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试看日本神山町的“传奇蜕变”

不止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乡村人口流失已成一种必然趋势,大量乡村青壮年进城、老人与小孩留守乡村,老失所依、幼无所教成为当下农村最为严重的问题。乡村如何留住年轻人,不需背井离乡也能得到发展的机会,实现家庭富足和人生价值,是世界各地都关注的课题。

日本财经记者、作家筱原匡在其所著《神山奇迹》一书中讲述了日本德岛县治下的神山町是如何从一个只有老人留守的偏远山村变成令人向往的“绿色硅谷”的特色逆袭故事,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

乡村振兴,试看日本神山町的“传奇蜕变”

“町”,在日语中写作“ちょう、まち”,通常指市集、街市的意思,相当于中国比较小的行政乡(镇)或较大的行政中心村,应该与中国官方版的小镇和企业版小镇规模大致类似。神山町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山区,总人口约6100人,距离德岛县城区40-50分钟车程,平地稀少,在陡峭的斜坡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村落,过去以林业为主导产业,后因木材价格走低等因素,青壮年群体大都离开这里,神山町也成为典型的老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达46%。这种人口流失严重的乡村在日本也是屡见不鲜,当地政府、团体或居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却大多数成效甚微。

神山町既没有像岐阜县白川乡那样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合掌造”建筑文化遗产,也没有像静冈县小山町那样毗邻富士山、独占《金太郎》的知名文化IP,更没有像长野县轻井泽町那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天生就是旅游度假胜地。诚然,神山町无法开发成为旅游胜地,类似的自然景观资源比比皆是;深山町也无法成为都市卫星城,远离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京都等大城市。

“然而,这样一个神山町却因IT风险投资的“转移浪潮”而沸腾了。2010年10月,从事企业名片管理的Sansan株式会社首先在神山设立了卫星办公室—神山实验室。随后又有九家风投企业在这里租下了旧民居用作办公场所。还有一些大型IT 企业,如雅虎、谷歌等,虽未设立固定办公室,却也不时会派员工来短期工作,就这样,闲置已久的老旧民居陆续被改造成了办公场所。
改变不仅体现在办公场所的设立上。随着移居者的增多,当地各类店铺和服务设施也越来越齐全了。这几年来,面包房、咖啡店、牙科诊所、意粉屋、广岛烧店、法式餐厅、图书馆等,都出现在了神山的地图上。最近一两年的发展尤其显著,每次来神山都能发现新的变化。还有越来越多艺术家、创作人之类的文化创意型人才移居这里。神山町真的脱胎换骨了。"

——摘自《神山奇迹》

神山町是如何实现“脱胎换骨”?是如何在十多年间成功地演绎了乡村振兴的奇迹,如何一步步吸引新人口、导入新产业、创造新生活方式,逆袭成为具有特殊魅力和持续创造力的“绿色硅谷”?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研究神山町的成功之道,必然可以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和小镇建设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专业运营机构

既然说“做镇”的核心是运营,那么设立的这个运营机构就必须是非常专业的、非常敬业的、非常有能力的;既然小镇的核心要素是“人”,那么小镇的运营人员就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神山町的运营机构叫“绿谷(Green Vally)”,是一个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创始人、理事长名叫大南,还有丸九、佐藤和森等五名工作人员。绿谷的使命是“让日本的乡村华丽转身”,前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组织成立的“神山町国际交流协会”,后因政府规划建设以神山町为中心“德岛国际文化村”而于2004年改组为“绿谷”。

1990年4月,担任神领小学PTA(英文全称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旨是通过在中小学开展活动,促进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互动,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发展)项目组织者的大南看到了一个摆在学校走廊里的布娃娃,收藏娃娃的箱子上写着“和平使者 美国御人行汉函 昭和贰年叁月廿贰日”的字样。

经查资料得知,这个布娃娃来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友人的捐赠,同期捐赠到日本各地小学和幼儿园的娃娃有12739个,其中送到德岛县的有152个。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布娃娃几乎全部被毁,仅在神领小学幸存了这一个。出于突发奇想,大南和PTA的其他同事策划了“送娃娃回家”活动,受到了当年捐赠者家人和家乡宾夕法尼亚州威尔金斯伯格市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在美日之间掀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美国的报纸甚至用了一个整版报道。

