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东方既白 著

在具体谈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哲学家的小故事,关于哲学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这个小故事很有代表性。

据说,古代一位哲学家渡河,问船夫懂不懂哲学。船夫说我不懂。哲学家听后喟然长叹道,如果不懂哲学,生活的意义就失去了一半。突然间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夫问哲学家会不会游泳。哲学家给予了否定的答复。船夫听后大呼,如果不会游泳,生命的意义就全部没有了。

这一传说大概是讽刺哲学家,说明哲学并无实际用处。那么,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处呢?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哲学的无用,是指哲学不同于具体知识和科学技术,不像科学技术那样,与人们的实际利害有着密切联系,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衣食住行等现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次为人们的实际利害服务的,因而哲学在现实的、有形的世界中是没有实际用处的。哲学的大用,是指哲学在超越现实的、无形的世界存在中大有用处,既能改造客观世界,又能改造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而言,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观念。任何观念的变化都会引起现实世界或快或慢的变化,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对于主观世界而言,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乃至于帮助人们在精神方面解疑释惑。

《庄子》有云:“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这段话,可以称得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诠释。从来没有哪一门学科,受到的非议与轻视如同哲学这般,尽管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中,无数先贤的哲学思想一直如同灯塔般引领社会前进,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流言仍不绝于耳,“哲学无用论”的调调仍甚嚣尘上。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哲学家要么活成了时代楷模,要么脱离社会经济、成为众矢之的。但即便面对着这么严苛的束缚与环境,哲学仍然保持着昂扬的姿态,流传千年至今。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哲学无用论”,当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下面我们就从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内容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解读和诠释。

其原文是这样说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概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状态给人以便利,“无”的状态则发挥了它整体的作用。”老子这句话中“有”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无”指看不见、摸不着有用的空间。“利”指便利,能带来利益的便利。“用”指作用、用途。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无”的状态、“无”形的部分是可以使“有”的状态、“有”形的部分整体发挥作用的。总结起来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为以为利,无为以为用”的意思。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为以为利,无为以为用

故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因为,有和无是相对而生的,不可分裂的。同样,实体的利和空间的用也是不可分裂的。我们常常看重有形之利,追求表面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常常忽视无形之用,看不到无形空间蕴含的巨大功用。老子特别强调了“有”与“无”不同的作用意义,以及它们整体结合起来的综合辩证意义,这有我们正确解读哲学和战略是否有大用的问题,有很大启示和教育意义。

所谓大道至简,哲学是“元知识”,哲学研究的领域是宇宙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它的任务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其他一切理论都可以由元理论演化而来,这意味着它对其他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哲学是教我们如何看待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学问和智慧。学习哲学是在培养一种整体性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学好哲学有助于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让人们在认识世界时有统一的理论依据。

故,在谈到哲学的作用时,《庄子》才说:“无用者,正所以为大用也;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这段话,可以称得上是对哲学最好的诠释。“有用者,其用有尽”,“其用有尽”怎么办呢?不如站在更高的、整体的层次和维度,把“有用者”前后左右相关理的空余部分也整体利用起来,使多个看似独立的、断裂的“其用有尽”的“有用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战术体系,进而发挥“以道统术,以道御术”的整体效能,故“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比如,“愚公移山”和“水滴石穿”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实质,虽然愚公本人和水滴本身作为有限的个体,无法把整个大山搬走,把石头滴穿,但是如果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和数以万计的水滴以某一种战略形式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现进行连续性的、持续性作用,则结果就会大大不同。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的远”,所以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在“悟道”武术的真谛后,把“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作为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意思就和老子一样,力求以“无之以为用”的战略组织体系和战略思维哲学模型,把“有之以为利”的不同个体和招式融为一体,综合施效。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具体如何才能确保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一群人才能走的远的终极目标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哲学思维和战略思维关于“无用之大用”的实效发挥出来。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雌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以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综合辩证思维方式,把多个战术关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战略!

比如田忌赛马的故事更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话说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封他为军师。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田忌赛马,实乃“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战略问题

孙膑为什么能在赛马实力(有之以为利)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很有把握地帮助田忌取得了“以弱胜强”的绝对胜利呢?因为他利用了老子“无之以为用”的整体战略思维和哲学思维,他在对手不知道的情况下改变了对战策略,“集中优势兵力”使对手的“相对对优势”在具体的战术对抗中无形中变成了“绝对劣势”,故《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说,作为将领必须具备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五项标准,后人称之为“五德”。作为三军统帅,智勇双全、多谋善断是必备条件,你不能光看到他们派了几个人攻打了哪几个城市,而更要看到隐而不宣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这个隐而不宣的战略意图,说白了就是“无之以为用”的“无”,而那个派了几个人攻打了哪几个城市的具体战术,就是“有之以为利”的“有”。

因此,兵法才说“以奇胜,以正守”,如何“以奇胜”呢?就是以别人无法看透的战略奇谋取胜,如何让别人无法看透呢?就是要虚实结合,“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说白了,就是要像老子那样综合运用“无”和“有”之间对立统一的综合辩证关系,进而实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整体战略。因此,无论是中国军事历史还是世界军事历史,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都有“出奇制胜”的战略奇谋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大道至简,大道同源,老子之“道”,兵法之“道”亦是如此,故,哲学和战略不但有用,而且是“无用之大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务虚务实综合辩证

