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42)

不可逆结构——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进化(上卷)(142)

二十七、社会的形态


对于社会形态的分析,除了以生产方式划分外,我们可以参考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社会形态。马克思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这五种形态。这种社会划分方式是历史主义者采用的分析方法,但它所揭示的社会规律并非具有历史必然性。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遵循这一划分,以此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重新审视马克思所定义的社会形态仍然能得到很多启发,同样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变迁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所达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分析人类社会的形态总是离不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相互间的生产关系,因为它们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特征。从经济角度看,社会进化也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变。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并非完全同步的,因为还有其它社会因素在发生作用和影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也无法以某一个标准来划分社会形态。它们的出现有时是错位的,它们可能存在于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因此,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这反应了社会形态的多样性以及进化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此将进行细致地梳理。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很长的阶段里,人类都是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不断变换地点寻找可以狩猎或采集的动植物,这时的组织形式可称之为“族团”或“游团”。族团的人口很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集在一起,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的办法。族团没有专职领袖,社会地位平等,群体内部两性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进行采集和抚育小孩,两性之间地位差距不大。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开始步入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方式。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必须集体从事生产活动,否则就不能有效抵御野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氏族”是人类更大的一种社会组织,它是在人类向定居方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它成为后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功能组织。氏族社会的生产方式逐步从狩猎-采集向简单园耕转变。“园耕和农业差别的唯一标准大概是,后者使用犁作为基本的种植工具;而前者则依靠比较原始的锄或更加原始的掘棍进行耕作。……简单园耕社会的平均规模为100-200人,是狩猎-采集社会平均数的2-4倍。”(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氏族社会的劳动方式是简单的协作,劳动分工主要是按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劳动中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男人主要从事狩猎、捕鱼、防御野兽等重体力劳动,而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制陶、编织、养育等轻体力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技能也在提高,他们逐步掌握了更复杂、技巧性更高的生产方式,其中农耕和畜牧的生产给人类提供了较采集和狩猎更为稳定的衣食之源,制陶和纺织则使人类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而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女性来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型意味着狩猎的收获越来越少,对农耕和畜牧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此时男性的地位自然降低了,女性的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此外,妇女在烹煮食物,管理杂务、抚育子女、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方面还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女性从事的工作相比男性的狩猎是更可靠的生活来源,因此,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贡献成为了崇尚女性的社会基础。加上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追溯,致使妇女在氏族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生产方式的创新与女性有相当大的关系,她们仔细观察、耐心培育、灵巧制作,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态。而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狩猎领域,依赖于其强健的身体与野兽搏斗,却没有能像女性那样作出许多创造性的贡献。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开始从狩猎-采集的方式向农耕和畜牧的方式转变,并且伴随着其它相关手工业的兴起。原来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在社会转型期间却显现出某些独特的优势,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者。而原来强势的男性仍一如既往地追逐着野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生产方式在发生改变,显然这时候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了。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现象,原来处于弱势的物种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某种生存优势,这种优势在原来的环境中往往难以觉察或被轻视。在两性之间,除了性和繁衍后代所建立的联系,劳动分工、合作以及相互间的需要使得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虽然通过血缘关系建立了类似大家庭的氏族团体,但是一夫一妻式的家庭关系还没有形成,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未来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

母系氏族成为人类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它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距今大约六七千年达到了全盛时期,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担任族长的一般是年长的妇女。随着狩猎采集方式的衰落,男性开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新的生产方式中,男性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农业的发明使对土地的争夺代替了自然界的威胁成为了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组织从母系氏族转化为父系氏族。父系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农业、畜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制陶技术得到提高,铜器制造开始出现,发明了丝织品,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密。

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共同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由于原始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生产资料简单,还没有形成私有财产的观念,生产资料和生产所得都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因而也就没有国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会议作出决定。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原始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没有私人财产、关系平等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还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去争夺,分享是氏族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开始出现了剩余,劳动分工更加细密,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劳动和共同分配的关系被破坏,氏族中开始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随之也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到别处和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杂居,同时氏族也不断接纳外来人,于是出现了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 到这时,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阶级之间开始出现了斗争。随着社会进一步向复杂的结构进化,逐步出现了部落、酋邦、国家等形式。群体间原有的平等关系被彻底打破,人类开始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来构造更大规模的社会组织,许多文明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建立了人的等级制度,在原始社会解体后这些社会逐步进入了奴隶社会或类似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马克思   社会形态   母系   上卷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氏族   生产方式   公社   妇女   地位   人类   自然   结构   关系   方式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