自此,大南组织成立了“神山町国际交流协会(后于2004年改组成立‘绿谷’)”,进一步促进当地与国际交流合作,先后开展了ALT项目(英语全称Assistant Language Teacher,旨在接受外籍教师指导帮助日本英语教师、中小学生的发音和国际理解等);卫生包干项目(英语全称Adopt Program,旨在推动民间团体承包一定区域内道路的清扫卫生);KAIR项目(英语全称Kamiyama Artist Residence,即神山艺术家进驻);移居交流支援中心项目等。

此外,绿谷还通过发起“让手艺人入住旧民居”、“工作进驻项目(Work In Residence)”,以及向城市企业空置房屋的“卫星办公室项目(Satellite Office)”,推进神山町的招商工作。

在长达20多年的运营过程中,绿谷深耕神山町,建立了一支稳定、敬业、热心、无私的团队,积极推进当地的基础设施改善、国际交流合作、吸引艺术家进驻、协助移居者和企业落户、培养创新创意人才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在神山町形成了特有的“开放、包容、自由、轻松”氛围,从而创造了“神山模式”。

可以说,神山奇迹的出现,离不开它的优秀运营机构:绿谷。

二、强化基础硬件设施

城市优于广大乡村地区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就是良好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新城、开发区等引进新建生产企业的用地交付条件大都是“七通一平”。要与城市竞争,就不能让乡村地区成为偏僻、落后和封闭的代名词。

神山町除了政府投资建设的常态基础设施外,能够吸引众多来自城市的企业和创业者,尤其是从事IT、信息、创意和影像制作的商务人士和员工到此办公并设立“卫星办公室”,主要是得益于德岛县的通信网络设施建设。

从2005年开始,德岛县知事热心于信息化建设,在德岛县内大规模铺设光纤网,总长超过20万公里,能绕地球五圈,人均占有光纤长度居于日本全国第一,光纤普及率高达90%,最高网速甚至可以达到东京的10倍。由于乡村地区网络使用人数相对较少,实际上网络速度上要比城市地区更有优势。

此外,德岛县政府为了促进“卫星办公室”的招商工作,还出台了为企业提供通勤车辆、在德岛机场预留停车位等优惠条件。

当然,神山町能在德岛县独占鳌头,也源于总部设在神山町的绿谷和绿谷多年在此孕育出的独特氛围。

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通过策划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链接国外资源、信息、文化和人员互动,对于促进乡村地区解放思想、拓展当地村民视野,提高该地区在国内外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送娃娃回家”活动开始,在绿谷的策划组织下,神山町与美国威尔金斯伯格市建立了友好关系,美国还成立了“永远的友情委员会”并派遣宾夕法尼亚州使团访问德岛,推动神山町走出国际平台的第一步,也为绿谷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积累了经验、增加了信心。

随后,绿谷又推动了“接受语言教学助理”的项目(简称ALT项目,Assistant Language Teacher的缩写),通过向国外招募助教老师,经由培训后再派到各个学校,用于帮助和指导日本英语老师、改善学生的英语发音、增强国际理解等。绿谷还经常安排外籍的助教老师们住在当地居民的家里,为神山当地人和外国人接触交流创造机会,对于整个神山町来讲都是开创性的尝试,这也得到了外籍助教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为神山町后续吸引外国人访问并常住下来创造了便利和机缘。该活动一直持续到2007年。

1997年,德岛县的新一轮长期规划设立以神山町为中心的“德岛国际文化村”的构想。绿谷又逐步启动了“卫生包干”项目(Adopt Program缩写)和“神山艺术家进驻”项目(简称KAIR,Kamiyama Artist Residence缩写)。“卫生包干”项目是把公路分成几个区域,组织沿路的居民承包打扫,源于美国旧金山的“Adopt A Highway”,并由绿谷引入神山町。看似简单的一个举动,唤醒了神山人爱护家园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自觉意识,继而形成了神山町的文化习惯,使得这里成为“跟其他乡村不一样”的地方。“神山艺术家进驻”项目面向国内外招募艺术家,支持他们在神山开展创作,共吸引了约18个国家的60多位知名艺术家在来到神山、认识神山,并为神山町留下了奇思妙想的作品,也为神山町走进国际视野再次创造了机遇。

