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术用途汉语的研究与教学

  随着我国学术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在“学术走出去”的同时,推进汉语学术发表,发展和规范学术用途汉语,是值得本土学者反思的深刻问题。

关注学术用途汉语的研究与教学

  学术语言的共性、个性与可学习性

  不同语言因构词成句规则、信息编码方式不同,其学术用途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而在个性之上,其又因学术语言表达功能的趋同,存在某些共性特征。语料库语言学家道格拉斯·拜伯教授和其团队的系列研究表明,学术英语书面语正向信息密度更高的编码模式发展,具体表现为凝缩型表达的普遍性、创新性使用,以及传统结构的功能性扩展。学科细分带来知识精细化,对表达精准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典型代表为高复杂度的修饰结构。与此同时,受到信息爆炸时代高效率阅读要求的影响,学术语篇中的高信息负载结构逐渐成为主流。

  笔者对十个学科汉语学术语料的考察也支持这一共性发展趋势。考察发现,汉语学术语篇中的句子形式和内容复杂度均值高于非学术语篇,甚至超过了普遍认为复杂度较高的翻译汉语。由于缺少英语中的主从结构成句机制,典型汉语学术句型通常表现为少标点的长大句子结构。

  对学者个人而言,语言表达能力是完成知识构建、观点陈述、思想传播的基本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卓越的研究成果、精彩的理论洞见便无法如实付诸文字,其学术价值因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表达打了折扣,甚至可能因为表达含糊或失当引起曲解和误读。然而,个人的学术语言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后天培养锻炼,正如“学术语言不是任何人的母语”。认为母语者无需特别训练,即可通过效仿学习掌握学术用途语言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证据的主观臆想。

  本土学者的实践与困境

  近年来,随着海外留学普及化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学术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本土学者不满足于国内发表,开始尝试国际发声,而在一些学科领域更是出现了从以国内发表为主流到以国际发表为主流之“转向”。这一变化趋势蕴含着发表语言的转变,即从母语转向外语(以英语为主)。尽管对于多数已经积累了一定汉语发表经验的本土学者而言,母语仍是主要的学术发声工具,但不可忽略的是,在以海归为生力军的学术队伍中存在不少外语发表经验比母语发表经验丰富的青年学者,这些学者大多接受了国际学术通用语的学术训练,熟谙英语学术写作规则,但对汉语学术写作模式了解有限。

  笔者在国内两所研究型高校开展了小范围调研,受访者中有近七成的青年学者对汉语学术发表缺乏信心。究其原因,除自身研究领域的受众和期刊因素外,不少作者提到写汉语学术文章不如英语顺手。值得一提的是,受访者大部分有海外留学背景,在英语国家高校接受过学术训练,学术读写的基本功主要基于英语,汉语文献阅读经验不足,对汉语学术语体风格缺少感知和把握。一些作者坦言,“英语论文写习惯了,汉语都不会写了——词想不出,句子也理不顺”,“术语之类的不知道如何用汉语表达”。

  学术用途汉语研究与教学亟待展开

  用母语发表比用外语发表更难,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发现直指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我们对学术英语的投入和热情远胜于学术汉语。随着国际发表的兴起,学术英语在国内大行其道。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热点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五年有二十多个直接涉及学术英语主题的课题获得国家社科立项。教学实践方面更是热情高涨,研究型高校竞相开设学术英语系列课程,涵盖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听说读写技能;科研院所聘请海外专家指导英语论文写作发表,大打“SSCI期刊发表”招牌的培训辅导市场空前;前沿研究触角已伸向基础教育,试验性地将学术英语核心素养纳入初高中英语课程。

  与备受热捧的学术英语相比,学术汉语则似乎是“冷门”。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显示,近十年中包含“学术英语”关键词的文献记录有1849条,而包含“学术汉语”关键词的文献记录仅有17条。有限的研究除少数涉及学术汉语语体风格外,主要局限在对外汉语教学,尚未就本土学者的汉语学术写作实践开展规模性研究。教学实践方面也不容乐观,在不少高校,被边缘化的“大学语文”课成为非中文专业学生最后提高母语水平的机会。(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汉语   语体   用途   学术   复杂度   母语   共性   英语   句子   术语   本土   学者   语言   结构   高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