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纸筒望月的人,已触摸到未来

那些纸筒望月的人,已触摸到未来


对未来的信念。



父亲去世那年,13岁的克拉克,用硬纸筒和镜片做了台望远镜,夜夜凝望月亮。


遥远的月球不懂小男孩的悲伤,对克拉克而言,月球是他全部世界,“我熟悉月球胜过熟悉故乡”。


除了月亮,他还迷恋旧科幻杂志,加入不靠谱的星际旅行协会,现实苦闷冰冷,但他信所有美好都裹在未来之中。


他喜欢自制未来的舷梯。工程师父亲留给他晶体管和半导体,邮电局上班的母亲教会他摩尔斯电码。而他印象最深的是外婆的缝纫机。


缝纫机细碎的齿轮音,飘散在1931年午后,那是机械时代的摇篮声。


19岁,克拉克以数学满分考上公务员,迁居伦敦,从事财务,但真正精力全在科幻小说上。他想在稿纸上,提前触摸未来。


1945年,德军V2火箭轰炸伦敦,黑漆烟轨划破苍穹,克拉克却别有灵感:如果用这火箭,发射人造卫星上天,与地球同步,可否让信号覆盖全球?


他在《世界无线电》中严肃讨论这一假想,细致到卫星的功率和能源。那年,他只是一个28岁的科幻小说作家。


卫星的创意,让全球科学家怦然心动。12年后,克拉克在西班牙参加会议,刚回宾馆睡下,便被记者砸门吵醒。


那一天,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稿纸上的未来如约而至。


一切都按克拉克的预测精准实现,地球外42000千米高的同步卫星轨道,被命名克拉克轨道。


此后多年,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红利,以示敬意。


缝纫机午后的嗡鸣,终于化成一个时代的黄金飞跃。


克拉克再次在小说中预言,同步卫星转播的节目,会将全世界连成整体:


“终有一天,全人类会彼此为邻,电视转播卫星远比洲际弹道导弹来得重要。”


1964年,美国辛康3号卫星飞至克拉克轨道,悬停太平洋上空,向欧洲和北美转播东京奥运会。


闭幕式那天,各国运动员涌入赛场,没有队列,没有仪式,所有人勾肩搭背欢呼雀跃。


新西兰运动员把国旗套在扫把开开心心绕场,信号飞越大洋,全球共享喜悦。


隔天,日本报纸称“这是国际化的元年”,而地面的蝶形卫星天线,被视为未来的图腾。


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战争尚留焦痕,铁幕分割沧海,民粹热潮裹挟全球,然而克拉克无暇亢奋和悲观,他眼光在更远之处。


1959年,他构思了一种“个人接收器”,小巧玲珑,随身携带,能随时和全世界联系。


5年后,他幻想了网上银行、远程办公、智能手表和可重复回收飞船。同一年,他完成科幻巨著《2001太空漫游》。


小说开头,第一个会用工具的猿人名叫“望月者”。所有飞跃,都从对未来的想象开始。


小说同名电影1968年上映,那年,人类甚至还没有一张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电影中幻想的场景,和日后的宇航员所见景色几乎相同。首映礼上,好莱坞巨星云集,然而许多人半途退场,“这个片子到底讲了什么?”


真正看懂的人是NASA,一年后美国开启阿波罗计划。NASA科学家说服总统时,特意带着克拉克的小说。


1958年,克拉克预言,十年后的六月,人类将登上月球。


正式时间只晚了一个月,登月转播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邀请克拉克当嘉宾解说。


阿姆斯特朗留下那个脚印时,克拉克说:


“时间为我停止了,我认为时间为每个人都停止了。我的心停止了。我的呼吸停止了。”


当坚信未来将至时,未来就会如约而至,带着让世界震颤的力量。



1971年,NASA送给克拉克登月模型,铭文写道:阿波罗15号全体成员,感谢您对太空的想象力


他的想象力并不止于登月,他还预言了太空垃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和太阳风飞船。


1974年,克拉克接受电视访问说:不用等到2001年,你家就可以有一台电脑终端,你会敲打着迷。这个片段,成为乔布斯传记电影的开头。


1987年,他在科幻小说《2061》中,幻想有一位美国亿万富翁突发奇想,投资星际运输,将一对夫妇,运上太空。


他说,所有新技术出现时,都和魔法无异。他并不认同他是预测大师:


对于未来,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它必将无比精彩。


1980年,作家谭允基将《2001太空漫游》引入中国,多年后他在论坛回忆往事,回帖引来了迷弟刘慈欣


“终于有一个机会对您表达迟到了二十年的感谢!二十年前是您这本译作把我带进科幻世界。请相信,这本书现在仍在写字台上,黑蓝相间的封面,有一个红色的星云……已经很旧了,但对我很珍贵。”


