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八)

不知诸位有没有注意到,任意天体空间数值的三次方,与时间数值的两次方均相等。如以火星为例,火星公转周期1.88075/年的平方,约等于3.53。而火星轨道半长轴1.5236Au的立方,同样约等于3.53。

既是说,1.88075乘以1.88075约等于3.53;而1.5236乘积1.5236再乘积1.5236,同样约等于3.53。

但众所周知,几何学中计算面积使用平方,计算体积使用立方,因此我才猜测时间是二维面,空间是三维体。因为通过“笛卡尔二维坐标系”也可知,x轴与y轴的呈九十度直角彼此交错,锁定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起“南北”与“东西”两个稳固的时空交错方向,从而支撑起稳固的二维平面空间。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八)

笛卡尔二维坐标系

再通过分析“笛卡尔三维坐标系”可知,z轴同样以九十度直角穿过“南北”与“东西”两个稳固的二维方向,建立起“上下”这条也非常稳定的空间方向面。如此,“南北”“东西”“上下”三维空间产生,这便是伏羲使用矩尺测定"四方上下"的六极之理。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八)

笛卡尔三维坐标系

既是说,现代科学对空间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四维空间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轴。既在长宽高,xyz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轴t。但古者认为二维平面xy便是时间的平面,因此世界既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将来,而是时时刻刻都停留在当下,停留在物质与能量交汇的刹那。

言下之意,过去的光已经逝去,未来的光还未到达,唯有当下阳光普照。

千万不要武断地认为我们将引力与几何放在一起分析的做法很荒唐,因为早在1912年爱因斯坦便已经认识到,“等效原理”可以建立起几何与引力的关系。爱因斯坦的老师明可夫斯基更是认识到,可以将时间与空间通过某种渠道组合起来,让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与长度收缩效应可以互补,从而完成“时空度量”。因此在明可夫斯基的时空度量方法中,时间坐标不但与空间坐标具有同等地位,而且时空的纬度也是不四维,而是三维。

总之,时空如果不是这样,如何解释“参天两地”规则中演绎的对称现象?

而“参天两地”的时空对称规则,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也并不陌生,早在牛顿定义引力之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便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多年的天文观测基础上发现,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比值相等。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八)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但您一定会疑惑,既然早在牛顿定义引力之前,西方科学就已经发现时空对等、对称的问题,那为什么没有发现“时空一体”?因为开普勒最初定义的“行星运动定律”是: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开普勒只是发现,天体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较结果是个常量,并未意识到平方运算与二维平面运算,立方运算与三维空间运算间的表述关联。更加没有意识到“天体轨道半长轴”的名称下,试图表述其实是空间。“公转周期”名称下,试图表述则是时间。这就如同现代人对“波粒二象性”的固执理解,为何波?何为粒?波是能量的表现方式,粒是物质的表现方式。“波粒二象性”揭示的不过是能量与物质并存的基本自然现象,否则燃烧质量为何会产生能量?能量聚集又为何形成物质?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一章(八)

波粒二象性

总而言之,现代科学的精益求精祸福相依,虽然成就了现代科学上天入地的伟大成就,但也苛刻地限制住了科学名词的使用范围,更加锁死了数值在科学体系中的生成次序。绝不允许使用定义范围之外的数值。如天文单位Au,为什么只能使用地球轨道半长轴作为分母?又为什么只能使用地球标准定义时空的数值?如果使用其他天体的轨道半长轴作为分母,使用其他天体标准定义时空数值又将会发生什么?

试试便知。

假设,使用火星轨道半长轴作为分母,地球轨道半长轴作为分子进行比较,将很容易的得出“0.6563/火星Au”的数值(通过1÷1.5236≈0.6563……获得)。

既是说,地球距离太阳的平均空间长度,约等于火星距离太阳平均空间长度的0.6563倍。

如此,将0.6563的三次方,与1.88075的二次方以乘积的方式结合,结果同样为一。

(0.6563×0.6563×0.6563)×(1.88075×1.88075)≈1

同理,再使用火星公转周期1.88075作为分母,重新定义地球公转周期,将得出“0.5317/火星年”的地球公转周期数值。既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为火星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0.5317倍。

如此,依然按照古学“参天两地”规则,使用火星空间数值“1.5236×1.5236×1.5236”,乘积以火星时间数值1.88075作为分母,重新换算的地球时间数值“0.5317×0.5137”。

得数依然为一!

(1.5236×1.5236×1.5236)×(0.5317×0.5137)≈1

先前通过除算得数为一的方式证实,时间与空间具有对等、对称的平衡关系。那么通过乘积,结果依然为一又说什么?说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如同是人们对“能量守恒”的定义——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并且还说明,时间与空间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保持着古者早有预言的“阴阳反背”的太极形态。

古圣伏羲认为,天与地,空间与时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互补性,是一体共生的两仪关系。

那么何为两仪?何又为阴阳反背?

仪者,度也。

两仪者,两种幅度也。

阴阳反背,此消彼长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笛卡尔   参天两地   道德经   易经   火星   分母   乘积   公转   数值   注释   轨道   周期   能量   定义   地球   时空   时间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