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下午四点,甜水井的一家咖啡店门口坐着一排年轻人。


从前,这种景象只出现在上海。如果你去过著名的武康大楼,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武康大楼正对面的马路经常站满了拍照的人,大楼下的咖啡店里永远客满。从武康路下去,街道两旁除了梧桐树,就是各式各样的小店,人们不分男女老少,统一坐在店门口享受着阳光。这甚至构成了外地人对上海城市想象的终极图景,这是一座充满了现代感、摩登和年代感的城市。


提起西安,这里一直以历史文化名城的角色出现在各类报道和人们的交谈中。但如今,西安也出现了和上海相似的地方。周末去城墙里走走,你会发现在没有购物中心的老城里,年轻人正扎堆出现。


他们常去的地方,可以大概分为两片,以永宁门为中心点:永宁门以西到南马道巷,环城南路西段以北到粉巷、南院门、五味十字、东梆子市街、西梆子市街一线以南;南门以东到顺城东路南段以西,顺城南路东段以北到东木头市、东厅门、东县门一线南。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01


从永宁门出发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都可以走入年轻人的世界。


如果选择向西出发,可以沿着湘子庙街,走五岳庙门一直向西,从四府街拐到冰窖巷子,走入甜水井。这时候可以走一条少有人走,但有诸多惊喜的路线,即从西甜水井街走到火药局巷。在火药局的尽头,你将会遇到一个公园,和一个看起来充满南方气氛的巷子。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进入永宁门,左手边是湘子庙门。湘子庙是西安城内现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旅游景点之一。三联周刊2014年文章《西安城墙与西安人:情感的守护》里,时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商子秦回忆起自己在湘子庙门里的生活,“过去这里都是大院,多是做商号和旧官僚的。”他家曾经住过的四进院,房主的太爷有9个儿子,一半人参加共产党,一半人参加国民党,院子里曾经既有国民党西安城防警备司令,也有从延安回来的人。通常情况下,它象征着西安厚重的城市历史。


但现在的湘子庙,以求姻缘灵验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口口相传。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沿着湘子庙街走,一路上是各色不同的新式咖啡店、面包店或者饮料店的门头,明显有别于旁边普通的便利店。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两个穿着白衣的东北口音男女,站在湘子庙街上和滴滴司机打电话,等待着车来,感慨一句,“这儿是西安的文化遗产,有名。”他们的手上还端着一杯小巧的咖啡,一看就是刚在路边买来的。


不只西安本地年轻人会到这里,外地年轻人也会来附近打卡。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五岳庙门一带,许多店白天门户紧闭。一个骑着黄色小摩托的女孩出现在街道一头,她的摩托看起来像是一个十一二岁小孩骑的玩具。路边停着几辆电动车和摩托,车主们目视着女孩从远处驶来。两方相遇后,开启了一番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典型对话。


“要驾照不?”

“摩托不要驾照么?”

“多钱啊?”

“一万多。”

“贵了。”


就在他们争相对年轻女孩说这么小的车不应该这么贵时,背后有两个年轻人溜达过去,其中一个男孩梳着黑人脏辫,扎成马尾。路过的背影是对眼前对话最好的脚注,他们对年长者的意见和陈旧的规则根本不屑一顾。


但不要以为这里只属于年轻人,中年人也会在这里猝不及防地出现,袒露生活的另一面。


太阳庙门里,有几个中年人在咖啡馆门前的躺椅上,谈论着各自有没有尽心教育小孩。旁边的咖啡店门口,已经出现了新潮流——把露营用的储物箱摆在门口当桌子。高凳上放着两杯喝完的咖啡,是刚刚离开的两个年轻人留下的。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在这里没人会评价略显疲惫交流育儿心得的中年人,也没人会批评躺在这里不事生产的年轻人,大家也许能理解彼此的苦衷,一杯咖啡,一个躺椅,就能拥有一个短暂的世外桃园。


如果再往西走,聚集起来的酒吧、咖啡店会越来越少,你即将走到桃园的边界。


甜水井有很多因为摩托而聚集的年轻人,他们经常不分时间段地坐在咖啡店门口,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或几个年轻人在一家装修好看的酒吧门口拍照,他们会把腿尽量往前伸长,以求照片可以因为镜头畸变带来长腿效果。


去甜水井的路上,从冰窖巷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教堂——五星街教堂。五星街教堂的建立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康熙五十五年建立,还有一种为康熙五十四年。无论哪种说法,距今都已经过去三百多年。


