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2009年,刘秀祥上了热搜,他的励志故事被传遍大江南北。

2012年的今天,也就是13年后,刘秀祥又一次上了热搜。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在提倡优质教育的今天,需要更多优质的老师奔赴偏远地区,给那边的学生带来希望,带来光明。

而刘秀祥正是这样的一个人,被他教过的学生这样说:从一百多个上本到四百多个,到了她这一届,六百多个,然后七百多个。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在那个偏远地区,每一年上大学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这跟当地重视教育分不开,这跟刘秀祥的努力分不开。

你来读书就好

1992年,4岁的刘秀祥在那间黑漆漆的屋子里看见妈妈、哥哥、姐姐在哭,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有很多同村人来到他的家中,帮着他家建起了灵堂,爸爸在那里躺着一动不动,刘秀祥轻轻喊了几声爸爸,而爸爸却再也不会抱起他。

在爸爸去世后,妈妈伤心过度,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有时清醒,有时糊涂。当妈妈犯病时,妈妈会大吼大叫,不吃饭,还会把石头扔到邻居家。这个时候,哥哥和姐姐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刘秀祥和妈妈的生活。

等刘秀祥到了6岁,他开始在村里的学校上一年级,刘秀祥第一次接触到课本的时候,眼里泛着光,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么过了四年,刘秀祥10岁了,在这一年,刘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哥哥和姐姐先后离家出走。也就是说,当初那个甜蜜的五口之家,现在只有刘秀祥和妈妈相依为命了。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农村的孩子到了10岁就可以自理生活了。刘秀祥在不上课的日子里,就种点玉米、种点蔬菜,还好的是,刘秀祥每月都能领到救济粮,勉强度过生活的。每天,刘秀祥起床后就做饭给妈妈吃,把最好的饭菜全都留给妈妈,他自己吃妈妈剩下的。

解决了吃的问题,那上学的问题怎么办?刘秀祥当时没有觉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对读书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交学费。后来,是老师帮他垫付了学费,同时也是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观念:你来读书就好。这句话让刘秀祥觉得,读书是他唯一的选择,也只能唯一走这条路:用生命去读书。

到了小学毕业考试的时候,刘秀祥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全县中考了第三名。有了这样的成绩,刘秀祥自然是可以升入初中的。不过,初中是在县城里,如果选择去县城,那么妈妈谁来照顾?刘秀祥做了一个决定,带着妈妈去上学。

当时村里人都反对刘秀祥的做法,觉得刘秀祥坚持不下去,认为带着一个母亲去上学会拖垮刘秀祥,把他们母子俩拖向深渊。12岁的刘秀祥不顾众人的反对,在爸爸的坟前说了三句话:“我要把妈妈的病给治好,我一定要给妈妈一个温暖的家,如果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我绝不回来。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就这么刘秀祥带着妈妈去了县城,通过一次摸底考试考了第一名,免学费进入了一家中学读书。刘秀祥在县城里没有可以投靠的亲人朋友,于是就在学校的后山上搭棚,四周用草席围起来,在棚里挖了一个坑当灶台,这个家就算成形了。

在刘秀祥的心中,生活再苦再累他都不怕,只要有妈妈在的地方,那就有一个家,有一个牵挂。接下来,刘秀祥在上学的课余时间里捡破烂,到了周末就去打零工,通过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三年的中学时间。那时,刘秀祥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都翻来覆去穿了好几年,而妈妈身上穿的衣服永远是那样的干净整洁。

即使刘秀祥被生活所困惑,但是他在读书上面很认真,有空余的时间他就看了很多名著、小说,也养成了每天写日记、摘抄励志句子的习惯。但是日记里的内容大部分是令人伤心的,很多是“今天妈妈又犯病了”“今天妈妈又不吃饭了”。

我一定能考上大学

初中毕业后,刘秀祥考中了第一中学,学费要八百多块。为了赚学费,刘秀祥跟着同村大哥去遵义的一家工地搬砖,抬钢筋,搬水泥。在这块工地,刘秀祥每天干活18个小时,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好几次刘秀祥一上100多米高的架子,就开始打瞌睡,一下子栽了下来。好在有安全网保护刘秀祥,他在这个工地干了一个多月,赚了一千多块钱,够交学费了。可是第一中学没有后山,刘秀祥要在外面租房子。

