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1958年,《中国青年》第四期发表了一篇特别的日记,这篇日记以《假期回乡日记》为题,是一位高中生在暑假期间所写的。为何说它特别,是因为在这篇文章上面,还有一句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字体的批阅: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这句批阅不是别人所添写上的,正是领袖毛主席的笔迹。实际上,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毛泽东就对文章进行了一番修改和批阅,并且非常重视这篇文章的发表。毛泽东当时在这篇日记上一共做了7句批语,为何最后发表出来的文章上只有这三句呢,剩下的两句是什么?同时,毛主席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如何发现这篇日记的?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李敏给父亲看同学日记

1957年,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号召知识青年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当时各大学校都很注重对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和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因此对劳动教育也抓得紧,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郊区参加义务劳动。

10月的一天,李敏的学校组织参加义务劳动,同时旁听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辩论会。那天不少人都去参加了,李敏也和同学王桂芹一同前往。学校离劳动的地方相距10多里,李敏推着自行车,和王桂芹等其他同学一起走着去,准备结束完直接回家。

但天不作美,大家在地里劳动没多久,刮了一阵风,接着就下起了小雨,同学们几乎都没带雨具,冒着雨在白菜地里劳动。王桂芹当时拿着笔记本,担心淋湿了,就把本子放进了李敏车上的书包里。听完会已经很晚了,大家都直接回了家。

结果到家后,李敏发现自己的书包里多出了一本日记,一看原来是王桂芹的,随即联系上了她。在征得了王桂芹的同意之后,李敏翻看了这本日记起来,并且越看越入迷。

不仅如此,李敏还将这本日记给了父亲毛泽东看,她说:“爸爸,我这里有本同学写的日记,写的很有意思,你要不要看看?”在女儿的建议下,毛泽东翻开了日记。在看日记的同时,他还认真地做了批语。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第二天早自习时,李敏把日记的主人交出教室,并且开心地说:“桂芹,我和你说一件事,你的日记我爸爸看了,他说很好,感情很真实。还给你批改了!”李敏边说边翻日记给她看,只见日记上面多出了很多圈圈。

天上掉下来的喜事,让当时的王桂芹真的不知所措了,只下意识地问了一句:“毛主席还有时间看我的日记?”“爸爸喜欢好文章。你看,爸爸给你批了,说应该在报刊上发表。还说,你在农村住的时间太少了,应该住上一个月。” 在日记最后,毛泽东用铅笔写了两行很草的字,王桂芹有些看不懂,李敏就念给她听:“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接着,李敏又翻起其他几页,指着上面的圆圈说:“你看,这是给你改的错别字。”日记上,“渺小”写成了“妙小”、“十冬腊月”写成了“实冬腊月”……毛泽东用铅笔批改的日记,就像语文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一样,非常仔细认真,字斟句酌,他对每一篇都进行了修改,不只是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写得不清楚或不恰当的字也都标了出来,比如:

把 “那庄稼年年丰富”中的“富”字改为“收”字;把“别人过余夸奖我了”中的“余”字改为“于”字;“吃菜问题问有意见与社里分配管理也有关系” 中第二个“问”字是多余字,毛主席把它圈掉了;把“肩压得痛疼”中的“痛疼”改为“疼痛”;“担担孑如坐轿”中的“子”字,写得不规范,像“孑”字,毛主席在这个字上面写了“子”字……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老一辈文人在阅读文章或批改作文时,大多都习惯对好的段落和字句用画圈表示赞扬和肯定,毛泽东对王桂芹的日记也画了很多圈圈。约万八千字的日记,他画圈的地方多达30多处,有画一个圈的、两个圈的,连画三个圈的地方最多,有19处

翻开日记原件看,除了第一篇没有画圈之外,其他每篇日记都有毛泽东画的圈圈,越往后画得越多。从毛主席对日记的圈点中,可以领会到他赞扬什么、肯定什么、鼓励什么、提倡什么。

李敏拿着日记,王桂芹想要接过来自己看,结果却被她制止了,李敏说:“你先别拿走,你看……”她边说边让王桂芹看夹在日记里的一张横格纸,上面有毛主席写给李讷、李敏的话,铅笔写的,字很大。李敏把这张纸放在日记最上面,继续说道:“爸爸叫李讷必须看两遍,好吗?”

王桂芹此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答应之后,李敏将那张纸上有毛主席写给女儿李敏、李讷那句话的手迹给了她,说道:“爸爸的字很难得,这张纸给你,你保存吧!”