四、引进艺术创意人才

艺术是一种稀缺资源,当代艺术作品展览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题材,通过邀请艺术家、特别是知名艺术大师驻场并创作作品,不仅可以改善当地旅游资源薄弱的问题,还能形成特有艺术创作氛围,吸引广大艺术创意人才的聚集。

从1999年开始,绿谷启动第一届“神山艺术家进驻(简称KAIR,Kamiyama Artist Residence缩写)”活动,神山町承担艺术家的交通费、生活费、材料费等全部开支,让艺术家们与当地居民交流,获得新的想法、灵感,孕育出新的作品。

按照惯例,艺术家的招募和选拔都有绿谷完成,每年的申请人数超过百人,但每次招募三位艺术家,既有来自国外的,也有来自日本国内的。每位艺术家配有两三个助手,负责配合艺术家采购木材石料、工具、与土地所有人沟通用地和日常起居生活等事务性工作。艺术家在神山受到了当地居民热情的招待与帮助,许多艺术家十分享受在神山的经历,更有几位艺术家还移居于此。相比作品本身,更重要是艺术家和当地居民一起成长的过程。

乡村振兴,试看日本神山町的“传奇蜕变”

漫步神山,可以看到美国艺术家卡梅伦·霍肯森用木头搭建的作品《春·夏·秋宝塔》,可以看到德国艺术家伊娜·施耐德融合西洋和日本风格的巨型浮世绘的作品《神山的日神山的夜》,可以看到英国艺术家夏洛特·麦高斯的剪纸投影作品《留在这里的东西》,可以看到荷兰艺术家卡琳·范·德·莫伦用青石铺成的茶碗装作品《如天堂的大地一般》……

2007年,绿谷又开始“Art In神山” 项目,改为对艺术家的赞助形式,但这并未阻止艺术家对神山的向往,参与人数也逐渐增长为十几人,大大提升了神山的名气与关注度,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希望入驻神山。神山町正一步步成为德岛县的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留下来的作品也成为神山町的观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随之,越来越多从事策划、创意、设计、手工等方面的灵活工作人员也被吸引到此,成为常住神山的“移居者”,选择为大师为邻,创新氛围越发浓厚,神山町也日渐活跃和热闹起来。

五、孵化绿色新兴产业

产业是区域经济提振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促进区域人口回流和增加的动力,产业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可让当地居民对未来重拾信心。但是,乡村地区的产业导入和孵化不能走城市工业园、开发区的老路,而应尊重当地现状,减少对地方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工作氛围的冲击和破坏,重点扶持绿色、先进、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

乡村振兴,试看日本神山町的“传奇蜕变”

2010年10月,一家从事名片管理云服务的东京IT风投企业Sansan,看中了神山町的自然环境和IT设施环境,于是模仿美国硅谷的工作方式,在神山设立了首个“卫星办公室”——神山实验室。

Sansan在神山町实施“半IT半X”的工作方式,一般在办公室工作,一般在大自然中工作,新的工作方式不仅没有降低工作效率,反而使神山的员工更加有活力了,甚至有些工程师在神山町长住下来。

此时正值日本国内IT风险投资的“转移浪潮”。一方面,受东京等大城市环境压力影响,日本总务省有意实施“乡土远程办公”计划,引导大城市人口向周边地区的疏导。另一方面,日本“3·11”大地震后,企业开始探寻业务连续性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以实现在不可抗拒灾害发生时,能继续保持业务的正常运转。因此,以IT风险投资为主力的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大城市之外,纷纷在偏远地区寻找理想的办公场所。绿谷适时抓住此次机遇,发挥神山町的基础设施优势,向城市意向转移的企业推出“卫星办公室(Satellite Office)”项目,成效显著。

