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东方既白 著

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说:“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因为他是不符合于“道”的,不道的必早已(早死)。这句话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而且还在第三十章和第五十五章中各出现了一次,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老子为什么会把这句话重复两遍呢?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吧。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一次出现是在《道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意思是说,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过早地终止死亡。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总之,本章的主要议题是在讲“用兵之道”的事情,“用兵之道”的精髓就在于“不以兵强”,所以其一开始就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具体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以兵强凌天下者,必为兵所强凌,故曰“其事好还”。苏辙则进一步解释道:圣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强胜天下,虽或能胜,其祸必还报之。如楚灵、齐愍、秦始皇、汉孝武,或以杀其身,或以祸其子孙。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者也。

所以王弼在诠释此章时亦说:“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吾不以师道焉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骄之有也。用兵虽趣功济难,然时故不得已后用者,但当以除暴乱,不遂用果以焉强也。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故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是用军队来帮助人们度过灾难,而不是用武力来实现统治的野心。自古以来,军队真正的意义从来不是发动战争,强势镇压平民百姓。军队和战争真正的意义是保护国家,保护百姓,让人们安居乐业,是一种被动防御,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这和《易经》中“师”卦的宗旨也是一致的。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师。贞,丈人吉,无咎。

众所周知,《易经》的“师”卦是讲战争的,因为在之前的需讼无法解决的时候,战事就有可能兴起。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师卦,阐释由争讼终于演变成战争的用兵原则。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统帅必须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战喜功。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战无不胜。 这是和老子本章“不以兵强天下”的主要精神是一致的。纵观历史,无论上古还是近代,每逢大军压境,大地都会变得慌乱不堪,荆棘丛生;每逢战争过后,都会迎来一段时间的荒年,粮食无收,劳动力不足。战争的存在往往伴随着灾难的降临,这是因为战争的存在本就违背了大道规律。

故老子才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孙子兵法》亦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其实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合而为一,一脉相承的“大道”。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因为“师”是高度危险的,兵器是不长眼睛的,所以中国人都是尽量以不战为主,要战也不去破坏人家,要全国。全国就是保全对方的国家,不要让它受到根本性的伤害。因此我们武艺高强的人出手点到为止,让对方知道输就好了,自己不会再继续。但要出师而又不生后患,是高度困难的,打到人家不想报复,打到人家最后还会归心,这个是值得好好去研究《易经》的师卦。

据统计,在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五千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一万五千多次战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们中华文化自古就主张尽量以不战为主,不战而战,以战止战。因此,《易经》的师卦也认为有不得已而用兵的情况!那么此时,如何做到出师而不生后患?从师卦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示呢?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正义之师,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

师卦有一个目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叫除暴安良。只要不是为了除暴安良而兴师动众,那就是不对的。师就是现在的战争,大家觉得战争好不好?如果《易经》读到这里,《道德经》研究透彻之后,还说“战争很好”,那是笑话;如果还说“战争不好”,那也是笑话。战争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的?战争没有好坏,关键看人怎么打。因此,“师”卦的卦辞才说:“贞,丈人吉,无咎。” 若为正义之师,且有德高望重有经验的统帅领导,是无咎的,不会有太大的灾祸。因为“师”卦下为水坎,地中之水聚于师众,上为地坤,帅领要厚德载物。老子才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如果非要一意孤行,肆意用强呢?那就会“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因为强壮强壮,物强则壮,“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战争本就有违大道,倘若取得成功之后不知收敛,只会给自身带来源源不断的祸患。善于用兵的人,达到目的不会自负,不会炫耀,也不会骄傲,他们心中明白这只是被迫用兵,倘若逞强必然会走向灾难的深渊。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那我们是否就可以不再发展壮大了?就可以不再保留军队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才接着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意思是说:“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本章以赤子来比喻得“道”的境界,告诉世人,只有像赤子那样纯真柔和,才能使人精力充实饱满,才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会危害别人。但是,这并不是让我们就此消极、停滞不前,惧怕发展和强大。而是提醒我们,在自己日益强大的同时,更要保持思想的谦虚和平和,为人处事更要愈加低调内敛。

