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端午,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


艾香四季轮回,生活永远向前。

每年端午,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小时候,端午是吃粽子、戴五彩绳,

长大后,端午是思念和归心似箭。

时间缓缓流过,但端午的记忆不变。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来历说法有很多,最为广泛流传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除此之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夏至说等等,不论节日从何而来,又纪念谁,始终不变的是人们那颗向往美好生活,善良又温暖的心。


端午节的风俗,讲究“吃一样做五事”


赛龙舟

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赛龙舟,也叫龙舟竞渡,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但到后来,人们又不断地赋予了它更多新的功能,体育竞技成分不断攀升,并最终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庆典。

食粽子

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棕”,用箬叶或苇叶包裹糯米做成,外形为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由于各地特产与习俗的不同,生产出的粽子也不尽相同,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之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挂菖蒲与艾草

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好运气。艾叶里面含有大量的艾油,气味非常独特,对于防止蚊虫有不错的效果,而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

佩香囊荷包

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端午节佩饰香囊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除了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用。因为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玲珑夺目,美观漂亮,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拴五色丝线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是端午节吉祥物。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以求辟邪、防五毒、避兵祸、幸福安康。

点雄黄酒


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在孩子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能保孩子健康平安,是大吉大利的。另外,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以达到驱虫,清洁环境的作用。


艾叶可以用来洗头吗?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老百姓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还会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并且用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的目的。本期的主题就是聊聊艾叶的一个神奇用法:煮水洗头

很多不了解艾叶功效的朋友,可能心中会有一个大大的疑惑:艾叶可以洗头吗?


端午的艾叶可以留着别扔,用来洗头,消毒又止痒


实际上 ,我国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艾叶沐浴、洗头的习俗。端午之际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而艾叶散发的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过去人们以佩兰煎水洗浴,这一习俗称为沐浴兰汤,后来又多以艾叶、菖蒲取代佩兰。

而且,艾叶沐浴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疗效,对消暑度夏很有帮助。所以,除了孕妇、幼儿不能使用,出疹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常人都可以用艾叶洗澡,那么艾叶水洗头当然也是没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佩兰   端午   雄黄酒   雄黄   佩饰   菖蒲   香囊   驱虫   蚊虫   丝线   粽子   端午节   习俗   中国   节日   时尚   叶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