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梁漱溟顶撞毛泽东,毛泽东: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

在1953年之前,梁漱溟和毛泽东是亲密好友,他们几乎每一两个月都要交流一次,梁漱溟一旦有了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也会立马跟毛泽东交流。

他们的好友关系一直保持了十几年,直到1950年,毛泽东邀请梁漱溟为座上宾,并且还邀请梁漱溟去其他地方考察。

到了1953年,在一次大会上,梁漱溟的发言撞到了当时最敏感的问题,被毛泽东点名批评,梁漱溟那直言不讳的性格,当着大会几千人的面跟毛泽东叫板。

这个梁漱溟是什么人?在当时竟然有这般的勇气?

梁漱溟年纪轻轻成为北大讲师,意外认识了毛泽东

梁漱溟出身在一个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祖父梁承光是一位将军,在家中养了很多马,但梁漱溟还没有来得及见到祖父,梁承光就战死沙场了。

那时,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只有几岁,祖父去世后,梁济的生活质量下滑式下降,但是梁济没有放弃读书。有时候,知识真的能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济考上了举人,没有立马奔赴官场,而是在北京当一个私塾老师。

后来梁济官至内阁,把心思放在教育事业上,《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

济以总局处罪人,而收贫民于分局。更立小学,课幼儿,俾分科习艺,设专所售之,费省而事集。

也就是说,梁济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形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有了梁济这个偶像父亲,梁漱溟没有染上声色犬马那样的恶疾,反而梁济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梁漱溟的一生。

等梁漱溟到了6岁,他开始去学堂学习,那时的新式学堂带给梁漱溟很多新式思想,在国家羸弱的情况下,梁漱溟跟年轻人一样在思考祖国何时能强大。

在梁漱溟上学得顺天高等学堂里来了一个插班生,叫做甄元熙。他跟梁漱溟两人经常在谈论国家大事,是拥护立宪还是革命?

后来,在甄元熙的影响下,18岁的梁漱溟加入了同盟会京津支部。等他毕业后,梁漱溟本可以继续读书,继续深造的,但当时的环境所迫,没有一处课桌是一片净土,梁漱溟不愿意升学,转头成为了一个记者、编辑。

这期间,梁漱溟参加的活动很多,眼界也就渐渐宽了,而他在那样的情况下,想要当一个“逃兵”,剃发为僧。

在他20岁那样,也就是1913年,梁漱溟护送小妹去西安教书的途中开始吃素,后来毛泽东见到梁漱溟坚持了几十年的吃素生活,说:“定长寿也。”

这时梁漱溟出家的念头在脑海里扎根了,他开始研究佛经,研究成果很快就出来了,写了很多关于佛经的短文。

三年后,梁漱溟写了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究元决疑论》,阐述了佛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反映了梁漱溟学佛后的思想成果。

这篇文章帮23岁的梁漱溟敲开了学术界的大门,没过多久,梁漱溟还写了一篇《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文章的中心命题是“救拔一切苍生”。也就是说,梁漱溟的心思不在出家上,而是在救国救民,造福社会。

后来,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任教,梁漱溟在北大教授哲学。

有了这样的机缘巧合,梁漱溟认识了杨昌济,经常到杨昌济的家中串门,为他开门的是杨昌济的女婿毛泽东。

此时的梁漱溟还不知道,父亲梁济在投河之前问他的那句“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案正是在这个跟同岁的年轻人身上。

梁簌溟和毛泽东在延安相交,彻夜长谈,成为挚友

梁漱溟比毛泽东大两个月,他们是同龄人,应该有着无话不谈的话题。

可26岁的他们,名气、地位悬殊,梁漱溟已经名满天下,毛泽东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图书管理员。

20年后,梁漱溟作为代表来到延安跟毛泽东交谈,梁漱溟对当时的环境感到很悲观,毛泽东对梁漱溟说:“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接着毛泽东给梁漱溟做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梁漱溟听完之后大为叹服。

他们的第二次谈话双方还是持有不同的观点,话题是针锋相对的,但是梁漱溟后来回忆到:

他披着一件皮袍子,有时踱步,有时坐下,有时在床上一躺,十分轻松自如,从容不迫。

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梁漱溟在延安的这段时间,他和毛泽东一共交谈了8次,每次都在两个小时以上,有时更是彻夜长谈,鸡鸣后才入睡。

等梁漱溟离开延安时,他把自己的巨著《乡村建设理论》送给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漱溟再次来到延安跟毛泽东会谈,这次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工农业、如何站位脚跟。

就在梁漱溟以为“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时,他前脚刚离开延安回到重庆,后脚战争又开始了。

从1938年到1950年,从两人的交流、谈论的话题来看,他们应该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到了195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梁漱溟“进京赶考”,毛泽东见到梁漱溟时说:“梁先生,改日来我家做客、长谈,再来一个通宵也行。”

