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陪读15年:“助自闭症孙子就业”,为何接纳性的爱最为难得?

奶奶陪读15年:“助自闭症孙子就业”,为何接纳性的爱最为难得?

徐奶奶帮助孙子适应工作

广东一位徐奶奶(72岁)陪读15年助自闭症孙子就业的事情触发舆论关注,按照徐奶奶的说法,孙子在4岁多的时候,她就带着四处看病,如今她19岁的孙子仍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但是在徐奶奶的培养和教育下,孙子不仅顺利从技校毕业,还获得服装厂的正式工作,而且在艺术方面也有成就,曾获得钢琴与吉他十级证书。


只是有必要说明的是,直到现在孙子即便获得服装厂的正式工作,徐奶奶依然需要跟着孙子适应工作流程。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徐奶奶已经成为孙子适应生活的“扶手”,但是就徐奶奶的夙愿而言,应该还是时刻希望孙子能早日独立生活。


要知道就徐奶奶接受采访的状态来讲是比较乐观的,以至于她谈到孙子的症状及15年来的不易时就像在说“别人家的故事”。徐奶奶说:“只有我们(家长)接纳自己的孩子,这个社会才会接纳我们的孩子”。言外之意,比起治愈自闭症本身,接纳的力量更为重要。


实际上徐奶奶的话也反向揭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很多家长在面对自闭症孩子时并没有足够耐心,甚至会认为是家门不幸”。以至于很多时候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只能无奈地被边缘化,并且最先从家里开始。


所以徐奶奶希望所有患自闭症的孩子都能像自己的孙子一样,成功走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大概算是为“接纳性的爱”拓展生长空间。因为对于多数自闭症患者来讲是不可治愈的,所以就徐奶奶的孙子这种情况,完全可归为“爱的奇迹”。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徐奶奶已经72岁,虽然采访中并没有提及孩子的父母,但是从长远来看,徐奶奶的孙子注定是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虽然在服装厂里他打印个衣服牌子,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熟练,但是对于“独立担当”这件事而言却充满意义。


可虽然说亲缘间的爱总是“无条件”的,但要是想做到“接纳性的爱”却并不容易。就以徐奶奶来讲,她以为孙子有鼻子、有耳朵,那么聋哑人能做的事他就能做到,可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容易”。


据此而言徐奶奶在孙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是有过绝望时刻,只不过看着孙子的向上成长,她才会逐渐的理性起来、乐观起来。这方面从徐奶奶谈论孙子症状发作的轻描淡写语态中可得知。


平心而论,“严重的时候抽动”、“稍微站下来就要睡到地上”、“夜里一个小时哭一次”,这些亲历的场景再回首时,徐奶奶竟然能平静地讲出来,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纳孙子的人生,也彻底接纳自己的遭遇。


另外世俗意义上“爱的指向”总是偏重完美,以至于很多关系的构建就变成“完美结合”。这使得绝大多数情况下“爱被前提化”,也就是“你是什么样子”或“你成为什么样子”才可能触发被爱,而“你要不是对方认可的样子”就不会被爱。


在这个“爱的逻辑里”即便是“亲缘之爱”也不能幸免。最常见的“爱的指向”就是“强人所难”,也就是被爱的人如果不是对方希望看到的样子或希望成为的样子,就可能受到惩罚或抛弃。以自闭症孩子来讲,不少父母在孩子久治不愈后,便会认为那是孩子的命运,最终走向放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徐奶奶的孙子算不幸中有万幸的自闭症患者。正因为他有个有爱而耐心的奶奶,并且家庭条件允许他学钢琴、学吉他以及有时间和精力陪伴他成长,他才能在不同于常人的情况下“活成他自己”。


与此同时在看待和面对天生的不幸时,唯有“接纳性的爱”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就以“奶奶陪读15年助自闭症孙子就业”这事来讲,或许孙子永远不会以世俗的尺度审视徐奶奶的悲苦,但是只要他没有放弃自己,大概徐奶奶也算此生无憾。


灵魂是天空,身体是大地,灵魂和身体是我们拓展自由的基石,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圣物。但是对于身体来讲,上天在赐予我们的时候也不总是完美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接纳性的爱”的浸润,很可能就会让灵魂也受到挫伤,直至成为悲苦的盒子。


河水走了,桥还在;日子走了,我还在。这或许是徐奶奶之于孙子最大的存在。以至于就算非虚构的报道有明确的叙事目的,但回到故事本身却也很是震撼人心,足以让更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认识到什么是“接纳性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自闭症   孙子   奶奶   亲缘   悲苦   服装厂   患者   不幸   样子   灵魂   家长   身体   完美   孩子   体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