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坛经17:坐禅,与坐没有直接关系。坐着不动,是执着于形相



顿悟坛经17:坐禅,与坐没有直接关系。坐着不动,是执着于形相


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这句话,已经将“坐禅”解释得清楚明白。坐,不是身子一动不动,而是将心念安住一处,进入到定的状态。禅,是安静的思虑,静静地修炼自己的思维识见,从而达到智慧的开启,成就佛家的境界。也就是说,无形象、无障碍、无束缚。

何为“自性不动”,惠能大师这样解释:当我们看到一切人、事的时候,没有是非、善恶、过患等分别,没有好坏、美丑等喜恶,波澜不起,淡定从容,就是自性不动。若是一个人身子不动,但开口就是他人的是非、长短、好恶等等,便是心性动摇,陷入到障道中。

我读过一本书,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里面记载到,佛陀悟道后,时常行三种禅:坐禅,坐在菩提树下静虑;二是行禅,一个人慢慢踱到森林深处,在行走中静观己心;三是观禅,通过对一花一叶的观察,感受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体悟空的道理。所以,佛理不是坐出来的,与禅有关。


顿悟坛经17:坐禅,与坐没有直接关系。坐着不动,是执着于形相

时下,很多所谓的修行人士,一味强调“坐”,不仅要做到双盘,还要做到很长的时间,以时间越长越好。这便陷入到了执着虚妄中。

《坛经》记载一个故事:神秀命其门人志诚,去曹溪惠能处听法;嘱咐他“尽心记取,还为吾说”。惠能见到志诚后,问志诚“汝师若为示众”,志诚回答:“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惠能直接给予了否定:“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然后告诉志诚一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上面的对话中,惠能大师鲜明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身体只是一个壳子。若是将功夫用在这个壳子上,是求不到佛法的。

记得小时候,老人说的一句话:脱下衣服看人。意思是不能被外表的形象所迷惑。辩证法上讲: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二者的意思相同,与惠能大师讲得“不要执着于坐”的义理是相通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些所谓的修行,都是枉然。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知本   佛家   识见   执着   惠能   形相   壳子   自性   心念   佛陀   善恶   身子   是非   境界   大师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