接下来,一定要走到火药局巷。火药局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因建火药局而闻名,1911年辛亥革命时,这条巷子是辛亥革命第二枪的发动之地。1949年之后,胡宗南逃到陕南,也顺便把巷子里的设备一同迁走。刚走入巷子,只会觉得它和普通街道的区别不大。但走着走着,平实朴素的防盗网三层小楼旁,马上会出现一栋栋立面高达三层楼的咖啡或简餐店,门口有穿着西服短裤的女孩们在拍照。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如果把这一幕拍下来发在网上,必将诞生一个又一个爆款帖子,西安也会多一处被称之为“小上海”或者“小镰仓”的地方。周边的居民们却早已见怪不怪,两个穿着短裤的大爷淡然地从拍照的女孩们身边走过,他们的目标是路尽头的无极公园。


这样的矛盾只有在老城才显得和谐,你可以是对西安一无所知的外地人,也可以当Y2K或者city boy风格年轻男女,还能是周内翘班坐在躺椅上忏悔昨晚骂了孩子的父母,更可以是穿着纯棉汗衫、脚蹬运动鞋的锻炼大爷。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02


另一条路由南门向东出发,从顺城巷走到下马陵,向北沿着柏树林街直行,调转东边走东厅门和东县门,继而从西六道巷到和平路。走到这里时,路程已经过半。永宁门东边的发展比西边肉眼可见的缓慢一些。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2013年,本地媒体们发现西安城墙人气不旺的局面终于有所改变,周末西南城角的餐馆、茶社和酒吧客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开店的店主们以70后、80后为主。一家餐厅负责人告诉当时的记者,有的人想在城墙下开店,但已经找不到房子。那时都市媒体并不像现在这么衰落,记者专门找到文物保护系教授请他谈谈城墙一带餐饮、酒吧对文物可能产生影响。八年后的今天,少有人再质疑城墙下的商铺应该怎么开,街道已经自发形成了新的商业形态。


南门以东的年轻人,只会突然蹦到你的眼前。


比如东八道巷,从巷子口向内看,和其他巷子没有什么区别,一条简单的双向车道。就在你因为它的普通而放松警惕的时候,路边会突然出现四五家新式装修的咖啡店、餐厅和饰品店。门口照例坐着一排年轻人,仿佛来到了某个一线城市。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走出这条巷子,幻觉就会消失。建国路上溜达踱步的老居民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正站在西安城里的老街区。这一带的小区仍以单位家属院为主,在地图上,甚少有这些小区的二手房参考价。在中介们看来,老社区除非匹配不错的学区,否则很少有人会在这里置业购房,房子和社区都太老旧,没有绿化,“关键是这一片地方,未来升值潜力不足。”从房产的角度出发,这里几乎被判了死刑。


但如今,有的年轻人不只愿意来老城区喝咖啡,也愿意在这儿住着。


一个住在城内老社区的年轻人,这样形容自己于此地的生活,“这是一个没有人设的地方,我可以踩着拖鞋去古着店,也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啃着刚从楼下买来的黄瓜。”说到做到,有一次买菜后,他确实拎着一兜菜去了咖啡店里坐着。在老城里,不用担心自己不够精致,脚上没穿着皮鞋或者高跟鞋。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他打从毕业起就在这里生活,一半是因为工作,另一半原因在于这里让他用最低的物价享受到了最便利的生活。他可以周末躺床上,挨个把周围所有的外卖都点一遍,几周不会重复。从前只有便利生活,而近两年的新趋势是,他还有了潮流生活。


2012年,他刚开始住在老城区的时候,小店还都老老实实地分布在顺城巷,尤其是顺城南路和南门附近,数量并不多。以前他常去的是曲江和高新。就在疫情后,他发现家门口有很多店面正在装修,越来越多的小店向城里发展。


“有一家茶室,近年来重新装修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样子,以前是传统卖茶叶的店。”经过茶室时,他因为好奇一家老店会因为年轻人变成什么样,专门扒在门外向里望了望。


另一个同样选择住在老区的年轻人,晚上回家会沿着顺城巷夜跑,一路跑一路盘算吃点什么。就算晚上九点才能到家,她也可以在大门口找到一家好吃的炸馍店,甚至和做买卖的师傅混成熟人,每次路过都能招呼一声。就因为良好的生活体验和低廉的生活成本,她甚至准备在城墙里买一套房子,从此在老城区安家。


