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东方既白 著

看过《粟裕大将》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叫“丁济黄”的人物。然而这样一位将军级别的人物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没有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其实,这是作者通过虚拟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作为智慧的象征,成为了国共双方高级将领都能接受的人物,从而引出了粟裕和国民党将领张灵甫之间的境界比较。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共和国第一大将,战神粟裕

作者用“丁济黄”的视角,对粟裕的境界做出了评价:“他是一个有灵魂的人,他有自己的证治理想,他的力量就来源于这种证治理想,所以他坚韧不拔,充满激情。可是我们呢,我们有灵魂吗,我们有自己的证治理想吗。”

在这种高境界下的粟裕,自然拥有了超出常人的指挥能力,作者是这样评价粟裕的超能力的:“粟裕司令员能够凭直觉就预感到战场的未来。未来会发生什么,他并不一定十分清楚。但他却知道应该如何面对将要发生的那些情况,并展开相应的布置。也许常胜将军有许多常胜之道,但我相信,他们都是用智慧,紧紧地把握着战场上的动态。”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军事和政治,谁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

纵观整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的片段之一当属丁济潢代表国民党向粟裕提出五个问题,粟裕一一作答的场景,并根据这次会谈的结果,丁济黄才恍然大悟:没有从根本上搞清楚“政治”和“军事”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才是“国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那“政治”和“军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克劳塞维茨是怎样看待这两者之间的综合辩证关系的,在其所著的《战争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意思是说,战争与政治有一致性,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必须把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政治是整体过程,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

因此,综合起来看,“政治”与“军事”的综合辩证关系,很有点像我前面所讲的“道与术”、“有为与无为”、“务虚与务实”以及“前因与后果”的综合辩证关系,“军事”,只是达成政治目的的一种暴力手段,强力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军事”其“有用者,其用有尽”,“其用有尽”怎么办呢?不如站在更高的、整体的层次和维度,把“有用者”前后左右相关联的部分,也整体串联利用起来,使多个看似独立的、断裂的“其用有尽”的“有用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战术体系,进而发挥“以道统术,以道御术”的整体效能,故“道”和“政治”的作用,实乃“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以《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为例,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整体过程,都属于“政治”的范畴。其中“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属于政治的范畴,属于“政治”的“文争”阶段,即老子所说“无为”的阶段。而“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属于军事的范畴,属于“政治”的“武斗”阶段,即“极端政治手段”阶段,即本文所说“军事”的范畴,但整体都属于政治的范畴。然而“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因此军事”,只是达成政治目的的一种暴力手段,强力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是一个暂时性的、非常态化的“极端政治手段”的继续,在“极端政治手段”继续的过程中再同步使用前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文争政治攻势”,循环往复,整体施治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政治,包含“文争武斗”的整体循环过程

所以孟子才在其所著的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其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描述,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直指所谓“得道”(政治)的核心就是要站在正义、仁义方面,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否则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就是在发挥“政治”前期的统筹引领作用,争取“得道多助”的“人和”之利,继而在条件成熟且不得已的情况下,按照“军事”的极端政治手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进而整体达到“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整体政治目的。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因此,在回答关于“政治”和“军事”的本质问题时,我们的伟人就直截了当地说:“政治就是把拥护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军事就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其实这跟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和“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是一样的。所谓政治,不但要得天时、地利之便,更要兼具“人和”之利,这才政治的本质。

所以,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开篇就有五事七计之说,而且第一个都先讲:“一曰道”和“主孰有道?”的政治问题。

五事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民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五事的第一件事就是“道”,七计的第一计也是“主孰有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主孰有道?才是决定事件成败的首要条件和关键因素

主孰有道?成了决定事件成败的首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当一件事业拥有了大义名分(道),当领导者能够依道而行,那么民众与领导者就能思想一致、上下同欲,民众与领导者可以同生死、共患难,不畏任何危险,人和之利方为大利。历代注家都拿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之间作的选择作这一条的注解。

刘邦问韩信,你怎么不跟项羽跟我呢?韩信说,项羽对人民残酷,对部下不舍得封赏,主公您就不一样了,对民众约法三章,对手下封赏放权。刘邦的“道”,是对手下,激励机制上有道;对民众,政治上有道。刘邦最先攻下秦国,他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住秦国宫殿,而是封存府库,还军霸上,给秦地人民约法三章,法令就三条:“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其他秦国严刑峻法,一概废除。所以秦地人民爱戴他,在以后楚汉相争的岁月中,他始终得到关中大后方的全力支持。

