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实力受到重创,我军在长江以南的实力大大削弱。在1944年,我军打算南进,把主力放在苏浙地区的外线打出几个胜仗。

在决议还没有达成之前,坚守在华中分局的粟裕反而有不同的看法,他三次力谏从内线作战,也就是进入苏浙地区,与日伪军和顾祝同掰掰手腕。

粟裕选择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他喜欢看地图,不仅看我军的部署,还有敌军、全国的部署。针对我军南进作战的计划,关乎到整个战局,必须做到首战必胜,粟裕反复研究后,认为进入苏中作战是最有利的。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经过粟裕的三次力谏,组织上也反复研究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决定把“老鹰”放出去,让粟裕去苏浙地区“翻江倒海”。但粟裕的责任和压力则更重,因为连续三次建议,战败了要负全部责任。

在1944年12月27日,粟裕第三次当急先锋,带着第三旅近万人人马,分两路渡过长江,突破封锁线,跟苏南的第十六旅会合,后面这两个旅分别改编成一纵和三纵。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粟裕在苏浙地区的第一战,就是跟顾祝同抢夺杭州西北的天目山。虽然此时苏浙地区还有日伪军占据着城池,但这是1944年,日军已日薄西山,无力出来一战,粟裕的对手只剩下顾祝同。

天目山位于浙江和安徽的交界处,是苏浙地区的门户,也是进皖作战的行军路线,所以,粟裕夺得了天目山的主动权,就能打通苏浙和皖南,把两股力量合围一处。

粟裕的“天目山计划”想要实现,就得击败顾祝同,但粟裕初来乍到,不了解苏浙地区敌军的秉性,所以先暂进天目山的支脉莫干山,再摸清顾祝同的虚实。

天目山战役一共打了三次,首次战役击退了顾祝同的嫡系陶广的5个团,同时也摸清了苏浙地区几支部队的特点。

苏浙地区的驻守部队是由杂牌军组成的,其中只有陶广的第二十八军和忠救军。第二十八军是湘军,有些霸蛮之气,之前还声称解决粟裕,两天就够了。而忠救军是江南本地人组成的,打仗有些滑头,往往是见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粟裕掌握了敌军的这些特点,这就给粟裕指挥第二次天目山战役提供了思路。顾祝同在首战中败了,但吃的亏很小,挨的打不痛,于是他命陶柳带12个团,兵分四路进击莫干山。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敌军来势汹汹,我军也不是吃素的,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反复抢夺山头。同时粟裕也注意到,敌军中实力最强的是左中路,由湘军组成,其次是左路的忠救军,装备了轻武器,一旦得势打得很凶。

粟裕通过反复研究,认为只要处理了这两路,其余两路的问题不大,但我军此时也有困难,从大局上来看,我军的兵力远远少于敌军,但从局部来看,集中兵力剿灭一路,我军又有优势。

还有三纵不熟悉山地战,上山下山就耗费了很大的体力,战斗力大大削弱,粟裕担心三纵不能及时落位,贻误战机。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对此,粟裕“以战养战”,他在南方打了三年的游击战,是山地战的好手,他把三纵的干部集中起来,亲自传授山地战的秘诀,从最基础的爬山开始说起:“你们上山要用脚尖,下山侧身用脚跟,这样不但速度快,而且不会喘大气。

随着三纵以战养战,渐渐熟悉山地战后,粟裕正式发起了反攻,先拿左路的忠救军下手,忠救军溃逃后,我军利用擅长山地战的优势,掉头收拾左中路的湘军。

顾祝同的四路一路路败逃,粟裕趁胜进入天目山,夺得了天目山的主动权。

从天目山第二次战役中,粟裕取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粟裕的兵力不够,没能全歼敌军,而此时粟裕的天赋正在绽放——有实力统帅四五十万兵力,更擅长打运动战。

经过这两次战役,粟裕完成了来苏浙地区的前两项任务:巩固苏南地区和打开浙西的局面。

但顾祝同命上官云相为帅,点李觉为将,在富春江沿线屯兵6万,短时间内修筑了大量碉堡,切断了粟裕和浙东地区的联系。

与浙东地区取得联系是粟裕的第三任务。粟裕与浙东二纵队失去了联系的纽带,急忙去攻打李觉这头“拦路虎”,发现敌我力量悬殊,我军强攻损失太重,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丧失了生力军,代价太大,粟裕放弃强攻这个策略。

