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四书五经”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四书五经”的,陌生是因为现如今还了解“四书五经”的中国人已经所剩不多,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略知皮毛的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闲谈四书五经,不是为了给谁招魂呐喊,只是为了记忆,记忆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与跨越的江河湖海。因此请将此系列文章当做泛黄的老相册欣赏,愿您在回忆往昔的同时也能开卷有益。今天我们讲述《大学》的第一部分,《大学》这本书的真正含义。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南宋著名理学家,《四书》的官刊定稿人时朱熹认为学习《四书》应当先从《大学》开始,以定其规模。既是说,朱熹认为《大学》如同人生地定着读书人未来的格局,不可不读。这便牵扯出人因何而读书的问题,为功名利禄还是一日三餐?但无论为什么求学目的都决定着读书人未来的格局。为功名利禄而读书的人至多官至将相,为一日三餐而读书人至多富甲一方。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们的读书目的与众不同。王阳明为做圣贤而读书,认为人生第一等大便是读书做圣贤。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周总理为中华举崛起而读书,青春年华便远赴重洋追寻理想。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位伟人都矢志不渝,终身践行着自己少时立下的读书志向。而《大学》便是阐述中国古代,确切的说是孔子诞生前华夏读书人志向的书籍,那时的华夏祖先为了‘明明德’,章明上天的德行而读书;为了‘亲民’,亲和教化,共筑大同而读书;为了‘止于至善’,社会和谐,天下无讼而读书。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千万不要认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空洞的口号,如果只是口号《大学》原文中也不会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中记载的这段话其实是《庄子》《孟子》《尚书》等先秦经典都阐述过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实施步骤,“齐家”“治国”“平天下”指作治平天下的王道作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指达成王道应具备的修身品德。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总的来说外王是能力作为,内圣是修身品德,内外兼修才可治平天下,才可施行“明明德”,宣扬上天的德行。否则小家小国都治理不好纷争不断,所宣扬的德行注定不会是能够治平天下,能使天下无讼无争的大道公理。因此古者认为“明明德”只能取法于生养万物的自然,通过推究事物的内在原理法则获得。但非常可惜《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记载失佚,直至公元939年,“白云先生”陈抟游历峨眉山期间拜民间一位不知名的麻衣相者为师,才有幸重得“河图”“洛书”“太极”上古三图。陈抟将图传于弟子种放,种放传穆修、李之才,穆修传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周敦颐依根据“太极”写出《太极图说》等作品,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李之才则传邵雍,天才绝伦的邵雍根据“河图”“洛书”写出《皇极经世》、《梅花书》等大作,重开上古象数玄门。这才牵扯出王阳明与朱熹关于《大学》的两桩公案。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周敦颐   正心   治平   止于至善   太极   目的   功名利禄   大学   朱熹   华夏   其意   读书人   德行   理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