这种把梁漱溟视为老朋友的态度,使梁漱溟听到这句话后,梁漱溟除了握手之外,却答不上话来。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邀请梁漱溟参加工作,但是梁漱溟不愿从政,拒绝了毛泽东。于是毛泽东建议梁漱溟去山东、河南、东北这些地方转转,看看这些地方的变化。

梁簌溟到这些地方考察,当地官员用很高的礼仪来接待他,等他回京后在颐和园里住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

到了1951年,梁漱溟去考察西南,回京后再次跟毛泽东交谈良久,在往后的日子里,几乎每隔一两个月,他们就要长谈一次。

他们正是有了这样久远和频繁的交往,在梁漱溟的心中,毛泽东是自己的知心好友。

到了1953年,梁漱溟遭到毛泽东的批评后,觉得自己是被冤枉了,当面顶撞起了毛泽东。

梁漱溟的发言被误解,顶撞毛泽东,要求得到道歉

1953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邀请委员梁漱溟在大会上发言,梁漱溟积极准备,当夜就赶出了发言稿。

梁漱溟在大会上谈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经济建设的问题;第二个是工作作风问题;第三个是农民问题。

在说到农民问题时,梁漱溟说道:“如今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

这句话引起了参会者的注意,如果流传出去,则会引起农民伯伯的不满。

毛泽东擅长抓主要矛盾,在《矛盾论》中提到: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大力发展重工业,资金和资源都往重工业靠。

而梁漱溟的发言戳中了毛泽东内心中最敏感的话题,第二天,毛泽东在大会说了一番话,虽未点名梁漱溟,但参会者知道毛泽东批评的是梁漱溟。

梁漱溟听完之后感到十分意外,心中还很不服气。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拥护总路线的,只不过是说出了心里话罢了。

他想,这肯定是个意外,只好大家好好说明就行了。于是梁漱溟写了一封信,要求毛泽东参加会议,让他再把发言稿的内容再说一遍。

第二天梁漱溟把信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当晚邀请梁漱溟长谈。可是在交谈中双方的言语频频冲突,结果不欢而散。

如果梁漱溟就此作罢,以后再寻找机会说明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条可全之计,但不愿蒙屈的梁漱溟还想再找机会在大会上复述自己的观点,反而使事情愈演愈烈。

当大会快要结束时,梁漱溟提出要讲话,同意了,可双方的误解已深,倔犟好胜的梁漱溟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辩论。

甚至,梁漱溟在大会上说:“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意思是说,他想看毛泽东说:“好,你原来没有恶意。”

可是,毛泽东当场插话道:“你要的雅量,我大概不会有。但是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那就是你的政协委员还可以当下去。”

梁漱溟听了这些话后,抓住“雅量”跟毛泽东当场辩论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地跟毛泽东顶撞。

这样的情景,是前所未有的。

参加会议的人看着梁漱溟在讲台上发言,纷纷大喊:“梁漱溟滚下来...”

梁漱溟长子揭开梁漱溟心结,梁漱溟反思

梁漱溟在大会结束后,心中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是善意,怎么会演变成今天的局面?

两天后的周末,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回到家,梁漱溟把前几天的风波跟梁培宽复述一遍。

梁培宽听完后,跟父亲梁漱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件事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是你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而已。

这两三年来,你跟毛泽东讲话,给毛泽东写信,都有一种监督的感觉。

这在心理上是存有一种偏差的,今天的这件事正是从这种偏差发展而来。

你总说自己是善意的,但一言一行要看其所起的作用如何,所发生的影响如何,不能单从动机上来看,而不顾忌它的客观作用和影响...

梁培宽的分析很精道,他提出梁漱溟的想法是没错的,但是行为上却有失偏颇。

梁漱溟直到30年后才感悟出来,当时的他认为是毛泽东的老朋友,当然是平起平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即使是争吵时拍桌子也是可以的。

但是他忘记了毛泽东的身份和地位,忘记了那句古话“今时不同往日”。

1983年梁漱溟去参观毛泽东的故居时,突然感悟了到自己没有让别人批评的雅量。毛泽东在别人顶撞他的情况下,一再同意自己发表不同意见,这就是雅量。

梁漱溟提起当年的往事,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说话不讲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

而梁漱溟在当年那件事之后,他开始闭门不出,潜心研究哲学。他的成就也被世人评价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对于梁漱溟,他在学术上的地位若如泰山,在他的为人上,他狂妄、目中为人,但是晚年的这番反省、这番话,仍然是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雅量   周恩来   延安   发言稿   主要矛盾   重工业   祖父   学堂   北大   批评   父亲   心中   农民   大会   话题   体育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