老子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才少年王弼亦和老子一样崇尚“以无为本”的本体论,都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即各种具体事物都是“有”,“无”是“本”,“有”是“末”。“无”是“万物之宗”,“无”能生“有”,他们所说的“无”,就代表了其所谓的“道”。而“道”又整体统筹了关于“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因而,“有为”和“无为”的对立统一转化规律也必须以“有无”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关系为基本原则进行转化,这是由上下继承关系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无”的状态时就是“无为”的法则,“无为而无不为”,“有”的状态时就是“有为”的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其实真正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都有一个相同的答案,那就是如何统筹兼顾“道与术”、“有为与无为”、“务虚与务实”以及“因与果”整体循环过程中,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因此,大凡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思想,是方向,术是方法,是谋略,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桨。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于渡河。无舵则无标的目的,无桨则无动力。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道是思想,是方向,术是方法,是谋略,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如此一来,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刘备创业之初处处碰壁,诸葛亮加入后像开挂,迅速建立蜀汉?因为诸葛亮加入之前,刘备帐下大多是务实能力过硬的人,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道行高深”而又能“以道统术、以道驭术”的人,没有人能够通过“无之以为用”的战略思维模型,把多个“有之以为利”的整体效能发挥到极致,没有出现最终都能够把“道与术”、“无为与有为”、“务虚与务实”的综合辩证关系彻底融合贯通,并达到“知行合一”的人。反之亦然,比如伟人在遵义会议之前,在还没有彻底确定军事指挥权的情况下,纵使天纵英才,智慧超群,豪情万丈,也只能屈身守份,上下求索,以待天时,因为没有可供使用的资源和平台把他“务虚”的伟大成果落到“实处”,没有具体执行的“务实”型团队来配合践行,一切伟大的“务虚”的成果都无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故,道与术”,“无与有”,“虚与实”,“因与果”都具有对立统一性的综合辩证关系,以道御术”,“以无为统有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务虚促务实”也是整体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关系。今人常说近代东方出“圣人”,殊不知,伟人就是东方近代出的最伟大“圣人”。

因此,中国的历代战略家都有很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道术统筹兼顾”的功底,中国历代能够悟道的古圣先贤,也都有很强的战略思维和顺势布局能力,只是有人限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而“生不逢时”,没有合适的资源和平台,把他们属于“道”层次的“务虚”成果落到实处而已,一旦在现实中无法践行“务虚”与“务实”的综合辩证关系,他们则只能著书立说,以传后世,或者干脆归隐山林,自得其乐,故在大家的印象中“道家多隐者”,因为他们通晓“宇宙万物之理”,更明白“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的道理,故水镜先生在孔明决定出山之时就断言:“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孔明智慧冠绝古今,然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然而,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在面临强敌或者复杂的环境问题时,完全是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即孙子兵法所讲的“以迂为直”的战略思维。也就是说,虽然现在我从A点不能直接到达D点,但未来可以,或者变换为另外一种“迂回战略”就可以;我采取迂回路线,先从A点,到达B点,再到达C点,等实力不断增强之后,再包抄到D点干掉你。所以在中国象棋中每种棋子都有每种棋子不同的行走路线和作战法则,进而达到协同作战、整体御敌的最大效能,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其他棋类游戏所不具备的终极智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谈老子哲学和战略的“无用之大用”

“象棋思维”是一种整体的“战略思维”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计谋”。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所谓“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战术只为实现战略的手段之一。实现战略胜利,往往有时候要牺牲部分利益,去获得战略胜利。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短期看,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的,是不能由此及彼的;但长期看,只要战略路径准确,就没有不可能,就可以由此及彼,就可以以弱胜强,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故《庄子》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真正意义上来讲,“有用”是人对宇宙万物自然本性的干涉,让它们符合人的意愿进行运动、变化与发展;而“无用”则是人不对一切客观事物进行干涉,让它们以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进行运动、变化与发展。

其实,哲学本身为我们揭示了这种“无用之大用”:说它“无用”,是由于哲学本身与具体的知识或者是技术不同,它无法解决具体问题;说它有“大用”,是由于哲学领域里的智慧探究与智慧之境,都是由对知行过程的普遍规范,不断体现在个体和类的层面,引向真善美的统一。

如此看来,所谓“有用”就是有用于个体,无用于事物本身的;“无用”则是有用于事物本身,却无用于人。因此庄子提出“以道观物”,从本质上讲,“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万物发展过程中“无有”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可利用的一面,只不过利用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冯友兰先生亦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因为哲学,是教我们如何整体性看待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学问。

故,当前情况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经》的创新型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打通说透关于“道和术”,“无与有”,“虚与实”,“因与果”整体演化过程中对立统一的前后关联性问题,以及如何实际践行以道御术”,“无为与有为”,“务虚与务实”整体对立统一、综合辩证关系的问题,这才是当前我们哲学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最大的突围方向和战略重点,也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经》研究能否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言的关键发力点。



上一篇: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道德经   孙子兵法   老子   哲学   战略   船夫   道术   齐国   哲学家   万物   有用   状态   作用   战略思维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