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买城投债时,买入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买城投债时,买入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编辑丨前海创汇

不管是转型还是政策的收紧,都并不是要“终结城投”或是“终结城投信仰”,而是改变城投市场格局,沿着宏观的大方向进行深化改革,重新进行市场资源的配置,为“城投信仰”建立更多支撑。


在债券圈,无论是做投行的还是做投资的,对“城投信仰”一词想必都是耳熟能详的。


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看,城投债都已经是我国债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相比,城投债因具有期限短、票面利率较高等优势,受到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金融机构的青睐。


当前,城投业务正在面临转型与重构。那么当投资者买入城投债的时候,买入的“信仰”起变化了吗?

当我们买城投债时,买入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对“城投信仰”的解读

要理解“城投信仰”的含义,关键是搞清楚“信仰”的具体内涵,对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说的直白点,这是一种信念,即城投债不会出现违约、能保持刚性兑付。说的夸张点,指的是只要是城投平台发行的债券,不用担心信用风险,可以闭着眼睛买...乍听之下,是否觉得非常不理解,作为地方城投公司,为何会有如此之高的威望。


当然,专业一点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在评判一个城投项目是否能投时,其投资逻辑不是通过先看这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或盈利指标这些财务数据,而是先看这个企业的行政级别,再看这个地方的债务负担和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然后再看这个平台公司是所属地区的第几大平台,然后再看这个平台和地方政府的关联度,最后才是看财务数据。


在城投债的投资环境中,财务数据是最不重要的,项目好不好,资方能不能投,先看前面几个指标。因为市场上所有人都认为,城投平台出了问题,地方政府一定会协调各种资源去拯救这个平台公司,不至于让这些平台公司破产倒闭。区县出了问题协调不了的,地市可以协调;地市协调不了的,省里可以协调;省里协调不了,中央一定也会下行政命令,确保不出风险。这是对“城投信仰”比较完整的解读。


而今年以来,关于城投的热议变得越来越多:城投企业面临转型与重构,政策在收紧,那城投信仰呢?并没有变,反而是加深了。

当我们买城投债时,买入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信仰的支撑:转型没有割断“联系”

我们先来看这个转型。


什么变了?角色变了。


2015年之前,城投平台主要承担城市建设者的角色。作为城市建设者,城投平台主要从事市政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开发整理、棚户区拆迁改造等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代建项目的政府回款、土地出让收入的返还。


2015年以来,城投就一直在提转型、拓展经营性业务,逐渐由纯粹的城市建设者转变为运营者。进入2021年,这样的转型在市场的逐步规范下不断提速。


目前,城投转型的业务方向一般为房地产、建筑、商品销售(贸易)、公用事业、金融和产业投资等。部分平台还通过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拓展经营性业务。


也有部分平台整体转型为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作为城市运营者,城投平台会从事水务、燃气、电力、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类业务,并综合利用城市资源开展其他收费业务,获取特许经营权,可以带来稳定的运营收入和现金流。


长久以来,维持城投债信仰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城投与地方财政的关联程度实在太高,且大量债务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加上许多城投债务还被清查纳入了政府隐性债务的范畴,城投债务与地方债务划等号的态度深入人心。


而从城投的转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城投平台转型过后,本质上还是在帮政府做事,而且政府还有可能把城市资源向这家平台集中,以打造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只不过采取偏市场化的方式,并可以产生经营性收入。尤其是很多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公益性城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政府给予支持是合理和必要的。


与此同时,城投平台和区域信用深度绑定,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区域在市场的信用形象,也会充分调动资源维护城投平台偿债能力。城投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没有割断,也不可能割断。

当我们买城投债时,买入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政策收紧:旨在排雷

政策在收紧,这确实不容置否。


今年5月,江苏省发布《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的指导意见》,对平台融资的规模、价格、产品的结构都进行了严格约束;今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的通知,动摇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地方土地财政模式;不久前,又爆出一个银保监会的文件,该文件核心思想是:不得以任何方式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二是要依法合规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整体来看,本轮城投监管思路是从信托到债券再到银行端的逐步深化,作为城投平台最重要的融资来源,银行端监管的深化,反映了监管部门对于城投债务管控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本轮城投监管的重点在于严控城投新增债务,本质目的还是防范债务快速扩张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


也就是说,旨在排雷而不是引爆地雷


政策的收紧并不是要“终结城投”或是“终结城投信仰”,而是改变城投市场格局,沿着宏观的大方向进行深化改革,重新进行市场资源的配置,为“城投信仰”建立更多支撑。


目前来看,财政部已经开始提前应对了,2019年就建立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对地方政府按照债务风险进行了分级定等。交易所和协会也会依据区域分档来划分审批城投债“新政策”,如红色档暂停发放批文、黄色档只能借新还旧、绿色档不受限制等。这些措施,都会有利于城投债的风险防范,也为各位投资者指出了一条明道。


因此,不管是城投的转型或是政策的收紧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盲目的恐慌一定不可取。再延伸来看,其实监管各层面对城投的重视,一方面,是期望城投能在转型下将资金投入新的经济增长版块里,以实体经济为抓手为中国经济献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通过政策端的收紧,切实防范恶意逃废债,规范城投市场,为城投债、为更多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性“保驾护航”。

当我们买城投债时,买入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财政部   建设者   隐性   地方政府   债务   收入   风险   政策   业务   政府   城市   资源   市场   平台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