项羽呢,他赶走刘邦后,引兵屠戮咸阳,之前投降的秦王子婴,刘邦没有杀,项羽把他杀了,财宝美女装车运走,还一把火烧了秦国公室,大火烧了三个月才熄灭。所以项羽一开始,就不懂得政治和民心所向,他就是要财宝,要美女。项羽抢了秦国的财宝美女,把秦国一封为三,封了三个人在秦国称王,这就是今天还说陕西是“三秦大地”的由来。他封了哪三个人呢?就是三位投降他的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当初带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把二十万秦兵全部活埋,只留了他们三个。所以秦国人对这三个出卖了二十万家乡子弟,自己取得荣华富贵的家伙,是恨之入骨。项羽封在秦国的人,应该承担带领秦国军民,把刘邦挡在汉中的战略重任,他们都不得民心,怎么能胜任呢?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楚汉争霸,争的是民心向背,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以在“主孰有道”这一条上,项羽一开始就远远地输给刘邦了。所谓有道,就是无限的软实力配合有限的硬实力,军事和力量只是有限的硬实力而已。刘邦有道,既有无限的软实力,又有有限的硬实力,项羽无道,有的全是有限的硬实力。故有道就是儒家的王道,是巨大的号召力。孟子讲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说霸道需要大国,需要地盘实力,地方千里,带甲十万,有多大实力,就霸多大地盘;王道则不需要,小国也可行王道,得天下。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都是诸侯小国,行王道而天下归心。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为王者之道。

那到底要如何才能成为“王者之道”呢?当然要有“王者之师”的具体配合和落实,那什么才是“王者之师”该有的样子呢?老子在《道经·第三十章》讲“用兵之道”的时候说的很清楚,“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具体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以兵强凌天下者,必为兵所强凌,故曰“其事好还”。苏辙则进一步解释道:圣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强胜天下,虽或能胜,其祸必还报之。如楚灵、齐愍、秦始皇、汉孝武,或以杀其身,或以祸其子孙。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者也。为什么大家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规律呢?因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所以王弼在诠释此章时亦说:“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吾不以师道焉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骄之有也。用兵虽趣功济难,然时故不得已后用者,但当以除暴乱,不遂用果以焉强也。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故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是用军队来帮助人们度过灾难,而不是用武力来实现统治的野心。自古以来,军队真正的意义从来不是发动战争,强势镇压平民百姓。军队和战争真正的意义是保护国家,保护百姓,让人们安居乐业,是一种被动防御,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这和《易经》中“师”卦的宗旨也是一致的。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师。贞,丈人吉,无咎。

众所周知,《易经》的“师”卦是讲战争的,因为在之前的需讼无法解决的时候,战事就有可能兴起。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师卦,阐释由争讼终于演变成战争的用兵原则。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统帅必须中庸、公正,老成持重,不可好战喜功。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战无不胜。 这是和老子本章“不以兵强天下”的主要精神是一致的。

故老子才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孙子兵法》亦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其实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合而为一,一脉相承的“大道”,都是“主孰有道?”和“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思想体系升华。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因为“师”是高度危险的,兵器是不长眼睛的,所以中国人都是尽量以不战为主,要战也不去破坏人家,要全国。全国就是保全对方的国家,不要让它受到根本性的伤害。因此我们武艺高强的人出手点到为止,让对方知道输就好了,自己不会再继续。但要出师而又不生后患,是高度困难的,打到人家不想报复,打到人家最后还会归心,这个是值得好好去研究《易经》的师卦。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正义之师,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善于用兵的人,达到目的不会自负,不会炫耀,也不会骄傲,他们心中明白这只是被迫用兵,倘若逞强必然会走向灾难的深渊。故师卦只有一个目标,叫除暴安良。只要不是为了除暴安良而兴师动众,那就是不对的。战争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的?战争没有好坏,关键看人怎么打。因此,“师”卦的卦辞才说:“贞,丈人吉,无咎。” 若为正义之师,王者之师,且有德高望重有经验的统帅领导,是无咎的,不会有太大的灾祸。

故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在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其实都在强调:“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都在强调“道”和“德”德重要性,意思是告诫我们说:“壮之必老,物无不然者,唯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冲。未尝壮,故未尝老,未尝死。以兵强天下,壮矣,能无老乎?无死乎?”要想合于道,唯有保持不盛不壮的状态,即知雄守雌,守柔处下,比如勿矜、勿伐、勿骄,比如不居、不有、不处(苏辙语)。要像《易经》中“师”卦和“比”卦的“综卦”关系那样,正确处理“强”和“弱”的综合辩证关系。

“政治”和“军事”那个更重要?看“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就知道了

师忧比乐,厚德载物

比如《易经》中把“师”卦和“比”卦有作为一对互为综合辩证关系的“综卦”,就很能说明“政治”和“军事”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在哪里,军事战争令人担忧,政治和平令人向往和追随,军事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短暂行为,政治和平与发展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套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道为本,以术为末,以道统术,术则久矣”的思路,“以政治为本,以军事为末,以政治统军事,军事则久矣。”


上一篇:站在“阴阳太极”的维度和层面看:人性善恶皆阴阳,顺生而逆亡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秦国   项羽   易经   孟子   政治   目的   军事   刘邦   地利   天时   亲戚   手段   实力   战争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