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东方既白 著

老子的高明之处不但在于他,以“有无”的综合辩证关系构建统领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而又循环往复的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终极范围循环体系和运行法则,把这个整体循环体系提炼简化为“有无”两种综合辩证的关系和状态。更在于他把“有”和“无”这两种不同状态下所做的事情,叫做“有为”和“无为”,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是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所以在更大的层次和维度上来看,“有为”和“无为”,都是“为”的一种方式和状态,“有为”是对“有”而“为”,“无为”是对“无”而“为”,其整体思想还是延续开篇第一章关于“有无”综合辩证的关系而来,是前后对应,一脉相承的,并不是一直被世人所误解的消极遁世。

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在“有无相生”的过程中,对“无”用“为”就是“无为”,对“有”用“为”就是“有为”

比如其提出的“无为”,就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中,就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南华经》中亦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庄子·应帝王》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云笈七签·七部语要》引《妙真经》轶文::“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道家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道德经注疏》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故,道家的“无为”,并非要君主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比如中国古人,在其文化开始诞生的时候就逐渐有了“天人合一”的想法和探索,而老子更是在《道德经》中直言,圣人可以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这个路线行进,按这个要求行事,具体践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道人合一”、“天人合一”。所以,就人法道的总体层次和境界来看,人的修行越靠近“道法自然”的层级,越容易达到“上德”“上兵”“上医”等等“无为而治”的至高至臻境界。但他也不会不顾事实地强制要求人人都按照这个“圣人”的标准去做,而是鼓励和允许一部分天赋异禀而又学有余力的人,先行先试,先趟出一条可行的路,然后再引领和辅导其他人共同前进。

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道人合一,天人合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打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其实“圣人”就像是我们进行团队合作时的主力,也就是我们踢球比赛中常说的核心球员、主攻手,但就整个比赛状况和整体团队合作状况而言,无论主攻和助攻,都要不遗余力地协同合作,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共同完成人类迭代精进和波浪式前进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的终极使命,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完成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与拼搏,以量变促进质变来完成的。

因此虽然圣人不常有,也许五百年出来一个,也许上千年才能碰到,但一旦碰到就会在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影响下助推全体人类的高层次觉醒以及全人类文明的迭代精进和波浪式前进,而实现这个总体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圣人”孜孜以求地对“天人合一”甚至是“道人合一”思想的探索追求,并在此基础上以“无为而治”的高级智慧,再反向教化引领普通人类循道而行。

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六亲生克”体系与《道德经》的体系一脉相承

因此就群体水平而言,中国人是更善于统筹运用各种资源和关系处理更加复杂多变的全体关系和重大事务的。因为中国人在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具体“用道补弱”过程中,来增强对“反者道之动”规律的践行。其不但目睹体验了下一代“无中生有”的过程,亦提前参与了老一代“有中化无”的过程,进而整体提升对生活的感悟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在中国人的整体生老病死过程中,就有意无意的进行过多次“无为而治”的实践活动,比如想要子孙满堂的时候,就会先跟儿子物色对象,然后谈婚论嫁,备孕安胎等等一些“无为”的工作,为什么把这些工作叫“无为”呢?因为相对于子孙这个实体来讲,一切还都是“无”的状态,所以家长前面这些物色对象,谈婚论嫁,备孕安胎的工作就是对“无”用“为”,做了这些工作以后就一定有子孙了吗?也不一定,还有不孕不育,不能成人的呢,所以这些工作叫“无为而治”的工作。

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六亲生克,“官鬼”克“兄弟”,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

又比如中国人百年之后又都会被自己的子孙后代祭祀供奉,其实这仍旧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典型案例,并不是完全的封建迷信活动。“官鬼”克“兄弟”,具体怎么克呢?通过“兄弟”的祭祀活动来“克”,通过作为“一家之主”的兄弟在平常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对祖宗(对应六亲生克中的官鬼)的敬畏之心来“克”,因为子孙后代对祖宗(六亲生克体系中官鬼)持续的敬畏之心和仰慕之情,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甚至奋发有为,成为栋梁之材,这不是“无为而治”又是什么?因为相对于祖宗(六亲生克体系中官鬼)这个群体而言,确实是已经不存在了,是“无”的状态,但是子孙后代还能让“他们”持续起作用,对“无”用“为”,这肯定就是名副其实的“无为而治”,因为说白了,祭祀本身就是一个对“无”用“为”的“无为而治”过程。

关于老子“无为”思想的例子,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六亲生克体系与老子有无相生的体系一脉相承

所以中国人家庭管理模式中的“六亲生克”体系,是最能体现老子关于“无有”和“无为有为”综合辩证关系的经典案例,而不是什么被人误解的封建糟粕和迷信。因为从整个六亲生克图例来看,“官鬼”是整体体系中“无”的状态,“父母”、“兄弟”、“子孙”和“妻财”则代表了“有”的不同形态,因此,其“六亲生克”的整体过程,就代表了宇宙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的总体演化过程,和地道“五行生克,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整体哲学模型一脉相承。



上一篇:关于“生命有没有意义”的问题,看看《道德经》怎么说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悟“道”,首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以周敦颐的《太极图》为基础,系统性揭秘《道德经》所蕴含的

整体思想及其架构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道德经   无为而治   道法   君主   天人   祭祀   随处可见   家庭生活   圣人   子孙   有无   老子   例子   状态   体系   兄弟   过程   思想   自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