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迷茫时读毛泽东,这点启示很关键

2020年到2021年,这两年或许是有些人当中最艰难的时刻,如果再过三五年回头看,或许会发现2020年和2021年,其实是最好的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内,有人失业,有人破产,也有人彻底陷入了迷茫,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迷茫是一个永远且深刻的命题。在百年前,也有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穷得叮当响,四处找朋友借钱度日,参过军,做过图书管理员,可他并不迷茫。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少年时代的求知欲

毛泽东8岁开始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要遵守各种师生礼节。其中就有一个背书礼节,要站起来走到先生的书桌前,不能直视先生,而是面向旁边,然后开始背书。

这样的礼节困扰着毛泽东,一回先生喊到了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不为所动,像尊石佛一样坐在椅子上。

先生怒了,让毛泽东遵守这个老规矩。毛泽东反抗着说:“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那么为什么我要站起来背呢?”

先生听到这句话气得脸红脖子粗,想要把毛泽东从椅子上拽起来,毛泽东挣脱开先生的手,跑了。

毛泽东喜欢读书,但不是那些四书五经,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书可以温暖毛泽东的心灵,就像我们在读书阶段喜欢看闲书一样。

可毛泽东出身在农村,每天要帮毛顺生干农活,时间被种田、捡豆子等事占据。

所以,毛泽东只能每天在屋子里熬夜看《水浒传》,那时没有电灯,用油灯照明贼费钱,毛顺生经常因为这个和毛泽东争吵。

等毛泽东到了13岁,他正式辍学了,对于读书这件事,他没有放弃。他对毛顺生说:“农活我要干,书我也要读。”

在这段时间,毛泽东一边放牛捡猪粪,一边在韶山搜素和阅读各种书籍。

其中有一本书,是描写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威胁,这让毛泽东意识到国家的贫瘠,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很沮丧,同时也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还有一本呼吁改良的书,介绍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让毛泽东坚信:为了中国,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于是,16岁的毛泽东用扁担挑着书和换洗衣物离开了韶山,去到了东山高小读书。

东山高小的校长本来想要拒绝这个高龄学生,旁边的一个老师替毛泽东说好话,才同意毛泽东在这里试读五个月。

除了要学习课堂的知识外,毛泽东在这里还阅读了大量的小册子和书籍。

当他读到《世界英雄豪杰传》时,他感到激动,大喊:“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伟人”。当他读到改良的新思想时,坚定自己的信念:知识可以改变世界

试读5个月结束后,毛泽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校长同意招收他,可他却下定主意想要离开东山高小,他想去看看长沙,周游湖南。

后来他去了长沙当了半年的兵,又去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了半年的书,接着又花了半年的时间整天呆在湖南省立图书馆。

每隔半年就要漂泊一次,像极了当代年轻人每隔三四个月就跳槽、换工作,但总有一次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毛泽东来说,在图书馆的半年书海生涯,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

最后,毛泽东进入了免学费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的知识面得到更广的提升,研究起了哲学和报纸。

前者让他在多年后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后者让他及时了解每天发生的大事。

青年时代的漂泊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了五年半的时间,这期间他做了百万字的笔记和批注,在思想和行为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

1918年,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通过老师杨昌济为桥梁,毛泽东去了北京,在北京他跟七个大汉住在一起,晚上睡觉时连翻身都得提前打招呼。

杨昌济给北大图书管理员写了份介绍信,帮毛泽东在北京找到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很低。

但对毛泽东来说,他在这里可以免费阅读大量书籍和报纸,同时也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

一年后,有个出国留学的机会,毛泽东选择不去,但他选择了离开北京,去上海给勤工俭学的学生送行。

他跟昔日的同窗好友借了钱乘火车去上海,在《三国演义》中的名城徐州逗留了许久,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前往上海。

到了上海,毛泽东的心思挂念着他的家乡,想要回湖南,苦于没有路费。还好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学们给毛泽东寄回来了路费,毛泽东才通过步行和坐船的方式回到长沙。

在长沙,毛泽东办报纸,写时事,开民智,树新风。同时也在长沙组织“五四运动”,但也因此被军阀张敬尧盯上。没过多久,毛泽东决定离开湖南,逃避张敬尧的追捕。

毛泽东的下一站是北京,他到了一家破败的寺庙住了下来,写作和阅读依靠的是寺庙里的一张香案。

在毛泽东到了北京的一个月后,恩师杨昌济去世了,这给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婚姻开辟了道路。也是第二次北京之行,让毛泽东收获了爱情。

同时第二次北京之行,让毛泽东确定了自己信仰,他在寺庙的香案上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深打动了他,布尔什维克的成功也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从此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动摇过,即使生活再怎么落魄,即使生活的地方不如意,但他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一生。

自信,是我们的必修课

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最缺的,就是自信。曹德旺给年轻人的寄语是要自信,刘秀祥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要自信。

而从毛泽东的身上,也能看得出自信两个字。

毛泽东在26岁之前,求学、漂泊、打工占据了他很多时间,但是他一直在为国家寻找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

直到26岁才找到,并且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有很多“速亡论”和“亡国论”,而毛泽东却自信地写出万字长文《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写明了主要掼蛋中国必胜、日本必败,通过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面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战争的性质,人们的力量,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来论述。

果不其然,抗日战争的发展轨迹如同《论持久战》所论述得差不多。

所以说,有了自信,人们会积极向上地阳光生活,遇见问题找解决方法,遇见困难想尽办法,而不是垂头丧气,终日哀叹。

毛泽东在26岁之前还未找到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缺钱,没工作,异地漂泊,但是只要找到方向,那一切都会好起来。

投资大师段永平说:发现了错误及时改正,那就是犯了最小的错误。

如果还未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那就慢慢找,不断试错。

工作20年和工作19年,没有什么区别的。

自信,是我们的必修课,能在迷茫时为我们指向灯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韶山   水浒传   东山   高小   迷茫   长沙   湖南   礼节   北京   上海   中国   启示   自信   半年   关键   时间   人生   体育   工作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