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圣人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东方既白 著

关于当代东方圣人得道之后干什么,以及具体怎么干的问题,我们不妨来看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是怎么说的。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圣人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是“证道章”,对论证道的存在性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分为三个议题进行论述。

第一个议题:见道必须断“眼耳身”三门。

世人习惯于用感觉器官(眼耳身)三门感知对境(外境和自我)的存在性,眼所见、耳所闻、手所搏正是世人感知器世界的经验法则。但道是超越感觉器官的经验法则的。如何认识道呢?也分为三个方面:

1、“视之不见名曰夷”,眼睛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老子在本章第一段是要断除世人的疑惑。

2、听之不闻名曰希。这句经文否定了耳朵见道的可能性。

3、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句经文否定了身体(手)抓取道的能力。手只能抓取物,不能抓取道,因为道是无物。这样老子就否定世人最重要的三种感觉器官(三门)见道的可能。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圣人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听之不闻名曰希

三门本是世人认知的命根子,离开三门,世人就完全漆黑一片。老子劝告世人有全新的认识,能够见道,必须从断三门开始。河上公注说:“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释德清注说:“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二者的注释都阐释了“夷希微”的内涵。显然“夷希微”是老子独创的道家术语,术语的完备是一门学问发展的指标。后世修行者都心领神会,在寂静中体会“夷希微”的妙道。

此三者不可致诘。三者是指“夷希微”三者。诘就是诘问,穷根究底,即俗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名者,假名也,故不可至诘。“夷希微”本来是俗名的至极,但犹不足以言道,后文“绳绳兮不可名”再申此意。故混而为一。此句经文疑问较大,为什么混而为一?三门已断,圣心独运。混而为一是指圣心独运。

道体本来是一,因为世人有眼耳身三门,故分别为夷希微三者。没有三门,哪有三者?三门不断,圣心不运。世人由三门做主,自己的玄照妙心就被蒙上厚厚的尘垢,那不可能见道。现在三门已断,圣心开始见到那个一,即大玄同体。就是因为万物的玄同。庄子说“此亦一指也,彼亦一指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第二篇就是《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对老子大玄同体的进一步开演。

为什么是中国 金一南著 ¥57 购买

正因大玄同体,所以“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混”是老子的证悟,是对道体的描绘。老子说“有物混成”,“混”即“混成”。道体只有契悟,不能描绘,因为是混成,有无限多面孔,无限多态,不是三者相混而成。这与《第1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呼应。众妙的“众”与混成的“混”都是不思议的多,无法描绘的多。“玄之又玄”,故有不可思议的妙,无限多妙,与“以观其妙”的妙相比,后者只是秋毫之末之万分不及一。

众妙就是混成,混成就是众妙。这很像量子力学的叠加态,光子任何精确的描述“粒子或波”都不是混成,不是众妙,因而不是真实面貌,只是描述的方便。光子的众妙不是“粒子和波”二个概念能够含摄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世人人容易理解。光子还有气态的态,性能,只能等到未来去发现。混成和众妙是二种描述,结合起来描述更接近真相,也更好在大脑中“成像”。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圣人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二个议题是:道之无物。

老子知道,世人愈认识到自己的三门的缺陷就愈能开启深思维,愈开启深思维就愈认识道。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都是把它们与不存在分开,从而使世人的深思维激活,追踪认识对象。把无(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忽恍)与不存在分开,但世人却把无与不存在混为一谈,从而与道失之交臂。

故在本章第二段经文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故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复归于无物”,这句经文是关键。在世人的语言中,心中总是必须有一物,不能言之无物。老子开始随顺世俗,把道称为一物。接着又立即否定道是一物,因为道确实与世人心中的任何一物没有可比性,不能让世人把道误以为是一物,按物的特性去规范、理解,这样就远离道了。所以老子明确的告诉世人道是“无物”,断了世人的妄想。

但无物之象是自由的,不是物的成像,而是无物的呈像。是为忽恍一句,是指似有若无,似无若有。一个读书人晚上在读书,感到窗外闪过一个影子,但又不敢确定,是否是自己的心理反映,这就是忽恍。道就是如此,具有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不是道体存在性存疑,而是世人的感觉器官和浅思维的功能有缺陷。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圣人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三个议题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段经文点出了此章的文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个道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远古就存在的。今天的宇宙为什么是这样,今天的牛为什么是牛,马为什么是马,人为什么是人,这一切不是没有原因的。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道。所以一旦证悟了道,今天这个世界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了,这就是“以御今之有”。

过去、现在、未来都是道的贯通,过去如何,现在如何,未来如何,本来无法回答,但证悟了道就无所不知,能知过去、现在、未来。预测未来不再是猜哑谜,而是如同数学运算。《易经》就是想预测未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也是想预测未来。未来是可预测的,因为背后都是道的贯通。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说,圣人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因此,当代的东方圣人应该怎么做?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说白了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意思相同。如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呢?必须构建完整的“道体”运行的体系架构。因为当前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哲学甚至是世界哲学创新性发展研究,所剩的就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工作,因为从上到下的各个层次,都已经被古今中外的古人一一走了个遍了,差只差一个整体的“构建师”把它完美的、整体性的搭建并呈现出来。

下一节我们讲讲当代东方圣人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上一篇:时势造英雄,乱世出圣贤,浅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的圣人特质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道德经   周敦颐   圣人   老子   感觉器官   玄之又玄   同体   整体性   光子   经文   庄子   议题   万物   世人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