夫人每年都要邮寄上千封信件。因为信件太多填满邮箱,还被纽约邮政局警告。


他们买了辆小推车,把信件推到临近几个街区分发邮寄。


李政道估算,CUSPEA工作每年要占去他三分之一时间和精力,然而他说:


CUSPEA项目是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成果,和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样重要,甚至从某些方面讲更有意义。


CUSPEA审核艰难,在国内,严济慈孙女回忆,每一名学生申请成功,老人总会开心喊“拿茅台”。


数十年转瞬即逝,大批学生受惠于CUSPEA平台,项目培养出多名院士、学者、企业家,最有名的学生叫做张朝阳。


2003年,科学界提议,做一个系列讲座,由CUSPEA平台的毕业生来授课,课程以李政道命名。


李政道欣然同意,此后,《李政道讲座》连讲18年,每年都有八到十位,跨界学者登台授课。


有些学者专程从国外飞到北京,就为了不足两小时的讲座。


他们中大多数人讲完课后,会拿起粉笔在黑板写下邮箱,希望与同学们交流,有老师说:


“当年李政道先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来改变你们的命运,来回报李先生对我们的付出。”


远方的李政道,书架高处,默默摆着那本泛黄的《电磁学》。



严济慈90岁后,很少出远门,但仍七返故乡,每次都到母校东阳中学做讲座。


他有时要站着给学生讲两个多小时,开玩笑说,站着“可以看你们清楚些”。


台下14岁的潘建伟听得心潮澎湃,立志成为科学家,多年后,他成为量子计算机九章的负责人。


1998年寒假前,潘建伟回东阳中学讲量子科普,吸引了台下高一学生陆朝阳,而今,陆朝阳被国际誉为“操纵光子的巫师”。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代际传承,青年科学家已成中坚力量。


有网友追忆,2003年杨利伟飞天时,镜头扫过,满屏幕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而现在镜头中多是英气勃发的面孔。


然而科学家现身常是惊鸿一瞥,更多时刻,他们在公众视野之外,继续漫长的旅程。


潘建伟解决量子难题耗时20年,吴华强解开忆阻器之谜耗时11年,实验物理学家刘江来,在贵州地下2400米实验室寻找暗物质,已耗时7年,仍无结果。


世界瞩目的mRNA疫苗背后,是35岁的中国科学家王年爽。他设计疫苗结构,只用十天。


而十天背后,是他在少人关注情况下,研究冠状病毒八年。


80后女科学家刘颖,和团队一起,将生命只有20天的线虫,寿命翻了一倍。


多出的20天对应着漫长的许多年,刘颖说:


“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


他们奔跑的身影渐渐不再孤单,随着时代演进,越来越多学科开始交叉,青年科学家寻找跨界交流的平台。


8月1日,潘建伟、吴华强、刘颖等百余名青年科学家,齐聚深圳,参加首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和腾讯共同主办,“50²”即指每年评选50位青年科学家获“科学探索奖”,也寓意未来50年的前沿科学探索和突破。


50人,50年交叉相乘,其衍生之力,或可跨越这个时代。


论坛当日,发布了十大科学技术问题,涉及人工智能、人类寿命,暗物质和地外行星居住等。问题的答案,交织成我们的未来。


百年前,乱世山河的校园中,大师们跨界交流埋下火种,四十年前,科学的春天到来,学者跨海远行薪火相传。


而今,青年科学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陈十一发布寄语:


期望能在此汇聚青年科学家力量、跨学科交流启迪创新,积极探索科学“无人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学突破。


2015年1月,《科学》杂志诞生百年,封面是百年前的第一期杂志。


百年前人影憧憧,许多故事已不可考,然而那些简短字句,读来仍有洪荒巨力。


此后岁月中,我们探索未历之境,突破所知极限,那篝火点亮长夜。


百年前,发刊词的作者写道,“我们满怀十二分信心,瞻望着无限光明的前景”。


百年后,故事以新形式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爱因斯坦   东阳   济慈   科学   学社   物理学家   量子   回信   乱世   中国   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   科学家   学者   时光   未来   青年   体育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