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被锁车内身亡:人们咒骂涉事父母,为何只是偏好而非判断?

小女孩被锁车内身亡:人们咒骂涉事父母,为何只是偏好而非判断?

女孩的母亲在抢救室外痛哭

“深圳小女孩被锁车内身亡事件”持续发酵。可有必要强调是,当前舆论场上所传播的事件讯息也是非常有限,就比如“锁在车内一天”,“忘记把孩子放在车里”这种模糊性的描述竟然能成为人们评议的核心由头,以至于事实真相还没有彻底搞清楚之前,涉事父母已经被咒骂成罪人。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认为涉事父母没有责任,而是觉得在审视悲剧事件时要“三步走”:第一步、摸清事件的核心事实;第二步、评判事件的主要是非(法理尺度和道德尺度都要有所考量);第三步、看到当事人们的困境,同情当事人们的悲苦。


就“第一步”来讲,如果没有太多的事件讯息作为支撑,就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尤其是牵涉到当事人们利害关系的言论最好谨慎释出。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当事人们陷入非常困境,无法脱身。


而“第二步”的问题是,即便事件的核心事实已经搞清楚,也要基于常识去评判才好。饶是如此,在评判过程中也要基于公共立场去论断为好,而非是借着节奏肆无忌惮的去咒骂有责任的当事人们。


至于“第三步”而言,以“深圳小女孩被锁车内身亡事件”为例,即便直接的观感是涉事父母该为事件负责任,但是回到整体事件的性质上,他(她)们却也是不折不扣的“受害者”。虽然这种看法显得不是“很正确”,但是真要是掰扯事件的后续消极影响,最受影响的终究还是小女孩的父母。


所以就“人们咒骂涉事父母”的行为来讲,与其说是“事实判断”,不如说是“价值偏好”。因为在事件讯息有限的情况下,事实本身就不好摸清,更别说给出有效的判断。而对于破口咒骂来讲,即便再怎么饱含朴素价值,也无法剥离掉浓重的偏好预设。


要知道“过度概括”和“简单两分”始终是舆论场上不可回避的涉入思维。“过度概括”的思维病灶是热衷以“不就是”和“又如何”进行化繁为简,而“简单两分”的思维弊病是总喜欢找对立,没有对立创造对立也要大批特批。


怀特海说:“致力于一般地刻画我们的周遭世界,这是人类思想的罗曼斯。”但是我们清楚的是,刻画既包含弄明白道理,也包括互相敌意,很多时候道理早已摆在明面,但很多人就是不看也不听,以至于同类之间都无法理解和包容。


以“深圳小女孩被锁车内身亡事件”来讲,此时此刻最难过的还是涉事父母。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就算舆论场上没有人咒骂他(她)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已经自责过无数次。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去质疑,但最好不要存有恶意。


另外“深圳小女孩被锁车内身亡事件”在没有摸清核心事实的前提下,舆论场上竟然已经搭出“涉事父母会被判刑吗?”的讨论台,并且趋向也是比较明确“对自己的孩子都不负责任,一定不能轻饶”。


坦率地讲,以事件当前的进展阶段,最应该搞清楚的是“核心事实”,而非是对“知情人透露的消息”进行无死角的追问和具体尺度的审视。要知道“涉事父母会被判刑吗?”这种“搭台”的预设是“故意锁在车内一天”,“故意忘记把孩子放在车里”。


然而就基本的血亲人伦来讲,父母怎么会把“故意”全量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如此追问,并不是说涉事父母绝对跟“女儿之死”无关,而是即便要给涉事父母定性,也要等核心事实摸清楚后为好。


与此同时,伴随着“涉事父母打牌”,“小女孩喝光车内3瓶水”,“发现时小女孩嘴唇发黑”等等“似是而非”的讯息不胫而走后,舆论场再次瞬间开锅,就好像非得把涉事父母严惩之后,这事儿才能继续往下看。


只是对于“锁在车内一天”,“忘记把孩子放在车里”,“涉事父母打牌”,“小女孩喝光车内3瓶水”,“发现时小女孩嘴唇发黑”这些模糊性的描述语词来讲,不仅缺乏基础的常识性,还缺乏必要的逻辑性。


比如“锁在车内一天”,其中的“一天”到底是一白天(12小时),还是指一整天(24小时),或是约数概念“时间长”并没有明确;再比如知情人所透露的“女童喝光车内3瓶水”,“发现时女童嘴唇发黑”这些细节讲述,到底是亲眼所见,还是根据结果倒推出来的图景再现,这些也没有明确。一言以蔽之,在最终“通报”释出前,所谓咒骂就是咒骂,就是看热闹不怕事儿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小女孩   父母   女童   场上   现时   深圳   尺度   对立   舆论   讯息   嘴唇   事实   核心   事件   孩子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