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西游记》21:乌鸡国道士:报复心幻化。做人气量宜宽大

心解《西游记》21:乌鸡国道士:报复心幻化。做人气量宜宽大

气量窄小,必然斤斤计较,从而生出种种报复心。这种一心想报复的心魔,会让一个人疯狂,做出若干无法想象的事情。本想害人,终会害已。乌鸡国全真道士就是这种报复心魔幻化。

先看小说中的情节。小说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这样描述:太上老君收了金角银角两个魔头后,师徒一众继续西行。来到“敕赐宝林寺”,唐僧因怕徒弟们面丑话冲,便亲自去寺里借宿。不曾想,遇到一个道士做不了主,领去见了一个僧官,却遭遇一顿骂,心中老大不开心。忍住了自己,跟着进了方丈室,那个僧官和尚又爱理不理。好歹开口要求借宿,却被支派西边三十里处的一个旅店。三藏合礼理论,又让那个和尚污了个“日前坏了名”。这个软软的唐僧就此难过,欲哭又怕被人笑话,只好忍气吞声,出来面见三个徒弟。小说中接下来如此描写:

那行者见师父面上含怒,向前问:“师父,寺里和尚打你来?”唐僧道:“不曾打。”八戒说:“一定打来,不是,怎么还有些哭包声?”那行者道:“骂你来?”唐僧道:“也不曾骂。”行者道:“既不曾打,又不曾骂,你这般苦恼怎么?好道是思乡哩?”唐僧道:“徒弟,他这里不方便。”行者笑道:“这里想是道士?”唐僧怒道:“观里才有道士,寺里只是和尚。”行者道:“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

悟空是何等的机灵,当然知道师傅受了委屈。这一进去,自然少不了任由他撒野,给自己的师傅找回来,出掉这口恶气。你看悟空进了庙,先是对着三尊佛像发狠,然后又将那个僧官的门扇扑的打破。还不算完,将棍子变得盆样粗,竖在天井里。看到那些和尚还不知道轻重,便将院里的一个石狮子打得粉碎,非要和尚们打扫干净一千间房子、排队磕头将唐老爷接进来才算完事。悟空这一通折腾,完全是因其师傅所受的委屈而存心所为。既然是存心所为,那就是心魔已生。这就是报复心。

心解《西游记》21:乌鸡国道士:报复心幻化。做人气量宜宽大


再看一下这个报复心幻化而成的妖魔:全真道士。其原身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一头青毛狮子。这头青毛狮子为什么会走到此处成怪?小说中是这样说的:

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菩萨在这里亲口说,此狮子在此处成怪,是“以报那三日水灾之恨”。这便分明是报复心。

报复心害人害已。

报复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出现,是一方的行为对自己产生了伤害时,自己生发出的让对方也产生同样的甚至是更大伤害的一种心理行为。这种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快感,快感的强烈程度取决于报复对方的后果的大小。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报复心理也是一样的。在报复心的另一面,是缘于一种“恩”。小说中悟空产生的报复心,源于唐僧的善良。在考虑去借宿的时候,唐僧便一再想到他的徒弟们言语粗鲁,行为粗野,就怕悟空的棍子不知轻重等等。如此设心处地为寺院考虑,却没有被领情,心中难免报怨。被拒绝后仍然担心被悟空知道,于是又忍气吞声,如此这般,心中的怨恨自然就会形成报复心。而这个妖怪的出现,原本是想渡那个国王成真,这是“恩”。因为那个国王不识得好人,便恩将仇报。

心解《西游记》21:乌鸡国道士:报复心幻化。做人气量宜宽大


面对怨恨,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应该准确理解辩证法中的“矛盾”的内含。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对立、统一中,对立是表现形式,统一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目标。两个人因为某个事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冲突,这是因为这二人是为了谋得观点的统一才起的冲突。追求观点的统一是目标,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是冲突,是对立。

恩与恨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又统一在同一个事物中。儒家讲“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就是说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一旦没有掌握好分寸、不是恰到好处,难免会有越位、失位的可能,本来会是恩的便成了恨,本来是善的成了怨。先人留给我们的“斗米养恩、担米成仇”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一个事件,如果不小心出现了怨恨,里面一定也会有自己的原因。

老子与孔子两位大圣人对于化解“怨”都有鲜明的观点。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则说:“以德抱怨。”孔子的“以直报怨”则是一种化解怨的方式方法上的主张,“用正直的方法去回报怨恨”。老子的“以德抱怨”,则是用一种宽广的胸怀去迎接怨恨,用宽容的态度去解决,既不是回避,也不是对冲,这是一种原则上的主张。两位圣人在化解“怨”上并不冲突。其实,“正直”本身就是一种德。

心解《西游记》21:乌鸡国道士:报复心幻化。做人气量宜宽大


所以,报复心是可以避免的。《道德经》中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一段文章对于化解报复心大有好处。怨与恩是对立的,如同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贱。把对立的事物不作对立看,就是没有分别心,也就淡化了得失、进退、荣辱等的区别,所以,面对他人的误解、怨恨等,自己能够做到心平如镜。而修习掉这种分别心、报复心,就要理解并做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是修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去掉各种杂念和欲望,与他人同心同意、浑然一体。

佛家经典《金刚经》中,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要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单地说就是去掉分别心。报复心就是因为有了你和我的区别,才会生出“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并因此而出现了“凭什么让我不舒服了”等等的黑暗心理。

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字“容”,既是“宽容”的意思,也是“容纳”的意思。“容”是一个大德。因为能容,所以,才会原谅他人的过失。道家说“抱虚守无”,如何做到“虚”?惟有心量广大,所有的事才会无限小,小至微不足道。

心大了,事就小了。古人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持一个平常心,不做任何分别,世界自然清静。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以直报怨   西游记   孔子   唐僧   乌鸡   气量   道士   徒弟   宽大   对立   菩萨   国道   悟空   怨恨   和尚   国王   事物   冲突   观点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