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建立南京安全区

在上海陷落后的几周内,南京的一批欧美人士决定在南京建立一个安全区。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建立南京安全区

米尔斯和其他20多人(大多数为美国人,但也有德国人、丹麦人、苏联人和中国人)最终选定南京市中心稍微偏西的一块区域作为安全区。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国大使馆以及许多中国政府机构都在这里。


委员会建立这个安全区的目的在于,在中日两国交战的背景下,为受困于战火的中国平民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这些外国人原本打算等南京平安过渡到日本人手中之后,就在几天或几周内关闭安全区。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建立南京安全区

这个想法最初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其中日本人就断然拒绝建立安全区的建议。随着日军日益迫近南京,不仅亲友极力劝说,甚至许多中国人、日本人和西方官员也紧急呼吁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成员立即放弃该计划,逃命要紧。


12月初,美国大使馆的官员坚决要求安全区负责人同他们一起登上美国帕奈号炮艇。当时该炮艇上已经挤满了外交官、记者、西方人和中国难民,他们正准备溯江而上,逃离南京。


但安全区的筹建者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1937年12月9日,外交官们最后一次向他们发出警告后乘坐帕奈号离开南京,留下的外国人只能听天由命了。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建立南京安全区

出人意料的是,帕奈号后来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和机关枪扫射。12月12日下午,日军飞行员在没有事先预警的情况下炸沉帕奈号,造成两人死亡,多人受伤。日军此次轰炸的原因不明。


日本人曾在事后辩称,他们没有看清帕奈号上的美国国旗,但这一说法后来被证明完全是诡辩之词。


今天,有人怀疑此次轰炸是日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想以此测试美国的反应;还有人认为这是日军高层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但不论这次轰炸背后的原因如何,对留在中国的外国人而言,南京城反而比帕奈号更为安全。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建立南京安全区

第一批进入南京安全区的难民是那些在日军空袭中失去家园,或住在南京市郊、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不得不弃家而逃的人。


第一批难民涌入之后,安全区很快人满为患。南京陷落之后,难民营收容人数远远超出预计的数千人,达到数十万人。


在接下来的6周里,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不得不想方设法为这些难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食物、住处和医疗照顾。委员会成员还要保护他们免遭人身伤害,这通常需要他们当场干预,才能阻止日本士兵实施各种威胁性活动。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建立南京安全区

另外,尽管无人要求,他们还全程记录了整个事件,并将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世。这样,他们将自己亲眼见证的历史付诸文字,留给后世。


回顾历史,面对5万日军对南京城的蹂躏,安全区20多个外国人却竭尽全力保护这么多中国难民,这不啻一个奇迹。


来源: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第五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安全区   南京   米尔   号炮   公之于世   金陵   外交官   难民   日本人   日本   美国   日军   中国   外国人   委员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