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前年康石石东家的同学回来跟我说,面试的时候考官问他“你要如何给'非人'的动物做设计?”去年申请季刚一过,又有同学来抱怨,怎么伦艺不关心我给残障人士设计的那个项目,反倒问我“你要如何给一棵树”做设计?

从动物到植物,这两年伦艺考官的关注点确实越来越“非人”。

想想接下来21年伦艺考官会问什么呢?“你要如何给'你想不到的,与你无关的'事物做设计?”

那么今年的大家该如何回答呢?


“人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

我们都知道设计不单单是针对人这个个体展开的,而是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人即世界主体”。

人与人组成了家庭、组成了社会、组成了国家,人与人之间构建了人际关系,同学们的关注点一直都离不开这些“人”所构成的世界。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Kai Lab, LASER MICROPHONE 该装置可以用来听诸如昆虫的翅膀运动,喷水和气泡运动之类的声音

那么脱离人的世界,同学们的关注点又会在哪儿呢?

是监测动物or植物身体数据和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还是改善动物or植物与人之间的被动互动装置,又或是为探索它们的行为机制而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

这些设计的出发点说到底其实还是“人”。设计出能够检测它们身体状况的设备是为了方便人能够及时的观测它们,控制它们的生长状况;设计出能够与它们互动的设备也是基于人与它们建立联系进行沟通的想法。

这就跟你养猫之前你只跟宠物店打了招呼,却没跟猫打招呼是一个道理。我们习惯了“人”是这个自然世界的主体,设计也是。

当然,康石石并不是说这种以人为出发点为动物or植物设计的观点不对,这些设计的出发点正是关注目前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共生关系。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Nemo以人为中心来协助珊瑚的大规模修复 获2020年红点概念设计奖

但这个点还不够,从给非人的动物做设计到给一棵树做设计,名校想看到的不止是你将设计的主题衍生到了自然世界,更多的是想看到你能够将思考的角度从“人”转换到对象本身。

说的有些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比如,当你知道植物因为缺水或者茎被切断而感到压力时,会发出超声波的尖叫,而这种尖叫的频率人类听不见。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当植物感受到危险时的感应曲线 图源:巴克斯特效应

那么,接下来你的想法是想办法设计一个系统来转换声音的波长,让人类听到?还是说在自然世界去找与它尖叫频率相同的生物?

前者与后者的角度并不对立,但这两者正好反应了将人视为世界主体的思考方式,和将对象本身视为主体的思考方式。

伦艺关注“一棵树”的起因是什么?

不知道同学们在看传统山水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人类与自然是分开的。

从古代壁画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绘画,每幅画中的自然与人之间都保持着一种距离,这种距离直至20世纪后期环境运动开始才发生了改变。

那时候因为环境问题,艺术家们关注到了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紧密关系,然后便有了现在我们觉得“陈旧”的环境保护话题的创作。

环境问题是艺术家们关注“一棵树”的起因。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Kouhei Nakama, Diffusion 该作品显示了人类DNA与其他生物的结合

我们观察黏菌的自然生长过程,去做城市景观规划;模仿细胞的生长特性,拓展感官;利用其他生物的特征,去延申事物的功能性...

甚至在很多世界名校上其实都能看到“一棵树”的影子,圣马丁前年将仿生学和生物学的原理融入到设计之中,重新定义Bio-Design,皇艺将生物信息技术纳入可持续创新设计研究中,UCL-Bartlett开设B-pro小组做生物建筑等等等等。

环境问题是名校们关注非人视角,生物话题的起因,但其目的是为了带动同学们脱离以人为主体去思考世界。

如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学员H同学在做遗传皮肤疾病项目中,就是从植物的角度来分析表达自己和阳光之间复杂的关系与情感。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汉艺学员H同学 获圣马丁 生物设计 MA 皇艺、金史密斯视传MA offer

再如一心研究蒲公英的艺术家Ralph Nauta和Lonneke Gordijm,发现蒲公英这种植物非常聪明,它们没有中央大脑但却有那么多的触感。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Studio Drift,Another Future

这种植物可以以某种方式感知并意识环境,因此艺术家Ralph Nauta和Lonneke Gordijm将蒲公英的自然与技术相结合,手工采摘了很多蒲公英,并将它们重建围绕在LED灯附近,光线恰好适合蒲公英茎的大小。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Studio Drift,Another Future

还有很多从“非人”角度出发的设计,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倾向于从自然与技术之间建立对话的角度,创造事物与事物之间新的协同效应,而不是试图压倒性的从某一个角度去断定另一个事物。

如何为一棵树设计

回到最初考官的问题上来“你要如何为一棵树设计”。

首先我们没有办法像做用户调研一样去了解一棵树,也没法像去给宠物做设计那样,去观察它的动作,它与人类的互动。

那么我们就只能“以它为中心去了解所有与它产生关联的所有东西。”

比如之前提到的,植物的超声波这一点就是与它相关的东西。只不过在人的视角里会觉得这种超声波指的是它们情绪的波动是在恐惧在尖叫。但其实在它们的视角中,这只是一种频率罢了。

所以,在这儿再跟同学们强调一点,当你在为树做调研的时候,调研的主体是与树相关联的事物,不能只局限在人类和树之间相关联的事物。因为只有当你从“非人”的视角了解“一棵树”后,你才知道要如何利用它的特点去创造出新的事物,不然永远只是站在人类的角度自嗨罢了。

伦艺面试题:请你为一棵树做设计

Simon Heijdens“杂草”系列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呈现植物

以环境为主题的创作或许难逃“陈旧”,但随着艺术边界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有的无数可能性,每一种都不再仅仅以人为核心,去思考世界。而当同学们站在树的角度去思考的同时,也会发现其实你只身处这世界的很小一部分,你所了解的东西与你想做的设计之间隔着很长的距离...

最后,如果明年考官问你“你要如何给'你想不到的,与你无关的'事物做设计?”时,你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吗?

如果你还有更多疑问又或者有关于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私信向康石石咨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关注点   考官   蒲公英   起因   视角   主体   事物   角度   人类   植物   动物   自然   生物   环境   时尚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