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宫中有一群非常特殊的人,我们常称他们为太监,后来也称其为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完全代指阉人,东汉以后宦官才成为阉人的代称。简单来说,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其成员全都是男性。由于有机会与皇室朝夕相处,因此宦官总是能够博取皇帝的信赖,以至于有的朝代宦官能够在朝中担任大臣职位。正因如此,历史上宦官专政的事情经常发生,如秦朝的赵高专政,最终导致秦朝的统治危机空前高涨,直至秦朝灭亡。再比如东汉时期的著名的“十常侍之乱”,皆是宦官专政的现象。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宦官专政的现象并非偶然,它属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前面说到宦官的身份特殊,经常与皇室成员相处,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到权力的中心。一般来说,宦官能够专权,前提条件必须是王朝处于中央集权加强时期,皇帝需要依靠宦官来巩固皇权,以此分割外朝相权或地方割据势力,宦官才能够借此机会操纵军政大权。从历史发展来看,宦官专权的现象一般发生在王朝的中后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在《中国通史》中提到: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根据现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国历史上东汉、唐朝和明朝是宦官专政最为严重的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多次防范宦官专政的问题,可为何明朝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宦官专政的情况?

朱元璋的防范措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草根”皇帝,他从一个落魄的农民,最终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他深知皇位的来之不易。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打下天下,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甚至不惜将开国功臣们逐个铲除。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朱元璋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即便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也落得个兔死狗烹,朱元璋岂能容忍宦官来染指权力,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公元1377年,朱元璋在处理公文的过程中,他身边的一个老太监出于好意,指出公文中的一处错讹。尽管朱元璋觉得他说得对,但仍然立刻下旨将其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后来得知原因,朱元璋认为这个太监“干政”了。只是指出公文中的错误,朱元璋便下狠心将其逐出皇宫,足以见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的防范心理有多重。七年后,朱元璋甚至让人铸了一块铁牌,还将其悬挂在宫门上,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其中的内臣便是指与皇室成员接触较多的宦官,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干政,直接在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宦官的权力直接跌到了历史的最低谷,他不仅不允许宦官干预朝政,还不准他们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积累财富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然而,朱元璋的措施只不过延续了两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宦官的地位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明朝宦官的“自救”

难道明成祖朱棣不知道宦官干政的危害性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朱棣肯定是知道宦官干政的危害,但他丝毫不怕宦官掌权。如此雄主,怎能会忌惮皇宫的宦官呢?不仅如此,朱棣还将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势力。朱元璋时期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逐渐也被改成“内臣不得擅自做主”。与其说朱棣重用宦官,倒不如说是宦官的“自救”,他们懂得抓住机会,然后趁势从低谷中慢慢爬起来。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宦官的地位仍然没有显著的改变,恰逢当时削藩引起内部矛盾,燕王朱棣便暗中联络朱允炆身边的宦官,以此来掌握朱允炆的动向。长时间处于权力低谷的宦官们,感觉到抓住了救命稻草,他们看到了一丝的希望,于是与燕王朱棣里应外合。在围攻南京期间,正是燕王与宫内的宦官们里应外合,最终才取得了胜利,最终使得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宦官们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并立下赫赫功劳,朱棣自然是要对他们进行封赏的。朱棣同时也注意到宦官的危害性,所以他不惜背叛祖训,开始赋予宦官一点权力,以免再出现与“靖难”的情况再次发生。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宦官已经悄悄地迈开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不仅如此,朱棣还派宦官李兴使暹罗,郑和下西洋,侯显出使西域,王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明朝官宦的权力逐渐扩大,统治者对他们也更加重视。公元1420年,朱棣又增设东厂(全称东缉事厂),并由亲信宦官担任总管。从表面上来看,宦官似乎大权在握,可朱棣如此雄主在位,没有人敢涉足权力过深。永乐年间的宦官,只是迈出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而已。打开明朝宦官专政魔盒的人,还是明宣宗朱瞻基。

宦官问鼎权力巅峰

明宣宗朱瞻基的一个无意之举,竟然打开了葬送大明朝的潘多拉魔盒——设立“内书堂”。所谓内书堂,通俗来讲就是宦官学校,该学校的校长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学长也是由太监来担任,还有翰林院的学士亲自教导他们。原本读书写字,传授知识是一件好事,可明宣宗却忽略了宦官中如果精锐辈出,将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大明朝当头重击。自此之后,太监都是明古今、通文墨的人才,这对于他们涉足权力中心更是如虎添翼。明英宗朱祁镇统治者期间,宦官已经开始出现专政的现象,甚至拥有了典兵之权。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9岁,当时的太监王振深得小皇帝的信任,王振也因此假传圣旨,开始总揽朝政,其权力甚至等同于皇帝。即便是朱祁镇成年以后,王振依然牢牢握住大权,皇家教师刘球上奏劝朱祁镇亲政,王振因此将其下狱处死。而后宦官王振的荒唐行为,直接葬送了大明朝的盛世。一场“土木堡之变”直接让明朝元气大损,并由此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宦官的权力才真正做到全面扩张。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明宪宗直接赋予宦官汪直军政大权,朝廷内外的官员无不开始巴结宦官汪直。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发生的一起“假汪直案”,更是直接揭露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政的腐败政治。

小结

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九千岁”魏忠贤等,全都是独揽大权的宦官,他们一直都处于权力的最巅峰,直到明朝最终灭亡。魏忠贤专权也只不过是是前辈权力的再现与延伸,从明成祖时期的踏出第一步,到明武宗时期刘瑾的权力巅峰,这个过程其实也没多久。尤其是魏忠贤专权期间,甚至出现“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荒唐局面。历史在不知不觉中上演了一幕讽刺剧,太祖皇帝最担心宦官专政,可明朝中后期却恰恰是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

朱元璋一直防范宦官干政,为何明朝还是没能避免宦官专政?

明朝之所以无法避免宦官干政,其本身还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再加上“靖难之役”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宦官还是重新回到了历史的政治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明朝   宦官   阉人   王朝   燕王   秦朝   大权   东汉   皇室   皇宫   太监   巅峰   皇帝   权力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