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帅”杨洁篪


1950年,日月换天,万象更新。上海这座“不夜城”正在开始重建,即使过了一年,上海还有很浓重的民国味道。

这一年,在上海黄浦区有一个娃娃出生了,杨家的长辈见这个娃娃出生在虎年,寻思着要给他起一个温文儒雅的名字。

可虎是万兽之王,是凶猛的。

这难不倒杨家中精通古汉语的亲属,那位亲属思来想去,唯有“篪”字可以搭配。

“儒帅”杨洁篪

篪是一种有八孔的古乐器,像如今的笛子,需要双手横握。

就这么,杨家郑重其事地给杨洁篪起了名字,杨洁篪也没有辜负家人的厚望,在抓周时没有抓金银,也没有抓算盘,而是抓了一本书。

在杨洁篪的童年时期,他早早读书,比同龄人早度过了童年时期,在1963年,也就是他13岁那年,他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跟王光亚是同班同学,还是一个寝室上下铺的兄弟。

有了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好友,杨洁篪经常跟王光亚切磋语法、口语。

这段时期的学习,杨洁篪的英语基础很好,换句话说,这给他10年翻译员生涯奠定了基石。

等杨洁篪三年初中读完,他没有了升学的机会,只好到上海浦江电表厂当一个工人。

一个人的爱好,再恶劣的环境都剥夺不了。

当了小工的杨洁篪没有放弃学英语,其他工人在下班之后,就是打球打牌,杨洁篪反而是捧着一本英语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那时候有人嘲笑他:“一个小工学英语有什么用?电表工人还用得到英语吗?”

杨洁篪不管别人的冷嘲热讽,我的爱好我做主,不管这个爱好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但杨洁篪很快迎来了露脸的机会,有一回厂里来了一批文件,全英文的,厂里除了杨洁篪再也没有其他人能看懂。

杨洁篪翻译了这批文件,一下子轰动了全厂,但热点事件永远有热点属性,火不过三天,七天后所有人都会忘记了这档子事,杨洁篪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工。

如果说生命中所馈赠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代价,那么生命中所有的机遇都是默默无闻的成果。

没过多久,政府机关缺个翻译,听说杨洁篪行,就把他借走了。

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上海电表厂,而是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新环境。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外交事业已经很活跃了,周恩来担任第一任外交部长,按照“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项原则在国际上进行外交。

“儒帅”杨洁篪

《外交风云》影视剧

到1970年,祖国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来攻坚日语活跃的外交事业,于是周恩来下令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召集原外国语的学生。

杨洁篪遇上如此机遇,没有满足小科员的安逸生活,拼命争取,跟老同学王光亚在北京外交部重新见面了。

也是在这段时间,杨洁篪去了天坛,看到了他名字里的那个象征。

外交部里人才济济,这些从各地奔赴而来的是祖国外交事业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学外语最好的办法是到那个环境去,于是外交部开始策划这些学生去英国留学。

所幸,表现出色的杨洁篪出现在留学名单中,跟他同一批去英国还有年轻的上海姑娘,她的名字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叫做乐爱妹。

后来,乐爱妹任职中国驻美使馆参赞;后来,严谨、细致,又有幽默感的杨洁篪吸引了乐爱妹,而她成为了杨洁篪的太太。

所以说,杨洁篪在英国公费留学,不仅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开拓了眼界,了解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还在英国收获了爱情。

除此之外,当外交官要学习外国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还要有合理的知识架构,必须学习经济、科学、人文、历史、地理、法律等。在往后的日子里,杨洁篪一直疯狂地从书中汲取知识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然,杨洁篪对中国传统文化也爱不释手,在学习之余,他就练练书法、跟三五好友打打乒乓球。

第一批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在两年后毕业归国,杨洁篪和王亚光进入了外交部翻译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

不管是何种职业,都会有坐冷板凳的时光,重点是在这段扎根的时光,仍在自己喜欢的事业发光发热。

杨洁篪刚当翻译员的时候,就被委派了重任。1977年,国家邀请担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参观西藏,杨洁篪负责翻译,他的表现优异,很多人都喜欢他。

就此,杨洁篪跟老布什相识,老布什还送给杨洁篪一个“老虎杨”的外号。在美国人的心中,这个外号亲切,并无贬义。

而在这10年的时间,杨洁篪一直打怪升级,从一个小小的科员,升任至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参赞、公使。

杨洁篪的经验值不断上涨,从一个稚嫩的外交官走向成熟,外交事业走过了20个年头,遇到的困难一个又一个时,杨洁篪总会想起老领导所强调那些话:中国外交官要站稳立场、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是我们的座右铭。

没有人的成就是凭空而来的,至少在困难时总有一盏明灯在指引前行。

到了1995年,杨洁篪被破格提拔为外交部长助理,这在新中国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外交官唐家璇。


2001年,51岁的杨洁篪被委以重任,担任第7任中国驻美特命全权大使,跟着他一同前去的还有夫人乐爱妹。

“儒帅”杨洁篪

两天后,杨洁篪就达到了美国,开始在这个职位上发光发热,但没多久,在4月1日,就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

那时,美国的讲话很强硬,咄咄逼人。杨洁篪为了表明中方立场,一天内4次往返于重要场所,这个时期是对杨洁篪的考验。

不负众望的杨洁篪用比较浅显的道理,征服了美国,他在媒体上说:“如果有人经常在你的家周围晃荡,有一天,你家里的汽车不见了,人也不见了,那么家人有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像对方那样说,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杨洁篪用自己的努力扭转了不利于中方的局面,网络上支持美国道歉的声望越来越高。

2007年,杨洁篪接任了外交部长,他是第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外交部长,有人称呼他为“儒帅,大儒之帅”

20年后,儒帅杨洁篪再次被委以重任,与外交部长王毅一同参加中美战略会谈。

这次,美国再次以咄咄逼人的态势讲话,但今日不同往日,杨洁篪不看手稿,全程心平气和地“怼”回去。

杨洁篪的这番讲话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两个甲子年过去了,中国的外交史上再也不惧怕豪强,也不把中国曾受过的苦难强加在其他国家身上。

从杨洁篪接近50年的外交生涯中,杨洁篪对外交事业的看法,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还有这么几点启示:

自信。

一定要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从内心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感到骄傲。一个外交官深谙了自己的文化,才算有了根,才不会轻如浮萍、薄如蝉翼。

经验。

杨洁篪喜欢把外交官比喻成医生。医生经历的病例越多,他的经验就越丰富,对各种疑难杂症就越得心应手。外交官也是如此,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勤奋。

外交官的反应要快,主要是依靠后天勤奋,外交工作实践性很强,要经过很多考研。要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做有心人。

自信、经验、勤奋。不论是在任何岗位的你我所有人,还是正在上学读书的学生,这三点适用于任何岗位、任何学科,甚至适合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座右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周恩来   外交部   翻译员   外交部长   小工   电表   外交官   英语   美国   上海   中国   外交   时期   事业   体育   文化   杨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