去掉的四句批示

日记是从8月4日写到8月17日的,毛泽东对日记的批语和批示,共有4处、7句话:在日记篇尾后面的空白纸上,是他写下的第一处批语: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在日记第一页的左边,毛泽东写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此文可在报刊上发表。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即批语的左旁,毛泽东写了几个小字:原文在报刊上发表。在一张横格纸上,毛泽东写给自己两个女儿的要求:李讷细看两遍,退李敏。李敏也要看两遍。

最后李敏在退还王桂芹这本日记的时候,告诉她说:“爸爸说,可以送到《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王桂芹听从了李敏和毛主席的建议,在元旦前把日记的稿子送到了编辑部。

当时杂志的编辑们都一致认为文章写得确实有趣生动,虽然主要都是描述的在乡间生活和劳动的片段,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要求锻炼自己的追求,再加上毛主席几句批语,这件稿子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编辑们没有做过多的修改和删减,只是在最后思考再三,将除了在篇尾后面的空白纸上的那句批语之外的都删去,就直接发表了出来。毛泽东在得知这篇文章即将发表的事情后,还嘱托李敏告诉王桂芹:注意不要骄傲后来,他还鼓励王桂芹去考中国科技大学。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1959年8月28日,是李敏和孔令华结婚的日子,毛泽东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王桂芹作为李敏的同学和朋友,当时也应邀参加了。但事不凑巧,王桂芹姐妹二人因为一些事迟到了,等赶到中南海的时候,婚礼已经结束,她也错过了亲眼见到毛主席的机会。

李敏当时劝慰她们道:“你们不来,我心里好着急,爸爸还问起你们呢。爸爸老把桂琴、桂芳弄混了,我一说写日记的,他马上就知道是谁了。”王桂芹听到,心里暖洋洋的。

接着,李敏执意要留她们姐妹两人在家里的小饭厅吃晚饭,随后又安排了汽车送她们二人回家。一开始王桂芹坚决谢绝,因为从中南海走回家的路程并不远。但李敏坚持说:“这是爸爸说的。要不,他问我,我怎么说呢?”面对毛主席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姐妹二人眼睛湿润了。

更令王桂芹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走之前,叶子龙通知她们说:“明天来见毛主席,时间是下午6点,就在李敏的房间。”王桂芹原以为还有别人,可是叶子龙当即说:“就三个人,你们姐妹二人和朱慧芝。”姐俩听了,一下子欢喜雀跃起来。

毛泽东最理解青年人的心,知道她们没有见到自己,心情是有些沮丧的,因此特地抽出时间专门安排一次“补接见”,以满足她们的心愿。

8月29日,星期天,王桂芹吃过午饭,早早就从学校往城里赶。下午5点多一点,姐俩和朱慧芝就早早等候在李敏的房里了。快到6点时,王桂芹几人激动地从屋门口不停地向外张望着。不一会儿,她们看见毛泽东从院子西边迈着稳健的步子走了过来。望看毛泽东高大挺拔的身影,她们三个人都非常激动,异口同声地喊道:“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毛泽东穿一套蓝灰色的中山装,身材高大,神采奕奕。毛泽东进屋来,边走边和她们握手。第一次和毛泽东握手,王桂芹感到毛泽东的手很大、很有力。尽管事先与李敏说好称毛主席为毛伯伯,但此时此刻,她们幸福万分,只是忘情地说道:“主席您好!”

毛泽东坐在一个单人沙发上,几个年轻人兴奋而拘谨地围在毛泽东身边。房间不大,大家坐得比较紧凑。毛泽东面带笑容,非常慈祥。这是王桂芹第一次和毛泽东坐在一起,第一次这么近地看着毛泽东,那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毛泽东逐个地询问几位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学校上学,她们都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他说:“都是好大学。你们要好好学习,国家需要你们。”李敏指着桂芹对父亲说:“她就是写日记的那个桂芹。”

毛泽东的眼光转向桂芹,非常关切地问:“身体怎么样?”桂芹回答说:“我身体很好,谢谢主席的关心。”毛泽东笑着又说:“你应该找个‘医生’。”王桂芹以为毛主席的意思是要她经常去检查身体,于是便说:“我常去医院找医生。”毛泽东见她没听懂他所指的意思,哈哈笑了起来,其他人也跟着笑起来,笑得桂芹她们有点莫名其妙。

这时,李敏赶紧解释说:“爸爸的意思是说应该找个‘医生’男朋友。”王桂芹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了,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原来,毛泽东从王桂芹的日记里了解到她患有疾病后,不但请医生为她看病,而且还像个慈父般一直很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毛泽东随后讲道,他的一个警卫员的爱人,结婚前每月痛经,常痛得在床上打滚,结婚生孩子后,病就没有就这样,毛泽东和大家很自然、随便地交谈着。王桂芹越来越感到:坐在她们面前的毛主席,就像一位慈父在和孩子们聊天。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这样想着,大家一开始那种紧张的心情不知不觉就放松了下来。事后她想,毛主席安排在李敏房间接见她们,可能就是为了使她们不感到拘束,是多么细心和周到。那天,毛泽东特别高兴,和她们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毛泽东对她们的关心,成为她们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也成为鼓舞、鞭策她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对子女的严格教育

毛泽东一生共有十个子女,但由于艰苦的战争条件,先后有六个子女夭折或遗失,长大成人的仅有4人: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讷。作为一位父亲,毛泽东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奔波操劳、日里万机的百忙之中,仍然不忘记挤出一些时间关心和指导子女们,但对他们却是从不溺爱。