刘秀祥在镇上找来找去,看到一个老爷爷的家里有块养牲口的地方,一年只需要200块钱,租了下来。这块地方四周通风,刘秀祥用编织袋剪了之后围上,仍然抵挡不住冬天的寒风。刘秀祥回忆起高中这三年的时光,他说习惯了。同时心中也有愧疚,对妈妈的愧疚。他带着妈妈四处漂泊,给不了妈妈更好的生活,特别害怕过年,不能够给妈妈买衣服,不能够给妈妈做好吃的。

由于刘秀祥要一边想办法维持生计,又要一边认真读书,在高考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憧憬之下,每天睡三四个小时的刘秀祥,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最后以六分之差遗憾落榜。

当刘秀祥收到这样的消息,感觉天都快塌了,在他的心里,他是用生命在读书,是和命运做抗争,所有人落榜了,所有人失败了,都可以原谅,都可以谅解,唯独他不可以。从一刻开始,刘秀祥开始抱怨爸爸,认为是爸爸的离开,让他失去了父爱,失去了母爱,失去了一个家,失去了所有的保护,让他一路当中那么艰辛,那么艰苦。

当时的刘秀祥看不到任何希望,他做好最坏的打算是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的他是自私的,他没有想过自己离开后妈妈怎么办。他在忍受那段煎熬的日子里,开始看日记,却越看越绝望,翻到的很多都是关于妈妈的病,妈妈不吃饭。好像那些苦难的日子,在刘秀祥的脑子里再经历了一遍。

直到他翻到在2002年5月19日写的一片日记: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现在的刘秀祥就是一个正在抱怨的状态,他看到这句话后,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比他更苦更难,他不应该抱怨,而是要积极生活。就此,刘秀祥的观念开始转变,他决定一定要活下来,一定要活下来。

重新恢复生机的刘秀祥托人找了一份工作,帮人搓背,搓一个五块钱,刘秀祥在这里干了50多天。在这里刘秀祥见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从他们的交谈中,刘秀祥发现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但对于他来说,想要改变生活方式,只有通过读书这一条路。

于是,刘秀祥再次燃起了读书了念头,他联系了当地的五六所高中学校,由于他的成绩不是很突出,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最后一次,他去找了那个拒绝了他四次的校长,给校长跪下说:“我要复读,我要改变我没有,一年之后我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我一定能考上大学。”

刘秀祥从小读书,知道上跪天,下跪父母的道理,他跪了恩师。如果这一次校长没有接收他,刘秀祥可能会走向极端,认为这个世界很冰凉,没有一丝丝温度。后来他发现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很温暖,因为校长终于给了他一个机会。

这个高中是封闭式学校,刘秀祥申请走读,没办法,他要照顾母亲。后来班主任了解了他的情况,发动全校师生捐款,解决了刘秀祥的后顾之忧,刘秀祥这才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

2008年,刘秀祥第二次参加高考,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曾在黑暗中的刘秀祥终于等到了黎明的曙光,他抱着妈妈哭,这次哭是幸福的哭。哭完之后,刘秀祥又陷入了绝境,上大学的费用要三千多块,这对刘秀祥来说是一笔巨款,怎么办呢?

刘秀祥做好最坏的打算,在这个暑假他只要赚够从贵州到山东的路费就可以了,如果学校不接收他,那他就在山东打工,一辈子不回贵州。于是,拜托高中班主任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在那个酷暑的夏天,刘秀祥在铁矿厂每天干18个小时,赚了两千多的路费,带母千里北上求学。

每一个孩子应该有更好的未来

就在刘秀祥去山东临沂师范大学报到的那一天,刘秀祥的事迹被报道了,一时间学校的报纸上刊登的都是他的辛苦求学的励志故事。当刘秀祥在报刊亭看到报纸,心一狠花了几百块钱买下了所有的报纸。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刘秀祥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从10岁开始,他没有跟其他人抱怨自己的辛苦,抱怨自己的出身。他还拒绝了社会上对他的帮助,他想这可能会让他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在他的心中,认为一个人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活着社会索取的一个资本。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着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刘秀祥从来不食嗟来之食。在大学四年里,他发过传单,摆过地摊,还做过家教,以此来维持自己和妈妈的生计,还把兼职赚来的钱,一部分寄回贵州资助捡废品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

