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人为什么不是人?因为既不自知,又不识人,还融不进现实,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为处事,落个里外不是……

这张图表,演示了人性发展的规律,涵盖了人类的动机和意识心理。用它能反观自我,正观爱人、子女、家人、他人,以及这尘世的轮回。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包包,曾经只是绳带和“包袱”,后来连成了“包”

“包”,本质上是“工具”;“工具”,则是人体和人类意志延伸。它们并不直接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是服务于我们需求的满足。

人拿绳子捆柴,生火取暖,满足“依赖需求”;倘若火势太旺,人烤的慌,还大汗淋漓地硬撑着“练三伏”,满足的是“独立需求”——“火”相应由依赖需求对象转化为独立需求的对象——而“绳子”,只是“火”在未生时段的帮衬。

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把被子捆扎了背在身上;有爱干净的被子外面裹上包袱——绳子加包袱就是“包”的一种曾经非常流行的形式。它辅助满足的还是战士的“依赖需求”,或者特定时段的“独立需求”。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包”曾经有一种特别酷的流行形式,就是刀鞘、剑鞘,以及功夫电影《锦衣卫》、《师父》演的奇异兵器的“鞘”——这与面袋子口上扎根绳,方便提溜,本质上区别不大。

刀、剑与粮食满足人的“封闭需求”和“开放需求”,“鞘”、“面袋子”的辅助作用相应转化。

人的“封闭需求”、“开放需求”针对客观环境及他人、它物,主要有两类表现形式:一是个人相对于饮食、空气时而封闭,时而开放;二是为了水源、食物,个人与他人的协作、竞争相对“封闭”而“开放”——与合作伙伴,或者“封闭式”的小心提防,或者“开放式”的互利互惠;与竞争对手,有时“封闭式”地防御、抵抗,有时“开放式”地进攻、劫掠。

人的感官、意识相对于客观环境及他人、它物,多属性、全维度地“封闭”并“开放”。但是,它们并不属于人类先天本能的“封闭”、“开放”需求。没有它们,只要“依赖”、“独立”、“封闭”、“开放”四类需求满足,人类照样存活,只不过活得像一个个超巨型的“原生生物”。

感官、意识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到较高级动物阶段才相对完全。它们最初只服务于较低级物种的“依赖”和“独立”需求;继而服务于较高级物种只针对水源、食物、空气等生存必须资料的“封闭”和“开放”需求——及至人类,它们全面服务于人的所有需求,包括更高一级的“性爱需求”和“传承需求”。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包包,作为人类“性选择”炫耀的存在和提升

“性选择”,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提出的重要概念。

孔雀开屏,翠鸟鸣啭,雄鹿的叉角,狮子的鬃毛,猴子的红屁股……都是这些物种为了吸引异性交配进化出的特征。

新近看过一篇图文,据大量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女性最看重的性吸引特征是男性的屁股,远超过对男性容貌、体格等的重视。这大约是女性在还未成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喜欢“红屁股”心理的存裔。

除了自身具有的,巢穴、地盘等“身外之物”也能增强动物个体的性魅力——这和人拿房子增加婚配的筹码,性质一样。

人能制造工具,用于增强自身“性魅力”的物件种类繁多,花样百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风俗影响范围内,多有不同。刀、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作用。更典型的是荷包、香囊,经常被用作定情、示爱的信物,赠予心仪的对象,以及孩子。

因此,“包”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辅助满足人的“性爱需求”和“传承需求”的“工具”。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在恋爱、求婚以及婚后生活中,赢得爱人的心意,必定大打折扣。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包包”作为女性攀比的杀器和身份的象征,走向颠狂

“包包”如今演化成一类被赋予了设计灵感的“活物”,在满足人们,尤其是当代女性的“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方面,发挥了特别关键的作用。

“归属需求”,是指个人认可他人的价值标准和体系,希望自我价值能够符合对方要求,被对方认可,允其一起行为处事、互惠互利,共同生存并发展的心理需求。

“自尊需求”,是指个人自我认可的自身价值,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其一起行为处事、互惠互利,共同生存并发展的心理需求。

毕竟,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灵”,又是先天的社会性动物,所以通常耻于与其它物种为伍。我们的价值,倘若不能与任何人相互认可,我们就感觉不到做为人而活着的意义——这相互认可,通常最初与父母、亲人,然后与邻里、街坊、同学、老师;再后是与各类同事圈、朋友圈、学术圈的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性“粉丝”。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包包”被很多当代女性认为是个人价值的必要体现,同时是很多高端女性交际圈、财富圈的共同价值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简洁干脆、一目了然。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挎了款普通包初入“富太太圈”,明面上被冷落至边缘,背后直接被富太太们剪出照片——她的“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经受了双重打击。

之后,她刷爆信用卡买了只爱马仕限量款Kelly包挎在身上,才挤进了“富太太圈”,满足了自己的“归属需求”。同时,新包包成为她自我认可、同时得到富太太们认可的她的自身价值体现,帮助她实现了“自尊需求”的满足。

当个人自我认可的自身价值与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及体系一致的时候,个人相对于群体“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的满足是一致的,互促互进,相互转化。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倘若顾佳挎着爱马仕Kelly扎到她和老公的公司里,想和员工们打成一片,这款包包只能在那个群体里满足她的“自尊需求”,成为员工们共同抵制的对象,以至于她无法实现相应“归属需求”的满足。

因为,员工圈子对于包包的价值标准不一样,远远低于爱马仕Kelly。她们只会认为顾佳在炫耀,完全不顾及她们的感受。

有的员工自惭形秽,想攀附顾佳不够格;反观自我认可的包包价值标准太低,不可能得到对方的认同——于是自己的“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满足遭到双重霸凌;又因为买不起爱马仕Kelly失去突破口,还转移不了攀比的目标对象,只会越想越钻牛角尖,心生妒忌。

当个人自我认可的自身价值与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及体系悖离的时候,个人相对于群体“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的满足互相对立,产生矛盾。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在这种情境下,或者个人努力迎合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及体系,改变自己归属于群体,像顾佳一样;或者个人通过努力改变群体共同认可的对应价值标准,让群体接受自己认可的自身价值。只有这样,个人的“归属需求”和“自尊需求”的满足才能再次统一起来。

顾佳相对于员工圈子如果不改变自己,只能给每一位员工配上一款爱马仕限量款Kelly标准的包包,才能得到员工的共同认可,满足自己相对于员工圈子的“归属需求”。

如果顾佳既不改变自己,也不普惠员工,一味地挎着爱马仕Kelly在公司晃悠,她的“自尊需求”满足,在公司是没有归属群体认可的虚拟满足,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虚荣心”的满足。

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活、交际圈子不大;狠些女性挎的爱马仕标准的包包没有归属群体认可的“土壤”。这使得她们借势于包包的“自尊需求”的满足显得分外茕茕孑立,因此她们昂扬的身影在阳光下,普遍折射出的一角暗处叫“虚荣”。


画地为牢,精神越贫乏,“包包”越奢侈

“包包”的颠狂拎得清,就读懂了虚实相间的女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包包   颠狂   虚实   物种   绳子   女人心   太太   群体   意识   对象   独立   人类   员工   需求   自我   价值   标准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