在孩子们求知欲较强的年龄里,毛泽东对他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因为他深知,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人不断地进步,所以他对孩子们学习和读书方面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除了小女儿李讷外,其他几个孩子都没能一直在毛泽东身边生活,特别是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小时候随父母 四处奔波,居无定所,母亲牺牲后,兄弟便流浪街头,靠乞讨、卖报、推车、捡破烂度日。1936年,地下党才找到了两兄弟,随后两人被送往苏联学习。

1938年,有人从苏联回来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泽东喜出望外,禁不住热泪盈眶。此时,父子中断近10年的音信才联系上了。看到儿子们的照片,毛泽东立即寄过去一封信,除了问及他们的生活之外,还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之后,毛泽东还托人给毛岸英兄弟二人送去一大批书,希望他们可以认真阅读。但可惜的是,这批书当时孩子们没能收到。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兄弟二人又写了一封较长的信,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同时,因为毛泽东深知科学的重要性,所以要他们趁着年轻,先多学自然科学,以后再多学社会科学,一再叮嘱“只有科学才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同时,这次他又亲自挑选了60本书,各种类型的都有,并注名“这些书赠给岸英、岸青,并与各小同志共之”。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毛泽东也特别注重行为实践中学习的过程,那时的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学问才会更广博、学的更深厚扎实。

1946年春,毛岸英从苏联大学毕业回到延安,父子相聚十分开心,但当毛泽东了解了儿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之后,便对他说:“你在苏联读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劳动大学。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上劳动大学去。”

当看到父亲给自己找来的“校长”原来是一位劳动模范时,毛岸英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希望自己和劳动人民一起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伟大之处,随即开心地跟着这位“校长”到延安附近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去了。

50天后,看到整个人都变得黝黑的毛岸英,毛泽东满意地说:“这手上的老茧,就是你的毕业证书啊!”一边关照着毛岸英的学习,另一边毛泽东也不忘给毛岸青写信,鼓励他在苏联继续好好学习,学成回国后好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在毛泽东的子女当中,小女儿李讷是在父亲身边生活时间最长、享受到父爱最多的一个。作为一名父亲,毛泽东十分关爱李讷,但不溺爱,对她一向要求甚严,这从毛泽东给李讷的数次书信中都能够感受出来。

李讷上大学之后,学习方式有所改变,面对很多的历史著作,他感到有些压力,便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当时,毛泽东正在杭州刚刚开始他为期两个月的特殊读书生活时期。1959年12月,毛泽东在给李讷的回信中讲到了一些读书方法,他说:“要读浅近书,由浅入深,慢慢积累。”

毛泽东告诉女儿,读书应当有所选择和侧重,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有厚积薄发的效果。这是做学问的最好途径,也是做好学问的基本规律

1963年新年期间,李讷给父亲写信,详细剖析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和思想变化。在信中,她谈到自己在大学课程中学到的《庄子·秋水》后的感想,她觉得自己的触动很大,在有时候比较鼠目寸光,也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着狭隘和浅薄。

看到李讷的来信,毛泽东发现女儿提高了思想认识,十分欣慰,于是在信中夸赞她“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并鼓励她继续“争上游,鼓干劲”,同时不能因为自己身份的特殊而有任何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李讷后来回忆说,父亲的家教真正触及她思想的就是在她上大学以后,她觉得要好好改变自己,就是世界观要根本地改变。在那段时间里,父女二人前前后后通了十来封信,信中他经常教导女儿“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让李讷一直铭记在心。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取名李讷、李敏,寓意深刻,他希望女儿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尽管在教育上和品性上,毛泽东对子女们的管教十分严格,但日常在家中的时候,毛泽东却一直都很民主,和孩子在一起时也很随意,没有什么拘束,和普通人家的父亲完全一样。

孩子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并不是顶撞,在大方针上还要听父亲的。在毛泽东心中,他并不希望孩子去做什么大的科学家,文学家等等,而是觉得只要孩子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李敏、李讷在结婚的时候,毛泽东只请了亲家和中央的几位领导,给女儿的陪嫁物品,则仅仅是几百本书。毛泽东要求女儿做普通人,而李敏、李讷终生也没有当上什么部长。退休之后,她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每天上农贸市场买菜,与其他的老太太没有两样。

教育始于家庭,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堪称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和干部子弟教育的楷模。重读毛泽东写给女儿李讷的这些家书后,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子女们在吃苦耐劳、自主自立、谦虚谨慎、不搞特权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毛泽东曾在一次谈话中表示:“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这些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毛泽东正是觉得青年人对国家和世界的重要性,才会重视青年的教育和思想。只有青年们有了好的思想和成长,国家才会更健康、积极地去发展。这也是毛泽东在王桂芹的日记里看到的,并愿意去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为这篇日记做批注和批语的原因之一。

因此,毛泽东对子女的严格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的,不管是干部子弟,还是普通情青年们,都值得去学习和放肆,学会像毛主席教育的那样,拥有好的思想、积极地去成长和生活。

毛主席批阅李敏同学日记,写下7句批语,为何发表后只刊登3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批语   苏联   日记   回乡   此文   子女   很大   爸爸   父亲   女儿   同学   思想   青年   时间   学校   大学   李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