当北京的年轻人正因为高房租和工作单位太远而撤离二环时,西安的年轻人们选择涌入城墙里。


03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以前,我们也发表过许多与城墙内发展有关的文章。在《待激活的城墙商圈,待复苏的街区记忆》文章里,梳理过东西大街,由繁华到没落的整个过程。人们对商业街区改造失败的原因总结为,大规模拆迁改造后,高昂的前期成本转嫁到新的商户身上,“承担高昂租金的商户形成了针对外地游客或是一次性买卖的经营模式。”


在T杂志《挽歌,为中国的菜市场而唱》一文里,建筑学者何志森也思考过城市更新,很多效仿台湾土东市场的菜市场都失败了,“请设计师、建筑师高价翻新后,菜市场的摊主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租金上涨问题。”于是老店和老街坊撤离,新的业态也没有进驻,一片原来充满活力的地方,就此萧条。


2004年,西安市启动了《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提出了“皇城复兴计划”,“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核心理念,包含了核心区、协调区和控制区三重区域”。 规划中的“核心区”即环城路中线外延200-500米的区域,目标为“提升和改善城墙内的环境质量,外迁行政中心,疏散居住人口,使核心区域的人口由42万降至38万,成为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旅游、商贸、居住为主的世界著名古都的核心区” 。2021年,西安出台《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延续了2004年的规划思路,对历史街道等有了新的划归。总体上看,政策层面强调的是疏散居住办公人口,保证历史风貌。这为如今城墙里的小店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保证他们不会被大型商业体挤压生存空间。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西安城墙里最近一年新开的小店们,走的是大改大建的反面路线,不是大体量的商铺、shopping mall,也和2014年有人倡议的 “环城墙经济带”里的 “千年盛景”、打造“历史产业”不太一样。它们大部分规模较小,店里加店主也只有两、三个人,常为住宅楼一楼改建,这就让一个20平米的小店,租金成本甚至可以控制在4000元以下。小店的总体特征是装修具有前沿审美,走轻量化经营的路线。


一家已经在城内开店多年的咖啡店老板,感受到了城墙里最近的变化。他们店旁边新开了两家体量较大的咖啡简餐店,因为在社交软件上比较有名,装修好看,生意一直不错。于是周边的小店就更多了。


在她看来,咖啡店越来越多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疫情影响,“游客减少以后,之前针对游客的铺子减少了,实体店情况不好了,房东们更愿意把房子分割成小一点的面积租出去。”作为业内人士,她也看到了另一个原因。疫情影响就业率,咖啡奶茶店属于轻餐饮品类,入门门槛低,很多年轻人选择开店,也算为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从客源上来说,西安有足够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愿意到这里为咖啡买单。经过星巴克深耕、瑞幸普及,咖啡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文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中国一二线城市养成喝咖啡的消费者摄入频次已经达到成熟咖啡市场的水平,也就是说,喝咖啡逐渐在由“一种时髦生活”转变为“日常消费”。投资端的趋势更明显,近几年,永璞、三顿半等等新兴消费品牌,早就引起了市场关注。掀起这阵风潮的正是大学生和有工作收入、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的青年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骑小摩托上下班的六肖,有时候会绕路去城里买咖啡,她的理由很简单,城里的咖啡店会推出她感兴趣的特调。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咖啡再贵也不会贵到哪去,是一点小钱就可以满足的爱好。如果有时间,她还会坐在店里,看一波又一波的网红来打卡,还能看到许多同龄人端着相机,整整一下午都在拍照。


城墙里正在发生的这些改变,是年轻人和老城区共同完成的。如果说城墙脚下的咖啡店、酒吧是让年轻人出现此地的契机,那么人们真正着迷的是这片地区呈现出的日常与非日常、新与旧的冲突感,以及符合他们审美的生活体验。关键是,这里的消费也不算太贵。


最近一年新开的咖啡店里,还有不少老板是从一线城市回来的人。他们的回归,相当于一次对城市旧社区的反哺。社交软件里,城市中的人们对于所在地有了更多好奇心,小咖啡店和老城就拥有越多的关注和发展的可能。当年轻人重新出现,更多的商业店铺愿意在街区开业,新的生机才算是真正到来。


而对西安年轻人来说,和北京年轻人热爱串胡同,上海年轻人常去法租界一样,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城市爱好:蜂拥到城里的咖啡店,坐在门口来一杯冰美式。


城墙内“挤”满了年轻人



作者 | 铛铛 | 贞观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永宁   城墙   水井   西安市   年轻人   西安   咖啡店   火药   巷子   店里   城里   门口   摩托   咖啡   城市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