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十)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十)

通过相同绕心点天体空间距离的比值,换算天体轨道转速的原理,其实就是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时间膨胀效应”。

广义相对论曾预言,时间流逝速率的快慢与引力的大小和观察者所处的时空位置有关。本来这只是个猜测,但1959年人们通过“庞德-雷布卡实验”证实,位于较低海拔的光波的频率出现了很小的引力红移,而得出的数值竟然与广义相对论中的预言只有10%的误差。1964年再次实验时,则将此误差缩小到1%。

人们通过“庞德-雷布卡实验”与“双生子佯谬实验”等一系列实验先后证实,海平面与喜马拉雅峰顶,地平面与国际空间站,这些所处时空位置不同,所受到引力大小不同的时空位置点的时间流逝速率确实存在快与慢差异。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引力时间膨胀效应”在各国的历史文化中也早有记载,如《水经注》中记载的“王质烂柯”。

相传,晋朝中期有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中砍柴,遇到两童子下棋,王质便把斧子放在脚边看棋,不想一盘棋都未看完,脚边斧头柄却已腐烂,时间也过去数百年。

诸多佛教经典中更是早有“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昼夜;人间一百年,为忉利天一昼夜;人间二百年,为夜摩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昼夜;人间一千六百年,为自在天一昼夜……”等记载。

我们该关注的不是以上说法成立与否,而是该关注,说法中阐述的道理是否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当属《庄子·齐物论》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的论述。

庄子说,天地间没有比秋毫更大的东西,在它面前巍峨的泰山都显得渺小;没有比夭折的婴孩更长寿的事物,古时候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在它面前都显得短命。

庄子如此说其实是在论述对立统一规则中判别是与非的标准——相对而言。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是说,事物的大小并无定理,要相对而言。人们认为小如秋毫的事物在比秋毫更加微小的事物眼中,又何尝不是大?比如现代科学定义的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在质子、中子、电子等更加微观的粒子眼中,就大如宇宙时空。还比如我们的身体,在中微子眼中就要比浩瀚的宇宙更加浩瀚。

同理“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是说,短命夭折婴儿与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寿命的长与短同样要相对而言。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小年”与“大年”的阐述:“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说,朝生暮死的虫子不可能知道一个月的时光,夏生秋死的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而楚国南面有一只冥灵神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有一种椿树,却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现在的人却以为彭祖长寿,这不是很可悲吗?

庄子言下之意,假设婴儿一昼夜夭折在“一昼夜,人间一千六百年”的大年世界,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死于人间,小年世界中。那么彭祖与夭折婴儿寿命的长短如何定义?同理,如果对天体而言,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算是一年,各天体对时间对定义是否一致?我们先不去讨论一不一致的物体,先讨论如果不一致,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将会出现,观察中天体轨道转速的差异。

您可以把天体运动想象为播放速率不同的影像,如广义相对论所言,从播放速率较快的时空位置,如塔顶,观察播放速率较慢的时空位置,如地面。位于塔顶的自己会发现,自己的运动速度要比位于地面的自己快一些。反之,从播放速率较慢的地面,观察播放速率较快的塔顶,位于地面的自己也会发现,位于塔顶的自己要比自己跑的更快一些。这便是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并已证实的“引力时间膨胀效应”。但迄今为止进行的引力时间膨胀实验,都是局限在地球范围内的短距实验,还从未进行过天文单位级别的远距实验。因此我大胆预言,一旦人类展开天文级别的时空扭曲实验很可能会发现,火星时间流逝速率与地球时间流逝速率比为,绕心点空间距离比的二分之一次方,要慢1.2343……倍。

木星时间流逝速率与与地球时间流逝速率比为同样为,绕心点空间距离比的二分之一次方,既5.204Au的二分之一次方,要慢2.28122…… 倍。

因此,火星轨道平均转速等于,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火星相对地球的引力时间膨胀程度1.2343,约等于24.13公里/秒(29.783÷√1,5236≈24.13)

金星轨道平均转速等于,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金星相对地球的引力时间膨胀度0.85,约等于35.02公里/秒(29.783÷√0.723≈35.02)。

总而言之,相同绕心点天体间的时间流逝速率比值,是绕心点距离比值的二分之一次方。如木星与地球距离相同绕心点太阳的空间距离比例为5.204比1,那么木星时间流逝速率相对地球时间流逝速率的比例就约等于2.28122比1。因此,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木星相对地球的引力时间膨胀程度2.28122,便可以快速换算出木星轨道平均转速13.055……公里/秒(29.783÷2.28122≈13.055)。

这说明,天体间进行的其实同步绕心运动,但因所处的时空位置所受引力大小不同,造成时间流逝速率不同,因此才会在观察中产生的轨道转速的差异。否则,太阳系众多天体,各自以不同的轨道转速驰骋在太空,为什么几百年来始终保持着不离不弃的变化规则?因为真正产生的变化的不是天体轨道转速本身,而是由引力大小造成的时间流逝速率的差异。言下之意,爱因斯坦对引力的重新定义完全正确,引力确实不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力,而是时间与空间的弯曲。


我们进行的天体轨道平均转速的换算,类似于在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使用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的计时秒表,只要按照不同计时秒表间存在的速率差异,便可直接换算出天体轨道转速。如计时火星轨道平均转速的秒表,比计时地球轨道平均转速的秒表慢1.2343倍,那么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3公里/秒,除算1.2343……得数便是火星轨道平均转速24.13公里/秒。

如此我们根据天文学中记载的各天体轨道参数,很容易的便能发现,对天体轨道转速产生影响的引力时间膨胀效应的变化规律,就是《系辞传》中记载的立卦之数“参天两地而倚数”。既,天体轨道空间距离比值的二分之一次方,与天体轨道时间消耗比值的三分之一次方。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因为今年五月份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就将登陆火星,展开有中华特色的时空探索之旅。如果某一天,天问一号能够证实火星确实存在时空扭曲,而且扭曲的程度与伏羲易学的预测吻合(轨道空间距离比的二分之一次方,与轨道时间消耗比的三分之一次方),那么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不但必将成为现实,并且还将势不可挡!因为我们不止完成了足兵,足食,强大军事与经济建设,还将完成足信,民族信仰的伟大救赎,将会秉承公正(统一),公平(对立),和谐(互化)的上古文明理念,带领全人类走向真正,并且完全符合自然规则的文明之旅。

但等待好消息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适当地讲解如何换算天体轨道非平均转速,让我们更多的感受一下史前文明的璀璨荣光,“龙的传人”所肩负的神圣使命。而换算天体轨道非平均转速的原理,其实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度问题。只需在先前换算“引力时空膨胀程度”的基础上,补充换算“时空加速度”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道德经   易经   火星   比值   次方   木星   天体   引力   庄子   转速   昼夜   速率   注释   轨道   平均   地球   时空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