2013年,从事元数据应用与接收的Plat-Ease在神山设立长期型卫星办公室——缘侧办公室,还为当地增加了17个就业岗位,其中6个神山本地人。Plat-Ease创始人隅田还在神山建造以“成年人的合宿场所”为理念的大开间商务旅馆,成为企业IT工程师、创意办公人员、艺术家和游客们的社交活动场所。

此外,绿谷还设置了相当于众创空间的“神山Valley综合卫星办公室”,为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提供临时办公场地。截至目前,神山町聚集了30多家以IT、影视、创意产业为代表的企业或卫星办公室,众多闲置已久的旧民居陆续被改造办公场所,神山町充满着希望。

六、对标城市生活品质

如同打造“生活目的地”一样,要让企业员工、创业人士和移居者常住下来,仅靠自然环境、网络设施和创新氛围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是需要完善的生活配套,这些配套还必须是有品质的、不输于城市生活的。

2010年3月,原本生活在大阪的上本光则和妻子直美在神山町开了唯一一家面包房:“薪面包”,由于是手工柴烧,美味的面包获得了一片赞誉,被当作成功的典范。之后,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大学的长谷川又在神山町开了以法式美食为主的“On Y Va咖啡店”,神先的“意大利餐厅Eleven”、CoCo的“牙科医院”、岩丸的百货店、松浦广美的“Nandemo屋”食品店、中山龙二的“栗咖啡店”、松村美津代的“茶房松叶庵”、梅里烤肉店、章鱼便、“温泉的里深山”特产店等相继在神山町开业,为移居者的日常丰富生活提供了保障。

乡村振兴,试看日本神山町的“传奇蜕变”

不仅如此,神山町还运营有不少文化和休闲类配套,诸如旅居印度艺术家出月秀明在大栗山留下的图书馆“Hidden Library”,岳人之森创办的“空中植物园”,“寄井座”文化中心(剧场)、“旧下分保育所”画室、神山温泉、Chino农场等。更重要的是,神山町的年轻人们还可以在“On Y Va咖啡店”、“意大利餐厅Eleven”、“寄井座”文化中心(剧场)等场所不定期地聚餐、交流、举办活动,联结世界各地来访地客人和当地人,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活力。

神山町不是封闭“孤岛”、落后乡村,而是可以拥有和城市里一样的生活品质,让企业和年轻人都找到归宿的理想聚落。

七、实施职业培训教育

除了小镇运营的专业人才,从外部引入多多益善的“创造性人才”,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从内部孵化人才,共同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和创造中来。

神山塾是绿谷开展的一些列就业创业培训的统称,也是日本厚生劳动省推进“求职者支援制度”在神山町落地的具体行动,每届培训为期半年,为学员提供合住的宿舍。

神山塾的学员年龄集中在25-39岁,他们有以打零工维持生计的自有职业者,有刚从大企业辞职的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神山塾为学员提供有关劳动技能、创业就业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培训,也举办社区组织、乡村改造、空房利用、造林造梯田、自然课堂、美食交流、手工手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据《神山奇迹》介绍,神山塾每期学员有十多人,有不少学员会选择留在神山,像“梅星茶屋”的创办者栗饭原阿姨、“染昌”的创办者泷本昌平、“Eleven餐厅”的创办者神先岳史,“Kabachiya广岛烧店”的创办者国本量平都是神山塾的学员。

小镇的核心要素是“人”,通过神山塾的职业培训教育,也为神山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动力。

神山町属于日本的偏远山村地区,曾经鲜为人知、无人问津,如今受到众多艺术家、企业、创业者的欢迎,不仅在日本国内被成为“神山奇迹”,在国外也逐渐受到关注。总结以上七点启示,虽不能全部还原神山町的真实历程,但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小镇建设的大背景下,纵然能有三两条能够模仿或借鉴,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摘自/《做镇:现代农旅与田园小镇的操盘逻辑》/任启方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日本   乡村   创办者   创意   国际交流   美国   小镇   艺术家   办公室   地区   传奇   项目   作品   城市   旅游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