等他大学毕业,北京有家公司对刘秀祥说:“你来我们公司吧,年薪55万。”面对金钱的诱惑,面对这天文数字,刘秀祥还是拒绝了,他不想做一个靠贩卖苦难故事的人,而是在山东临沂的保安公司工作,公司有意把他培养进管理层,或许,刘秀祥再过几年就可以在山东安居乐业了。

但是一个电话改变了刘秀祥的想法,那个接受刘秀祥资助的女孩子打电话跟刘秀祥说:“我不读书了。”那时,那个女孩子读初三。刘秀祥分析,这肯定不是钱的原因,因为刘秀祥早就把学费打给她了。刘秀祥想来想去,妹妹不缺钱,缺的是有个人站在她的身后,而他,刘秀祥,想要扮演这样一个人。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就这么,刘秀祥决定回到贵州老家,当一名人民教师,成为梦想传播者,帮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相信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刘秀祥刚接手的那个班级,很差很差。中考总分是700分,进入刘秀祥班的,最高是300分,最低是100分。刘秀祥不管学生们中考考得多差,学生还能上高中,说明他对人生还是有想法的。

不过刘秀祥看到的学生,心里的信念开始动摇了,同学们上课有打游戏的,有谈恋爱的,有染上不良习惯的。看着这些迷茫的学生,刘秀祥也迷茫了。刘秀祥想要点燃他们的梦想,选择了两个办法,第一,每到周末邀请同学们来家里聚餐,大家边吃边聊,同时传达给他们一定要有方向,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决定的,就是我们的行为可以决定我们的未来。

刘秀祥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细节,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要像做朋友一样,去了解生活的琐碎,他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

接下来刘秀祥开始做第二件事,把自己的故事当成教材,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经历,担心同学们不相信,刘秀祥还带着同学们回到他的家乡,去看看他小学时住的地方。就此,刘秀祥点燃了同学们的梦想,这个班的学生,在三年后交了一份答卷,全部都考上了本科。

不过刘秀祥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偏远的地方,很多父母的观念都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处,就有一个高二的女孩子,家里没钱,不让读书了。刘秀祥去他们家做了八个工作,说自己帮女孩子交学费,结果还是一样。女孩子进了一个电子厂,每天都加班,收入又不理想,内心还是想要读书,最后在刘秀祥的帮助下,继续回来求学。

刘秀祥意识到,必须让更多人的相信,读书的力量,于是他每次去家访,都会带着电脑和音响,然后召集全村人过来,听关于他的音频,告诉他们,这个被报道的人就是他自己本人。刘秀祥影响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遇到的经济上的困难。

13年了,终于等到他上热搜了,背母亲上学的刘秀祥成为了灯塔

他资助的学生太多,工资根本不够,就像县城里的小老板借,小老板做的是小本生意,借无再借。小老板见到他就害怕,称他为“乞讨者”。缺钱的刘秀祥想了另外一个办法,自己的大学同学有很多人在读研究生,于是他让同学帮忙,能不能找五个教授资助五个学生?最后成了。

同时刘秀祥还在外面做演讲,他提出,他做一次演讲,对方就要资助他的两个学生。就这么,刘秀祥解决了经济上的难题,截止到2020年高考,刘秀祥自己资助或者对接资助的学生就有1900多人,而望谟县本科上线率63.44%,在全州九个县排名第三,2012年只有70人上本科的望谟县,到了2020年,就有1274人上本科了

曾经那个小伙子,带着母亲四处漂泊的那个人没有迷茫,反而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孩子,能够去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最后用刘秀祥采访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每一个孩子,他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无论他出生在哪里,在怎样的家庭和怎样的环境,他一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灯塔   望谟县   贵州   这个世界   块钱   县城   学费   女孩子   爸爸   母亲   高中   妈妈   未来   孩子   地方   学校   体育   学生   刘秀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