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我行背城阙,驱马独悠悠。寥落百年事,裴回万里忧。

途遥日向夕,时晚鬓将秋。滔滔俯东逝,耿耿泣西浮。

长虹掩钓浦,落雁下星洲。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迸水惊愁鹭,腾沙起狎鸥。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


——[唐]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


2013年1月,正值壬辰年隆冬时节,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渭桥考古队已经在这里干了八个多月。


自2012年4月发现以来,西安市未央区的渭河南岸河滩上陆续发现了3组7座桥梁遗址,考古人员对这几座古桥做了系统的发掘清理。经过考古人员细致的工作,这7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排列有序、遗存丰富的秦汉古桥在地下埋没了上千年之后得以重现人间。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秦汉木梁柱桥梁遗址,也是同时期已知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这7座渭河古桥的发掘不仅填补了汉长安城渭河桥梁考古研究的空白,也对后人了解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人民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因此还入选了“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在秦汉时代,关中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主要经济中心的时间长达数百年。在这漫长的数百年间,渭河除了为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供应外,还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交通上的极大便利。


如今的渭河,更多的是发挥着调节水系的生态作用,但在两千年前的渭河河道上,则是一片百舸争流、千帆竞开的热闹景象。与今天陆路运输明显大于水路运输的北方不同,两千年前包括关中在内的北方地区常常更依赖于水运,比如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的物资运输就常常仰赖渭河漕运。毕竟,比起颠簸、耗时还可能遇见盗匪的陆路,水路更显方便快捷,安全系数也大大提升。


每天,无数商船由长安城北的渭水码头出发,驶向下游的弘农(今华阴)、冯翊(今大荔)地区,再通过渭河直达黄河,与洛阳等中原地区保持着频繁的政治与经济往来。然而,对于本地人们来说,如何方便地沟通渭河南、北两岸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今咸阳市以北的黄土台塬一般被人们泛称为“咸阳原”,但其实它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五陵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这里原高土厚、地势开阔,地下水位较深,因此在西汉时期成为风水绝佳的皇家墓葬区,西汉十一位皇帝中有九位就埋葬在这里,陪葬的还有其皇后和一大批名臣贵胄。西汉九座皇陵在平地上凿穴起冢,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从空中俯瞰十分壮观,也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死后的陵墓周边要设置陵邑,目的是为了拱卫皇陵,防止其流落于荒郊野外而被人盗掘。于是,在汉长安城以北的咸阳原上,就有这么五座长安城的卫星城,分别是守卫汉高祖刘邦陵园的长陵邑、汉惠帝刘盈的安陵邑、汉景帝刘启的阳陵邑、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邑和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邑。这里集中了关中中部的大部分人口,这些人都是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起陆续迁入关中的关东富豪和世家大族。这些显贵世族的子弟往往在长安城中供职,因此长安人称富豪子弟为“五陵年少”。


为了方便居住于渭河以北的百姓生活,西汉朝廷在渭河上修建了多座桥梁,这些古桥无一例外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埋没进了黄沙之中,现代考古重新发现了它们,使我们得以窥探到秦汉时期的日常生活。


通过考古人员的发现可以得知,这7座古桥都横跨古渭河河道,相互之间东西相望、依次排开,其中5座位于六村堡街道西席村与古渡口村北,因正对汉长安城厨城门遗址而被统一称为“厨城门桥”,并按照次序命名为1号桥、2号桥、3号桥、4号桥和5号桥;1座位于汉城街道高庙村北,因正对汉长安城洛城门遗址而被称为“洛城门桥”;1座位于草滩街道王家堡村北,因而被命名为“王家堡桥”。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汉长安城北面开三门,自西向东依次为横门、厨城门和洛城门。厨城门位于三座门的正中位置,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粮食转运之门而得名,一直是汉长安城的主门。如今,厨城门门迹夯土遗址仍然存在,在西安市未央区古渡口村。


在厨城门遗址正北1200米左右的荒地上,是这7座桥中体量最大的厨城门一号桥,它有可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渭桥”。桥身呈南北走向,木石结构,全长约880米,东西两侧桥桩之间宽度约为15.4米,约合秦汉六丈六尺,始建于秦,经汉、魏、晋、十六国一直沿用。


该桥桥桩残长约6.2-8.8米,周长约0.5-1.5米,一般都是将圆木一端削出长约1米以上的三角锥形插于河床之中。桥桩顺河流方向东西排列,间距不等,南北两排桥桩间距约3-7米。从发掘情况看,不仅多处发现有粗细不等桥桩密集成堆的现象,而且还发现一些桥桩开口高度相差2米左右,这表示桥梁使用时间较长,曾经进行过多次维修、改建。


此外,在桥梁遗址附近的沙石中还发现有大量的方形石质构件,这些大型石块都是人工切割制成的,每块石块身上都有刻字题记,内容为生产编号和加工者的姓名,如“官治 陈孝 甲八”。“官治”表明石块由官家作坊制造而成,“陈孝”是制作者的姓名,“甲八”即“甲型第八号”是陈孝师傅所制石块的设备编号,相当于现在的出厂序列号,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严谨和智慧。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从现场残留的痕迹推测,古人在修建这座桥时应该先将多块约一米见方的方形石块沉于河底,每块石块的中心位置留有方槽,在方槽中插立巨木后用铁榫和白灰黏合,如此依次排列,再在其上铺设横木,最终修成了这座巨型桥梁。如今,这座古桥遗址就默默隐藏在一片建筑荒地中间,旁边的一片空地上整齐码放着数十座巨型础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厨城门一号桥发掘的过程中,除了发现有“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开元通宝”等中世以前的古代钱币之外,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明清时期钱币,出土最晚的为4枚“乾隆通宝”和1枚越南“景兴通宝”铜钱(年代在清乾隆五年至四十二年),这表明最晚到了清朝中期,这座桥还一直处于使用状态,这进一步可以推出渭河河道的北移应该发生在乾隆年间或乾隆之后的某个时期。


长安城北,渭水码头上也曾百舸争流,千帆竞开


通过考古人员的勘探和发掘可以确定,在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的东西四百余米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至少5座大型桥梁。这表明厨城门桥很有可能就是著名的中渭桥。如果是的话,那么这座桥便承载了巨大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汉唐时期不仅是关中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也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汉文帝从代国回京入继大统时就是由这座桥进入长安的。因此,专家们建议在这里设立一座“古桥博物馆”,统一规划保护渭河古桥,集中展示这些历尽沧桑的古桥。


从古桥的遗迹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与我们今天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他们来来往往地穿梭于渭河两岸,与我们今天别无二致。看到这些散落在渭河桥遗址处的古代钱币、陶器和各种各样的杂物,我可以很容易想象出它们曾经的主人因为遗失了它们而着急、懊悔的样子,他们的粗心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把解密古人生活的钥匙,历史就这样鲜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种感觉真的特别让人感动。


一座渭河桥,横跨南北,纵贯千年,它见证过一代又一代关中先民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也承受过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如今,这些渭河桥再也派不上它们曾经的用场,但那些原汁原味的秦汉生活却被历史的遗迹忠实地记录了下来,等待着后世的有心人去发现、去了解、去体验,去和古人进行一场生活大讨论。



作者 | 雍州节度使 | 西安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长安   渭河   通宝   关中   桥桩   西安市   百舸争流   秦汉   西汉   石块   城门   城北   遗址   码头   古人   桥梁   长安城   时期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