1981年,刘慈欣填高考志愿那天,意外看到《2001太空漫游》,“突然感觉填志愿不是什么大事了”。


读完小说已是深夜,他出门仰望星空,第一次觉得可以用想象力构建一个栩栩如生的新世界。


在重庆,科幻作家韩松那年13岁,他在书店一角翻开了克拉克的《太阳帆船》。多年后,他还记得开头:


主人公站在甲板上,夕阳亲吻地球的边缘,船帆鼓满了金色光芒。无数光微子敲打撞击,让它迅猛地劈开宁静星河。


书店外,江城狭窄的坡道灰尘飞舞,而书上,宇宙间正百舸争流。


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开始了,一代年轻人埋下幻想种子。他们预言未来有手表大小的电视,有自动翻译机,有建筑机器人,有人造雨和无人汽车。


那年14岁的潘跃,在科幻小说中读到“未来车辆中将出现机器人大脑”,从此念念难忘,并改变人生,而今他是百度自动驾驶架构师。


1991年,四川成都郊野,《科幻世界》承办世界科幻大会,克拉克打来卫星电话。


他对古老的中国充满好奇,给作品中的飞船命名钱学森号,并通过卫星看香港武侠电影。


那年科幻大会台下,坐着许多喜欢纸筒望月的人,他们已眺望到未来一角。


八十年代,科幻作家在《加拿大星报》撰文,幻想2019年,人类将重新进军月球。


2019年,嫦娥如约而至,探测器落在亘古未临的月球之背。



2007年,克拉克辞世,他提前写好了墓志铭:他从未成熟,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成长。


这同样也是对时代的隐喻,科技脚步轰隆,幻想与未来的距离越来越近。


马斯克实现了重复使用飞船,贝佐斯带着中年男女飞天,那辆漫游太空的特斯拉,正演奏着黄金时代的罗曼蒂克,汽车硬盘里塞满了科幻小说。


2018年,刘慈欣获得克拉克奖,演讲中,他说:


周围世界越来越像科幻小说,这种进程还在飞快加速,未来像盛夏的大雨,还不及撑伞便扑面而来。


小说之外,未来雨幕笼罩四野,雨幕中的年轻人,不光热爱想象,更能将想象变成现实。


长大后的潘跃,成为自动驾驶架构师,2019年,他参与研发的百度无人车Apollo在长沙上线。


白色无人车行驶在梅溪湖畔,乘客坐在后排,椅背屏幕上放着邓紫棋MV《光年之外》,前方驾驶座的方向盘自行转动。


潘跃说,阿姆斯特朗登月那一步,让人类文明飞跃,而当下,“一步”每天都在发生。


“AI护林员”让巡检森林效率提升200%,无人机正巡游原始森林上空;“AI质检员”每小时能检测9000个零件,能检每个零件6面33种缺陷;“AI熔练师”已汇集100多位老师傅经验,3秒钟,可得出合金配比模型。


小度智能音箱,在全国每月已被唤醒75亿次,无数幼童,喊着它的名字,迎接未来。


疫情纠缠,世界动荡,常让人感叹长夜漫长,然而在先行者眼中,故事有更高的视角。


百度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部高级总监马艳军,在共青团中央的《与世界说》演讲上说道:


AI时代没有内卷,唯有开源开放,群智群力,打破行业和国别,共同加速全人类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正不断加快,马艳军说,在国内,百度AI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成千上万年轻人将自己对技术的信仰与狂热,投入AI研发中”。


世界风急雨骤,然而用更高视角审视时代,明天只在一线之间。


两天后,8月18日,百度将举办新一届百度世界大会,主题便是“AI这时代,星辰大海” 。AI是时代潮,也可读作“爱”。


大会当日,无人车将展示最新成果,中国跳水队将展示AI特训,除此外还有许多融入生活的AI新故事。新故事发生在摩天大楼内,也发生在胡同市井间。


那些故事的创作者,是纸筒望月的人,他们正把未来拉近,把梦想成真,他们熬得过万丈孤独,纸筒中是一片星辰大海。


2008年,克拉克逝世后的长夜,星空深处,一场75亿年前恒星爆炸后的伽马射线爆射,抵达太阳系。


地球上可看到余辉。人们称之为克拉克事件。


未来,终归会以璀璨的方式到来。


那些纸筒望月的人,已触摸到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克拉克   阿波罗   同步卫星   未来   科幻   美国   月球   飞船   望月   中国   科幻小说   太空   幻想   时代   体育   世界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