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东方既白 著

关于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的问题,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给出了答案,只是隐藏在各个章节之中,没有明示而已。事实到底是不是如此呢?今天我们不妨从为道的方式、为道的状态和为道的路径,等几个方面摘列几篇分析一下。

先说为道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就是在告诫我们真正的为道之学,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故“为道日损”的“损”,是修养的工夫,是一个过程。

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那如何才算“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到“以至于无为”的地步呢?老子在第二十四章给出了为道要达到何种状态的问题。原文是这样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说白了就是要求我们在“为道日损”的过程中先损掉“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的“四层障碍”,损掉“四自”障碍之后,就是“其在道也”的层次和状态,“其在道也”之后,才赫然发现“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的“四层障碍”,如“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那具体该通过什么路径达到这种“其在道也”的层次和状态呢?老子在第二十五章给出了答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怎么理解呢?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路径去“为道日损”,损到什么程度呢?“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至境,这个至境说白了就是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的“大道”之境。

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是否不管什么人只要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路径去“为道日损”,就可以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地到达“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成功彼岸呢?当然不是,于是老子在第二十三章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思是说这个修行的过程,还有个不同层次和状态之下循序渐进的问题,因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人们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修行过程中,应该泰然处之,尽人事,听天命,应该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应该“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所以老子在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的论述中,就接着讲了“上德下德”的差异性问题和取舍问题,以及“道、德、仁、义、礼”的阶段性转化问题。

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道德仁义礼,礼义仁德道

“上德下德”有什么差异性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具体该怎么取舍呢?“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为什么要“去彼取此”呢?所以在行文的中间就具体论述了“道、德、仁、义、礼”的阶段性转化问题。具体如何转化的呢?“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因此,圣人的修行过程除了损掉“自视、自见、自伐、自矜”这四层“道一”的障碍之外,还有“二、三、万物”这三层“德”的障碍。那“二、三、万物”具体又以什么代指“德”的这三层障碍呢?其实老子在三十八章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其中的“上仁”就是“二”,“上义”就是“三”,“上礼”就是“万物”,并和“道”、“德”合起来整体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转化步骤和规律演化,当然这个过程反过来也成立的。

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悟道、得道、行道的循环路径图

所以孔子推行的“克己复礼”,就是为了最终的“天下归仁”,并在回答颜渊关于“仁”的问题时直抒胸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但所谓“上德近乎道”,“上德”仍旧不是“道”,因为它们之间还隔了“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的四层障碍。故老子既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把它们都纳入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整体发展过程和循环体系之中。

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迭代精进,螺旋式上升

关于圣人如何才能得道的问题,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就是要求人们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路径,“为道日损”,损掉“三、二、一”和“仁、义、礼”的枷锁和束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损掉如“余食赘行”般的“自视、自见、自伐、自矜”,“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之境。所以关于圣人得道之后具体是什么状态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种得道的状态,老子在第四十九章说的很清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为什么可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呢?

因为圣人已经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路径,“为道日损”,损掉了“三、二、一”和“仁、义、礼”的枷锁和束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损掉了如“余食赘行”般的“自视、自见、自伐、自矜”,“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达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大道之境。故"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就是圣人得道之后、返璞归真的状态。

圣人如何才能得道?得道之后的状态是什么?

圣人皆孩之

所以,老子悟道之后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皆孩之。”;庄子悟道之后:“化蝶而飞,鱼翔浅底,从容自乐”。慧能禅师“顿悟”之后,亦有感而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邵雍悟道之后说:“以物观物,性也!”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因为他们都已经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过程中“为道日损”的修行,损掉了“三、二、一”和“仁、义、礼”的枷锁和束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损掉了如“余食赘行”般的“自视、自见、自伐、自矜”,返璞归真到了“圣人皆孩之”的道境。

然常人都想上山求佛,得一得道,心即万物之理,这没有问题,但到达山顶,得一得道之后呢?该如何下山?该如何行道?如何知行合一呢?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有何特殊的用意呢?

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圣人得道之后干什么?的问题。


上一篇:从老子“上德下德”的区别,揭秘“无为而治”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归仁   道德经   圣人   损之又损   克己复礼   状态   道法   路径   万物   老子   障碍   百姓   自然   天地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