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驱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经济发展

  2021年上半年,海南自由贸易港经济数据出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885.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7.0%。主要呈现几个亮点: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尤其是服务业增长十分迅速;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服务贸易较快增长;投资增速加快,非房地产投资占比不断上升。经济形势喜人的背后,让人感叹海南自贸港政策已经对各类生产要素和商品要素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但海南经济的高增长的结构是否合理、动力是否充足,还需要深入探讨。

全面创新驱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经济发展


  海南经济增长存在的先天不足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数量型增长,知识技术贡献度不足。

  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角度看,海南过去20年主要依靠数量型增长,知识技术贡献度不足。作者对近20年以来,全国及海南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全国及海南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0.93%和0.15%,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7.69%和5.19%。海南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7%。这说明,海南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以数量型增长为主,主要依赖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投入,知识、技术、教育、组织管理对于经济的贡献度较小。

  2020年,海南省高级技能人才数量占人口总量比例不到1.5%,远低于国内沿海内陆省份;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为3.5件,远低于全国14.3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838家,全国排名27位,仅高于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地区;研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56%,只有全国平均水平2.23%的四分之一,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海南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不高的结果。

  从三次产业的比例角度看,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足,过度服务业容易催生鲍莫尔成本病。

  2020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达到95.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8.2%,金融业增长1.1%,其他服务业增长9.9%。我们也要看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的背后,经济增速下滑的隐忧。2011年,海南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27.2%和47%,同年GDP增长率为12.2%;到了2020年,海南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分比为19.1%和60.4%,同年GDP增长率为3.5%。海南GDP增长率随着第二产业占比的缩小,不断下降的趋势明显。服务业占比上升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海南目前以消费型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效率较低,效率较低的服务业占比提高,而效率相对高的工业占比迅速下降,必然导致整体经济增速的下滑,这就是著名的鲍莫尔成本病。

  海南经济外向度不足,未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

  海南外贸依存度低,内贸占比高,产业国际化水平不足。2020年海南GDP为5532.39亿元,进出口总额933亿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6.86%,而同期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为313.45%和206.59%。2020年,海南省与中国内陆其他地区物流总额为7677.73亿元,内贸依存度为139.34%。这说明海南的产业体系更多依赖于与国内的连接,产业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此外,海南产业体系欠发达,没有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制造业附加值不高。

  对策建议

  稳定提升制造业比重,推动工业现代化智能化,带动生产型服务业和热带农业发展。

  海南在“十四五”应适当保持制造业比重,扶持低碳制造、高端装配制造、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制造业,重点支持热带农产品深加工,使得农产品加工占比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用工业化的思维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附加值。加大深海、深空和南繁为主的“海陆空”科研基地及配套产业建设,依托西部工业带发展绿色石化产业和石化新材料,争取“十四五”末将海南工业产业增加值稳定在30%左右。通过优先培育一定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带动高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通过工业的现代化、高端化、智能化来带动海南热带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从而大幅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

  吸引外资时注重优选具备先进生产力的外资,努力实现引外资、引外智和引国际规制的“三引”目标。

  海南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翻番,累计达52.7亿美元,超过过去30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一半,成绩斐然。在引进的外资时,应当更加注重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较长、带动作用大,能够引入国际管理人才、国际规则规制的外资企业在海南落地。只有引入“高质量的外资”,才能够与海南本地的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提升海南生产效率和产业国际化水平,实现引外资、引外智、引国际规制的“三引”目标,推动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制度集成创新,提升新技术的渗透率和应用范围,提高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从政府角度,大力推动制度集成创新,推行竞争中性原则,激活各种市场主体的市场动力,提高市场主体的运行效率。提升工业互联网渗透率,海南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上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工业互联网仍不普及,下一步要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渗透率和应用范围,让工业互联网覆盖全省主要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提升工业的运营效率。积极推广大数据、区块链在各种产业场景中的应用。提升海南农业生产“六统一”的水平,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决算、统一加工,快速形成农业规模效应,便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加快海南400万农业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释放“后发优势”的经济增长动力。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海南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005251人,占比39.73%。大量农业人口既是建设自贸港的挑战,也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人口城市化是相对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所在。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看,第一产业因为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生产力水平自然获得提高,再通过“1+1>2”的集聚效应,城市作为创新主体的带动作用,就能够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能;另一方面,农业人口转移后腾出大量的农村土地,便于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提高海南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乡村经济的提质增效。(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海南   莫尔   依存度   生产率   自由贸易   服务业   要素   外资   经济发展   人口   贡献   水平   产业   农业   工业   经济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