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廷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兵攻打匈奴,先胜后败,而救兵不至,走投无路投降匈奴。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这个他虽认识却从未有过交往,“未尝接杯酒之欢”的一介文人,为他辩护,冒犯武帝,被判死刑。


而不甘心就此“轻于鸿毛”的死掉,“没世而名不称”,司马迁选择活下来,为此不惜接受最为耻辱的宫刑。


人类的悲剧正是文学的温床,在极辱中完成的《史记》是司马迁胜利的旗帜!公元前90年左右,《史记》横空出世,而司马迁的行踪却消失了。那死去的孤绝的生命,在《史记》中得到永生。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说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家,不会有人怀疑。但对于他为什么伟大,人们却有不同的见解。


他笔下的历史,是“活的历史”。孔子传统下的中国史家,大都是用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价值观念——儒家的价值观念来考据历史,记录历史,评价历史。


史家兼具书记员和审判官双重职能。在他们看来,历史是一个事实,但却是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尘埃落定的事实;是一个经历,但却是人类“曾经有过”的经历。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它对我们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一种道德案例。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已经过去的事实中透析出的道德意义,而不是事实本身。


这样,作为对象的历史,就被我们判为死亡的东西。历史学家面对历史,如同尸检官面对尸体,只是解剖它,判定其死因,而不必对死者表示尊敬与哀婉。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但司马迁则异乎寻常地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处理方式:他抚尸痛哭,为历史招魂,让历史复活。他让历史的幽灵飞临现实的天空,与我们共舞。


他为我们展现的,不是历史逻辑,不是历史理性,不是一切理论性的灰色的历史结论,而是历史本身,是原生态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的原生态。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他用“再现”的方法,让“曾经的事实”变成了每一个阅读者“当下的现实”——翻开《史记》,我们就会听到那些历史人物的声音,看到他们生动的面容。


司马迁虽然也满怀无奈与感喟地承认历史的必然性,并在其著作中对之勾隐索微,但他真正的兴趣,则是关注人类天赋中的自由精神、原始的生命激情、道德勇气下义无反顾的心灵;关注历史人物的血性、气质、性情以及冲决逻辑的意志力量。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在史诗中,历史必然性与个人自由意志的永恒冲突,就是其作品内在张力与其无限魅力的来源。


司马迁满怀慈悲地去关心历史车轮下面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中最绚烂、最悲壮、最华丽、最哀婉的主色调。


历史的哭声——司马迁写《史记》


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解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来源: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第9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史记   儒家   轻于鸿毛   哀婉   史家   历史   必然性   匈奴   历史人物   公元前   哭声   意志   逻辑   事实   道德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