如何保持思想的谦虚和平和,为人处事更要愈加低调内敛呢?其实《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可行之道:第一种是三十章中说的“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勿矜、勿伐、勿骄、不得已四者,所以为勿强也,此四者皆远离主观意志,不为战所胁迫之谓也,故曰以“道”佐人主。否则就会“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含德之厚,心使气曰强

第二种就是五十五章中说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和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一样的道理,如何做才能自胜呢?第五十五章的“心使气曰强”给出了答案。什么是“心使气曰强”呢?就是心能够支配自己欲念和情绪的,可称为强大,因此真正的强大乃是“自胜者强”!

故,“知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欲念过甚、情绪失控,都是危险的,因为离开了“和”的状态,有害于身心健康。知道生命的和睦状态是明智的,有益于生命和睦状态的行动是吉祥的,而能用“心”来控制“气”,即运用理智来控制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和欲念等,使得生命处于和睦状态而不偏离天道,尊道贵德,才是真正的强大。否则也终究会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的老路,不会长久。其实这和《易经》中“比”卦的宗旨也是一致的,总结起来就是“不以德弱,厚德载物”。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比之友邻,以建万国,亲诸侯

众所周知,“比”卦为“师”卦的综卦,卦象为五条阴爻系于九五,象征团结一心,迎接和平,“比”者亲也,其字形为两人并坐,因为亲近,所以乐。上卦为看水,下卦为地坤。水是在地上流躺的,如果地是往下陷的,“比”为谦卑放低姿态,水自然会往内流入,即为之吸引,期望与地坤亲近,学习他厚德载物的品行。需要与邻邦和睦相处,之前那些不安分的邻邦,也纷纷亲近了,那些尚未来的邻邦可能就会有危机感。

故“比”卦的比,就是我仿效你,你仿效我,大家以德服人,互相学习借鉴,找到一个共同点,叫做求同存异。人类的未来,大家很清楚,走“比”卦就叫和平发展,才是大家的福气,如果走“师”卦,就是共同毁灭了。因为现在武器都很厉害,而且是按钮式的,更何况现在一切都很透明化,一有动作都知道了,那一方动了,导弹还没到,另一方先按下按钮,两边同归于尽。

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才有办法保证人类的未来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如何确保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呢?既要像《道德经》三十章说的“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那样,更要像《道德经》五十五章中说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这样,既要像《易经》师卦说的“师。贞,丈人吉,无咎”那样,更要像《易经》比卦说的“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这样,即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兵戎相见时,不以兵强,厚德载物,在大家团结一致,和平发展的时期,不以德弱,厚德载物。

故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在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其实都在强调:“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都在强调“道”和“德”德重要性,意思是告诫我们说:“壮之必老,物无不然者,唯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冲。未尝壮,故未尝老,未尝死。以兵强天下,壮矣,能无老乎?无死乎?”要想合于道,唯有保持不盛不壮的状态,即知雄守雌,守柔处下,比如勿矜、勿伐、勿骄,比如不居、不有、不处(苏辙语)。要像《易经》中“师”卦和“比”卦的“综卦”关系那样,正确处理“强”和“弱”的综合辩证关系。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统德泽,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

师忧比乐,厚德载物

比如《易经》中把“师”卦和“比”卦有作为一对互为综合辩证关系的“综卦”,就很能说明军队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在哪里,战争令人担忧,和平令人向往和追随,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短暂行为,和平与发展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总结起来的意思就如杂卦传》所说:“比乐,师忧。”

“不以兵强,心使气曰强,不以德弱,厚德载物,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老子两次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的重点就是在告诉我们“道统德泽”乃万事万物之根本。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方能长久。


上一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道德经   易经   道统   目的   邻邦   丈人   厚德载物   不得已而为之   赤子   欲念   老子   军队   强大   状态   战争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