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事讲古文

作者:徐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学习热。我的一位同事在保定夜大报了个班,学习古代汉语。这人有个优势,记忆力超强。有次,他拿着一份《人民日报》,指着头版的一篇文章对大伙说:“给我20分钟,我把它背下来”。大约1200字吧,当时没人信,吹呢吧?过了20分钟,验证!他背,一群人盯着报纸,厉害!真背下来了。不能说一字不差,错了4、5个吧,但也足够令人惊服了。这人还有一个特点:口才好。他下过乡当过兵又是司机,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他一白话(huo)起来,手舞足蹈的,吸引了一群住单身的轻工,用时下的话说,圈了不少粉儿。

一天晚上,大家又让他讲点什么,他说:“我讲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吧。”

战国时期,秦国要攻打赵国。赵王想让廉颇挂帅,又担心他年事已高,得有小80了吧,就派了个人,到廉颇府上考察。廉颇当着使臣的面,吃了一斗米的饭十斤肉,然后披挂上马,还耍了几个刀花,意思是我还不老。书上说吃了“斗米”,一斗是多少斤呢?五斤!这绝对是胡掰!别说你是个七老八十的人了,就是年轻人也没这个饭量啊,更别说还吃了好几斤肉,撑死也吃不了,吃了也得撑死。这是艺术的夸张,别当真,它一说你一听就得。使臣大大的恭维了一番,说老将军宝刀不老雄风犹在啊、老当益壮不减当年啊,把廉颇捧得晕晕乎乎,好像酒劲上来了一样,腾云驾雾的。使臣临走时说:在下觐见大王时,一定把老将军的精气神向大王禀告,请您等候佳音。

送走使臣,廉颇老将军信心满满:挂帅封印这事,放眼全国,舍我其谁。他就等着宣召了。他哪里知道,这使臣已被他的仇人买通了,那仇人要把廉颇挂帅的事搅黄。使臣从廉颇那回来就向赵王做了汇报。他是这么说的:“廉颇虽老,尤壮”。怎么个壮法呢?顿食斗米。赵王一听高兴:“寡人无忧矣”。你想啊,这人如果能吃说明他身体一定好,比如你问一个人病情如何了,他家人告诉你,哎,好几天水米不进了,或者说,现在都不吃东西了,那就意味着这人快不行了,对吧?还有司马懿问蜀国使者:你们丞相饭量几何?使者回答:一天也就吃半斤米吧。那年代可不像现在,副食好,肚里有油水,吃不了多少粮食。古代不行,全靠粮食撑着呢。诸葛亮整天劳心费神事无巨细的,就连打20军棍的事他都过问,却吃那么点儿,难怪司马懿立即下了断语:“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所以,赵王一听廉颇能吃非常开心。不过,也仅仅是开心一刻。只听使臣又说到:“然,与臣对坐,倾之,三遗矢矣”。就是说,廉颇老将军与我面对面交谈,极短的功夫,上了三趟厕所、拉了三次屎。大王啊,他能吃不假,他更能拉呀。注意呀,这个“然”,非常妙,这是个转折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这个“然”往往是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的分界线,重心全在这个“然”之后。打个比方,你小刘炮筒子脾气,为提高工作效率,手下的组员都被你吼过,弄的关系不太融洽。领导想说说你,怎么开这个头?一定是这样的:“刘儿啊,我对你还是了解地,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有激情、有闯劲,心直口快、不藏着不掖着,我很欣赏。但是,我希望你注意一下方式方法,语气和缓一些,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管理”。是不是这样?先表扬再批评,重点在“但是”之后,这就是先扬后抑。这个使臣用的就是这个手法。为了突出廉颇“壮”,夸张的说廉颇一顿饭吃一斗米。先捧得高高的,再摔的狠狠的。说他不一会上了三趟厕所拉了三泡屎,好像使臣每次都跟着进厕所都看见了似的。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还用什么用,怎么用?能吃能拉是符合规律的,收支平衡嘛,在家行,也就多跑几步路、多耽误点功夫,统兵打仗绝对不行!都夹不住粪儿了,还统什么兵打什么仗!?就说行军吧,走不会儿,有令传来:停止前进。怎么回事?大帅出恭;再走会儿,再停,大帅再出恭,真成了一去二三里,入厕四五回了,别说打仗了,这兵能不能拢齐都得两说。再说两军对垒,老将军横刀立马高声断喝:呔!乳臭小儿,让你走不过三五回合!刚一个回合,老将军示意正擂鼓助威的士兵鸣金收兵,怎么回事?他要卸甲蹲坑,内急,憋不住了。这不是开国家玩笑吗?所以,说破大天也不能用了。

廉颇这边还一直等信儿呢,后来得知赵王另封他人为帅了,很失落,整日闷闷不乐,没几年就去世了。其实,赵王不启用廉颇,丝毫没有冷落他的意思,实在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为老将军身体考虑。老了就是老了,身子骨不济了就得认。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怎么理解?你得辩证的理解。它主要反映的是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心态,其中可能还有遗憾,但你别忘了,尽管志在千里,不还得伏在马圈里吗?这是客观规律,对不对?行了,今天就讲这么多,再有时间给你们讲“庖丁解牛”。

这同事讲的生动有趣,让我记忆犹新而且受益匪浅。曾一度激发我学习的热情。听完以后我在想,他一定遇到好老师了而且他学的一定很认真,否则不可能讲的这么活,又有发挥又有引申的。以前一直以为古文晦涩难懂,其实如果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古文实在是精炼之极。比如说“环滁皆山也”,用现代话说“围绕滁州的四面都是山啊”,多用多少字?还有“做亭者谁?”,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多好多字,再比如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释起来这样:“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又多用多少字?有时,深入品读一篇古文后,甚至一度会认为现代文啰嗦,甚至还认为,有些古代名篇如果用现代语言就出不来那个意境和韵味。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记忆。后来发现,同事讲述的某些细节与资料记载是有出入的,但我更倾向于他是为营造气氛有意为之,而非以误传误。

写此文,是想让大家放松一下,毕竟被“新冠”压抑了数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古文   食少事烦   秦国   多字   炮筒子   同事   志在千里   使臣   饭量   大帅   仇人   会儿   大王   将军   厕所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