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本章导读,从本章开始讲述“格物致知”的理学解释,从来河图洛书的出世渊源讲到东西方哲学的差异与自然理解方式上的本质不同,进而讲到东西文明的创世神话因何不同,最终牵出上古预测学的得以确立数学基础,参天两地而倚数)

提及象数文化中失佚的部分,就不得不提到闻名遐迩的河图与洛书。如前文所述,“白云先生”陈抟重得上古三图时其中不止有开启了宋明理学“太极图”,更加有名闻遐迩的河图与洛书。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河图洛书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的周敦颐通过“太极图”开创理学的来龙去脉您或许不太清楚,但二程与朱熹的大名至少该略有耳闻。程颢、程颐兄弟便是周敦颐的弟子,继承了周敦颐“即物穷理”的学术宗旨,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事理,不能穷尽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无法致知,无法补全失佚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格竹便是为了验证此说,试图通过剖析竹子的内在原理证明朱熹在《大学》中为“格物致知”做的补传。但因时代所限这个伟大的尝试未能实现,于是王阳明对理学产生了怀疑,认为“格物致知”格的并非是外物之理,而是内心之理,这才创造出对整个东亚文化圈影响深远的陆王心学。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陆九渊,王阳明开创的陆王心学


但本文无意探讨心学与理学的是非优略,因为同一个结果可以由不同方式达成,所谓殊途同归,邵雍在解释河图数理时说过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三四十二,二六亦十二也”,就结果论,三乘四与二乘六有何不同?一个道理有人通过上学读书明白它,有人却通过工作与生活明白它又有何不同?不过是获得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哪里来的高低贵贱之分?因此,西方哲学用来的检验真理的“排中律”在东方哲学体系内并不适用,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事理原理,不可一概而论。所以东方哲学的包容性要比西方哲学强,但也因此西方哲学认为东方哲学不够严谨,缺乏严密的逻辑辩证关系。如同“排中律”的阐述,西方哲学认为,同一个事物不可能同时拥有两个状态,要么是A,要么就是非A。不可能既是A也是非A。正是因为这种在思辨方式上的本质不同,造成了现代科学体系时下举步维艰的困境。例如光的本质是粒子还波动的?西方科学界便争论了数百年之久,到如今也只争论出既是粒子也是波动的矛盾结论。而且随着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家们更加认识到,这个关乎事物本质的矛盾问题已不止局限于光子,而是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既是波动也是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矛盾的波粒二象性


但这个量子难题若是放在古时的中国根本构不成问题,因为“龙的传人”一早便知构成世界的本质并不纯一,如“盘古开天辟地”中的描述,大千世界由天与地,气与形共同构成。古者认为,天地两者不分先后彼此,言天既地,言地既天。所以在《周易》文化中,天卦与地卦同为众卦之首。而且中华古者还认为天的背面是地,地的背面是天,气的背面是形,形的背面是气。二者一体两面,同根互化,造就了世间万物。《黄帝内经》等中医基础著作遵行便是“阴阳互根”理论,认为世间万物同源同质,均是由天与地,气与形同根互化而成。既是说,中华古者认为任何物体的内部空间与实质并存,既有气(能量),也有形(质量)。而且如同“质能方程“揭示的自然本质形态,质量与能量互为彼此转化的基础,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更可以循环为质量。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描述能量与质量关系的质能方程

您或许会疑问中国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些?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于上古龙族,那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但却早以被自然循环毁灭得了的古老物种所创造的史前文明。并且中国人还非常清楚的知道,上古龙族并不是人类的祖先,中华民族继承只是上古龙族的文化,所以自称“龙的传人”。而且还知道,人类是被上古龙族为了适应自然的变化刻意制造出来的,在古时的中国这桩著名的历史事件被称为“女娲造人”,生命染色体的双螺栓结构,也被准确无误的记载在不同版本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中。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伏羲女娲交尾图

而在古时的西方,创造人类的历史事件被称为“上帝造人”,构成人类的染色体数目则以神话传说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传说中,上帝为什么要使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夏娃?因为人体有二十四根肋骨,拿出一根剩下二十三根,而人类的染色体数目,不多不少正好是二十三!

并且,肋骨两两相对的结构,也是人体器官中与双螺栓结构最相像的。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肋骨结构

人们致死也想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会把他们从伊甸园中赶出来,并把问题归结在夏娃偷吃的一颗苹果上。但其实一切或许早有安排,或许造物主确实劝告过亚当、夏娃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如同佛陀、道祖、孔圣也都告诫过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但绝对不是因为偷吃苹果这件小事儿便把人类从实验室中赶出来,而是一切早有安排,早已计划好要将精心培育的人类放归自然。

华夏民族的祖先很早便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因此以“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的双重身份自居。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神明信仰,只有祖先崇拜?因为华夏祖先曾经了解过自然真相,很早便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哪里,所以才以侍奉神明的方式祭祀祖先,以这种方式对祖先的传承与嘱托念念不忘。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龙的传人

您或许会质疑玛雅人世界末日的预言早已失败,沦为笑柄。但不能因为结果的计算错误,就质疑数学的存在意义。如果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规律真的不存在,地质学中为什么会有寒武纪,奥陶纪,三叠纪,侏罗纪……等具有明显代层特种的断层证据?是小行星一次又一次撞击过地球吗?即便是,您又如何保证在未来的某一天小行星不会再来?我并非是要质疑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而是在尝试另外一种可能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具有适合它们生存的特定窗口期,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庄稼。五百年一春,五百年又一秋的参天巨木。千百年便会更迭一次的历史朝代与大小冰河期等自然变化。还有几十万年便会颠倒一次的地磁。文明何以例外?它也极有可能是特定窗口期内的周期性产物!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但秋天之外定有寒冬,如果陶醉于金秋而忘记了寒冬,结局可想而知。诚然,或许你我的有生之年看不到寒冬的来临,但我们的后代呢?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谁来保护他们娇小无依的身躯?唯有神明,他们的祖先!

甲子大疫,中国为什么能够快速的战胜这次疫情?因为华夏祖先对你我的庇佑,因为自小便接受了中华传统教育的中国人在父母长辈,大是大非面前礼让守序,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所以才能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中国人为何带口罩防疫?戴口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拉开你与我的距离,而是消除你我心中的猜忌与隔阂,能让我们走的更近。诸如此类早已深入骨髓的民族性格,便是华夏祖先对炎黄子孙们的神圣庇护。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孝道文化

如果我的猜测没错,现代智人是在七万至二十万年前现今非洲的某个地方离开的“伊甸园”,如果运气够好或许还能找到它(伊甸园)。但相对于争论不休的考古发现更加有说服力其实是文化证据,因为上古龙族的文化并未消亡,而是被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断代的中华民族保留了下来,那便是数千年来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群经之首,大道正源的伏羲易学。

但《周易》只是伏羲易学中一部著作,只是庞大上古文明体系中用以预测分析的一门应用学科,类似现代以函数为研究对象的分析学。我对《周易》研究有限,没有能力教授大家使用它,不过却可以通过对《周易》中蕴含的数学使用痕迹,尝试为大家揭晓《说卦传》中记载立卦之数,参天两地而倚数。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六)

确立八卦使用原理的立卦数理规则——参天两地而倚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周敦颐   参天两地   女娲   周易   格物致知   华夏   理学   上古   中华   祖先   本质   人类   自然   方式   文化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