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4:事物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人类的认知具有二元性



大道无为4:事物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人类的认知具有二元性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两句话里,透露出来一个最基本的信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以人类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善、美”这两个概念,也是围绕着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出现的。以人们喜欢的、对人类有益的,称之为美、善,那么便自然地将与这些相对立的称之为恶、不善。

因此,世界在人类的意识中,便成了二元对立。

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善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分别出现的。那么,当人类自身的需要发生了改变,对美、善的定义、标准、范围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对立的双方就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一块黄金比一瓶水贵重,人们的首选定然是黄金。但是在沙漠中,一瓶水比黄金贵重,这一瓶水让一个人的生命多了保障。同样的两样东西之所以又贵重又不贵重,原因就在于人对它们的需要发生了改变,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等等。

这便出现了另一个认知:对立的二元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事物。这就是既对立又统一。根据“无、有”的二者关系,当我们发现一个事物的美、善的时候,恶、不善便以“无”的状态同时存在于眼下的这个事物中。一旦条件改变,以“无”的状态存在的恶、不善便立马以“有”的方式呈现出来。


大道无为4:事物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人类的认知具有二元性

一个事物,原本并不存在所谓的美、恶,也不存在善、不善,一切都是人类的意识、认知形成的。人类因为自身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形成了美、善的标准。当这个标准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时候,就是公德;只适用于个人的需要时,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国与国之间存在文明差距,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个人与个人之间有兴趣不同,有的人爱好养花弄草,有的人喜欢遛狗逗猫。

哲学也是围绕人类的需要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个人的行为、以及所有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都是围绕着人类的需要、个人的需要而存在。对于整个宇宙,人类的存在与否没有任何意义。同样,对于美、善的标准、定义、实践,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时便“有”,不需要时便“无”。

所以,可以对这两句话这样理解:天下的人们都将认为美好的事物定义为美,那么丑的标准也就出现了。都将认为善的事物定义为善,那么不善的标准也就出现了。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知本   道德经   对立   认知   事物   人类   贵重   称之为   大道   定义   意识   意义   状态   民族   黄金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