不过在这次战斗中,粟裕查获了敌军的文件,结合俘虏的口供,粟裕掌握了李觉的军事部署。同时我军的粮草供应不足。富春江和天目山有三万人马,叶飞南下驰援天目山带来了一万人,全军战士已经断粮两天,只能吃山上的野果和竹笋来充饥。

粟裕结合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后,决定暂时从富春江沿线撤军,并且用了11天的时候全面撤出天目山,全军撤往孝丰,寻找战机再杀回天目山,打通浙东和浙西的联系。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另一边,李觉的部将在前线获得了“伤亡惨重,溃不成军”的战报,纷纷上报给李觉,李觉是我军的老对手,深知我军将帅用兵的厉害,他下令不要轻举妄动。

李觉猜得不错,这些消息有一半是粟裕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为了就是让李觉相信我军已无还手之力。

即使李觉很清醒,但他的手下纷纷请战,欲抢占头功,剿灭我军。而此时,粟裕在孝丰驻防了两个支队和一个独立团,其余六个支队藏在孝丰西北的大山深处。

待我军从天目山全部撤出,李觉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将六万人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兵分两路向孝丰进攻。

天目山决战好像随时都要爆发,可粟裕一点儿也不担心,他很乐观,还是跟往常一样,处理完紧急事情就拿着锄头下田,跟老农谈论今年农作物的收成,种什么收成多。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唯一不同的,就是粟裕看地图的时间更长的,有些人或许不理解他为什么天天研究地图,但是粟裕看地图是为了寻找战机。

三流的指挥员等待战机,二流的指挥员抓住战机,一流的指挥员寻找战机。粟裕位列十大将军之首,他对战机的敏感可是一等一的。

过了几天,战士做了一个俘虏到粟裕面前,粟裕从他的身上了解到,决战来了。

原来,李觉两个集团分别从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向孝丰前进,但两个集团的脾气不太对得上,西集团的第52师立功心切,走得比较快,而东集团走得慢,渐渐地,两个集团拉开了40里。

敌军除了立功心切这个坏习惯,还擅长谎报军情,敌军第33旅谎报已拿下孝丰,第52师师长张乃鑫才派出一个排进孝丰城探听虚实,这才让粟裕抓捕了这一战机,决定先消灭第52师。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第52师是我军的死对头,这支部队曾参加皖南事变,还喊出了“再打一个茂林”的口号,我军将士根本就忍不住,战斗的热情也越烧越旺,用了一个昼夜的时间,围歼了第52师和消灭第33旅各部。

当李觉收到了西集团跟我军交锋的消息,立马让东集团加快脚步,想要合围我军,但我军的外围支队一次次打退了东集团的猛攻,牢牢爸东集团牵扯在孝丰城之外,为我军合围敌军争取了时间。

而我军消灭了西路军后,掉头就打李觉的东集团,一纵队在南面兜住了东集团,三纵队则在北面占据制高点,四纵队截住了敌军的退路,而第八支队则在敌军中间来回穿插,占领并固守要点。

至今,东集团就钻进了粟裕的口袋中。在发起总攻那天,粟裕利用敌军的惯性思维,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在白天发起总攻,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后来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上特地描述了选择这个时间的原因,他说:“既出敌意料,又易于观察,充分发挥我军炮多的优势,用炮火杀伤猬集的敌人,并壮大声威压倒敌人。

经过两天两夜的厮杀,我军全歼敌军突击第一队,除了留守的一个营;第79师和突击第二队大部分被歼,其余人都向南溃逃,至此,我军大胜。

天目山战役决战前,粟裕跟老农下田,故意放出假情报,等待战机

从李觉下令追杀我军开始,李觉就已经踏上了覆灭的道路,因为李觉擅长山地战,而粟裕更擅长运动战,也更擅长运用谋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同时,第三次天目山战役的大胜,也给我军的浙东、浙西联络提供了机会,数日后,浙东浙西在富春江江边回合,我军的战斗力再次大增。

关于三次天目山战役大胜,粟裕很高兴,这三次战役我军缴获了很多武器,其中第三次天目山战役,就缴获了11门迫击炮,29挺重机枪,135挺轻机枪。而粟裕在回忆录上写道:

天目山战役是华中部分主力锻炼成长的重要战役之一,正是通过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实践,使我们提早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天目山   皖南事变   丰城   富春江   浙西   战机   浙东   老农   战役   纵队   作战   敌军   我军   山地   决战   情报   地区   集团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