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何能改变命运?毛泽东阅读一本书写下12000字的批注


知识为何能改变命运?毛泽东阅读一本书写下12000字的批注

毛泽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潜心阅读《伦理学原理》,他在这本书写下了12000字的批注,从中可以窥出毛泽东想要建立一个的新世界的的想法,在批注中他留下这样的文字:

各世纪中,各民族起各种大革命,时时涤旧,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也,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

这是24岁的毛泽东写下的,那时候的他心中就有一个新中国的蓝图,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奋斗。

小时候的毛泽东很喜欢读书,八岁开始上学堂,就把“四书五经”背熟了,可家里还有繁重细碎的农活,他只好在晚上点油灯熬夜看《水浒传》《三国演义》。

在韶山那个四处是山的地方,毛泽东靠着这些小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岁月。

毛泽东还没有上完学堂,他做了一个决定,辍学。不在学校并不意味着从此脱离了书本,在他辍学的三年间,他在韶山能找到的书全部读了一遍,遇见喜欢的、有趣的,他回多读几遍,甚至还倒背如流。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毛泽东的自学把跟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直都在思考,哪条路可以救中国。

他认为,他必须走出去,去了解广阔的世界。于是,他挑着扁担,两个篮子里一边放满他喜欢的书,一边放着日常换洗的衣物。

毛泽东来到湘乡县东山小学,这是湖南最早的新式小学堂之一,可他早就错过了入学的年纪。校长李元甫给了毛泽东一次机会,毛泽东当场写下了入学作文“言志”。

这篇作文体现了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同时那些优美的句子征服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堂取了一名救国材。”

也就是说,李元甫同意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学习半年,半年后视成绩而定要不要继续招收这个高龄学生。

就此,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开始了半年的读书生活。东山小学有一间图书馆,里面收藏了很多中外书籍和新潮报刊,毛泽东没事就往那儿跑,疯狂地阅读中外历史和地理书籍。

其中,毛泽东最喜欢《世界英雄豪杰传》,里面写了华盛顿、拿破仑这类的英雄,从他们的丰功伟绩中受到鼓舞。同时毛泽东还读到梁启超刊印的《新民丛报》,把《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下来。

知识为何能改变命运?毛泽东阅读一本书写下12000字的批注

梁启超

经过在东山小学半年的学习后,毛泽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长同意毛泽东留下,但是毛泽东拒绝了,他想再走出去,去长沙、湖南看看。

1911年,毛泽东到了长沙,考中了湖南高等中学,一年后退学。他在长沙住了下来,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间湖南省立图书馆,他每天都去图书馆自学。

一个人的心中若装着读书这件事,不管是否上学,都会想尽办法,超级自律的方式去获得新知识。

可毛泽东选择自学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反对,说:“若是自学,便不提供生活费。”

没有生活来源的毛泽东,只好再次积极备考,考中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所学校也有图书馆,毛泽东还是每天往图书馆跑,他是当时借书最多的学生,没有之一。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翻开他读过的书,就发现有很多符号,三角形,正方形,✓,×,斜线,单杠线,双杠线等。

而且,毛泽东读书时喜欢写批注,在一本书的页眉、页脚,空白处,毛泽东都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正楷。

毛泽东的这种读书方法,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把一本书的精华都为己用。他长年累月地保持这种读书方式,使他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并且对哲学还很有兴趣。

当时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在日本、英国留学有10年之久的杨昌济担任这所学校的教员,他把在国外多所见所闻告诉同学们,介绍西方的历史进程,并且还以《伦理学原理》的部分章节作为教材,给同学们上课。

那时候学生们对哲学的兴趣不大,偌大的教室 ,毛泽东对杨昌济的课听得津津有味,对西方历史和哲学颇感兴趣。

目标决定行动,上完杨昌济的伦理学没多久,毛泽东找来了10万余字著作的《伦理学原理》进行精读,当时这本书是蔡元培通过日译版翻译成中文的,毛泽东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边思考、边记录。


知识为何能改变命运?毛泽东阅读一本书写下12000字的批注

蔡元培

毛泽东写下的批注,短则三五行,长则是一篇长篇论述,同时毛泽东还用他自己的方式画下重点句子、观点。毛泽东的治学精神,恐怕无人能及。

毛泽东读过这本书已经是一年后,这本书对他的哲学观、人生观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他对批注留下这样的句子:

有一日之生活既有一日之价值,使人不畏死;

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

此段言宗教与道德关系之进化,颇好。

那时,24岁的毛泽东,他的人生观、历史观、伦理观、宇宙观在渐渐成熟,一年后他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他留在长沙办起了新民学会。

当毛泽东为了中国之命运奔走的时候,他的身边不可能带着那么多书籍,毛泽东为了减少行李,把读过的书、日记全都寄放在湖南老家。

后来,老乡们怕毛泽东的书籍落入敌人之手,于是把它们全部烧毁。

唯有这本《伦理学原理》被他人借走得以保存,在1950年,毛泽东的同窗把这本书完璧归赵,送进了北京城。

毛泽东再次看到这本书,有了新的思考,他写下:

知识为何能改变命运?毛泽东阅读一本书写下12000字的批注

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它使我对于批判国的书,分析接触过的问题,得到启发和帮助。

所以,这个24岁的年轻人对于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有了一丝苗头,他在给自己的好友兼老师黎锦熙写信时提到:需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毛泽东对哲学如此感兴趣,他在延安时期也想尽办法得到一些哲学书,其中,《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跟毛泽东读书的批注有直接联系。

在《矛盾论》里有这么一句话: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这句话是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原文提取和复述。

关于矛盾的理解,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中说:“一切过程矛盾的运动,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这是任何过程如此”。

等他阅读《哲学选辑》时,对“矛盾”这个问题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指出:“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谓占统治地位。

同时,关于认识的两个过程,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里提出:“在认识过程,个别决定普遍;在实践过程,普遍决定个别。

所以说,毛泽东边阅读边思考,把书上的内容完全消化,还笔耕不辍,在延安时期他写了《论持久战》,就引用到了《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矛盾的主导方面”的概念,分析和对比了中日双方的特点和强弱程度,优劣形势随战争过程延长发生的变化,做出了“抗战是持久的,并必将获得最后胜利”的结论。

毛泽东的一生是与书籍相伴的一生,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一直持之以恒地阅读众书籍。光他的藏书就有10万余本,他的床也被改造成一边高一边低,低的那方放满了书,这是因为毛泽东有睡前阅读的习惯。

关于读书,毛泽东的这句话值得你我所有人学习: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韶山   新民   东山   唯物论   伦理学   辩证法   长沙   湖南   学堂   中国   哲学   图书馆   过程   书籍   小学   知识   体育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