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类似于道家的“无为和为而不争”

东方既白 著

佛教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为什么?因为只有层次和格局高的人才能通透道与术,无与有,虚与实的前因后果,并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其实佛教这两句话才是对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无为”和“为而不争”最贴切的诠释,什么叫“无为”?什么叫“务虚”?“因上努力”便是“无为”和“务虚”,什么叫“为而不争”,果上随缘便是“为而不争”。

凡夫俗子自然只能看到眼见为实的结果,无法参悟道与术,无与有,虚与实,因与果的前后关联性和整体上对立统一的综合辩证关系。因此讲道的就单单坐而论道,务虚则仅仅避实就虚,没有兼顾道与术,无与有,虚与实的综合辩证关系,实际上道与术,无与有,务虚与务实是整体上对立统一、前后关联的,和佛教的因果关系是一致的。

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类似于道家的“无为和为而不争”

佛道相通,因果不空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很多人讲“道”论“术”听起来都没有问题,讲“道”的,讲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作为根本的道和因,大道至简,大道同源,都是万物共性的东西,听着自然都有些道理,但具体什么道理,怎么落实?则又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而讲“术”的,讲的都是一些眼见为实的结果,凡夫俗子都能看明白的东西,然而“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其实这就又回到了以前“道术分离”,“务虚务实割裂”的老路上来了,没有兼顾道和术,无与有,虚与实,因与果整体演化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前后关联性问题,这是以前很多所谓大家研究和讲解《道德经》的通病,因此很多人听了之后觉得“大道空洞,哲学无用”,为什么呢?因为“经是好经,就怕歪嘴和尚念歪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歪嘴和尚念歪经”的“千古奇冤”呢?就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从整体上统筹兼顾道和术,无与有,虚与实,因与果在整体演化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前后关联性问题。说白了就是没有读懂《道德经》中关于“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关于“有为无为”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关于当代管理学中“务虚务实”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比如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该“务虚”的时候去“务实”,该“务实”的时候反而去“务虚”,甚至是不按事物发展的实际阶段和实际情况,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务虚”或者一味“务实”,出问题是必然的。

因此,老子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才少年王弼亦和老子一样崇尚“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都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即各种具体事物都是“有”,“无”是“本”,“有”是“末”。“无”是“万物之宗”,“无”能生“有”,他们所说的“无”,就代表了其所谓的“道”。而“道”又整体统筹了关于“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因而,“有为”和“无为”的对立统一转化规律也必须以“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为基本原则进行转化,这是由上下继承关系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无”的状态时就是“无为”的法则,“无为而无不为”,“有”的状态时就是“有为”的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类似于道家的“无为和为而不争”

万事皆空,因果不空,大通因果,方是正道

其实真正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都有一个相同的答案,那就是如何统筹兼顾“道与术”、“有为与无为”、“务虚与务实”以及“因与果”整体循环过程中,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里面,亦可以找到标准的答案。

比如互为“综卦”关系的“泰卦”和“否卦”,当然它们之间还有“错卦”的另一层关系在。那具体什么是泰卦呢?上卦“坤”为地,下卦“乾”为天,即谓“泰”卦:天居地下,犹如天地、阴阳、上下交通融合,喻示“通泰”景象。全卦揭明只有天地上下交应、阴阳互融,才能导致事物“通泰”及和美昌盛的规律。因此《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什么是“天地交”呢?其实就是如何统筹兼顾“道与术”、“有为与无为“、“乾与坤”以及”务虚与务实“整体循环过程中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它们之间能顺畅无比的沟通交融就能够亨通安泰、和美昌盛,反之“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因此“否卦”则反过来乾上坤下,象征万物闭塞不通之象,天地不交,阴阳不融,上下不合,诸事不顺,是一切都不和谐之象,所以,象曰:天地不交,否。什么是天地不交呢?其实就是不能统筹兼顾到“道与术”、“有为与无为“、“乾与坤”以及”务虚与务实“整体循环过程中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

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类似于道家的“无为和为而不争”

天地交,泰;道术、无有、虚实、因果交,亦泰

因此,大凡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思想,是方向,术是方法,是谋略,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桨。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于渡河。无舵则无标的目的,无桨则无动力。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道是思想,是方向,术是方法,是谋略,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而关于“道与术”整体的综合辩证关系,其实和下图右侧“热气球”或者“扇子”的模型图原理类似。

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类似于道家的“无为和为而不争”

中华文化循环系统扇子模型原理图。

如此一来,就很好解释上面所提的关于“历史周期律”和“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了,比如为什么刘备创业之初处处碰壁,诸葛亮加入后像开挂,迅速建立蜀汉?因为诸葛亮加入之前,刘备帐下大多是务实能力过硬的人,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道行高深”而又能“以道统术、以道驭术”的人,而“钱学森之问”的问题跟这个状况是一样的,没有理论或哲学领域在“务虚”层面的巨大突破,是不可能结出“务实”层面的累累硕果的。

还有明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什么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如黄炎培先生所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其实仍旧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出现最终都能够把“道与术”、“无为与有为”、“务虚与务实”的综合辩证关系彻底融合贯通的人,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灭亡的时候都会有关于“昏君无道”的说法,因为“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当前情况下对《道德经》的创新型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打通说透关于道和术,无与有,虚与实,因与果整体演化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前后关联性问题,这才是当前我们哲学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最大的突围方向和战略重点,也是当前《道德经》研究能否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言的关键发力点。否则一直不在一个频道上和思维边界内自说自话,各说各理,你讲你曲高和寡的“大道”,人家玩人家遍地开花结果的“实用之术”,谁也不服谁,谁也不理谁,甚至逐渐造成严重的割裂对立,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对错之分,但也始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立统一性问题”。

故以道统术,以道御术,道术合二为一,方是正道。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佛教   道德经   周期律   道统   统筹兼顾   道术   无道   道家   正道   因果   万物   老子   大道   努力   关系   天地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