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发展的三种路径

随着我国农业提质升级和供侧给结构转型的需要,三产融合、向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性蓬勃发展,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大量田园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乡村地区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黄金宝地。然而,在2017年之前,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在业内,“农旅融合”这个词儿还鲜有提及,更多的叫法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2018年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的有关农业投资项目管理职责整合,组建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而向“农旅融合”演化。

农旅融合发展的三种路径

农旅融合是指依托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景观功能,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农村和土地资源,植入吃、住、行、文、商、娱、育、养、动等旅游新业态,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农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农+旅”。农旅融合不仅仅是形态的融合,更是组织方式的融合,生产方式的融合和机制模式创新的融合。农旅融合是通过整合优势市场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延伸产业功能链条、增加商住休闲配套、拓展旅居度假内容、提升区域环境品质,从而实现乡村地区的提质增效、振兴发展。

农旅融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变化层不出穷,由于投资老板或操盘人物的喜好不同,做出来的项目也必然会千差万别。然而,百变不离其宗,农旅融合的路径从简单到复杂,大致表现为如下三类。

一、现代庄园经济

现代庄园经济是以现代农业和生态为基础,经过资源挖掘和优化,以具有明确用途的建筑物为载体,接二连三延展多元化产业,实现三生(生命、生活、生意)共享、城乡互动的农村产业综合体。(摘自《做庄:现代庄园经济的创新法则》一书)

现代庄园经济在空间形态和用地规划上表现为“点+农”。“点”是“庄”的载体,多表现为农业临时设施用地或“点状”用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具有旅游服务和产业经营功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农”是“园”的载体,多表现为具有生产种养殖和景观功能的农田、果林、水塘、草原、森林、山体等;“经济”是指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农产品加工、研发、教育、培训、影视、婚庆、旅游、文创、金融、健康、医疗、养老、娱乐等产业。

现代庄园经济是以运营为导向的乡村经济体,其商业模式相对简单,规模一般不大,是农旅融合的主要路径,常见的酒庄、民宿、农(洋)家乐、乡村精品客栈、度假村、有机农场、露营地、自然教育学校等都属于此类。

二、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指在新田园主义的指导下,以“农业+文旅+社区”为形态,以产品和运营为驱动,以文旅产业为核心,从而带动农业和社区,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体模式。(根据张诚《新田园主义概论与田园综合体实践》一书整理)

田园综合体在空间形态和用地规划上表现为“点+块+农”。“点”即“点状”用地,主要是通过旧村庄民宅的改造、宅基地的再利用或者当地政府“点状”出让商业旅游用地,用于建设酒店、餐厅、会议中心、展厅、体验馆等文旅产品,发展文旅产业;“块”即“块状”用地,主要是当地政府依据城镇规划和土地规划进行“块状”建设用地的出让,用于建设田园社区,发展房地产和服务业;“农”是“田园”的基本形态,是文旅产业和居住社区的生态基底,也是实现乡村社会发展振兴的抓手。

田园综合体的规模稍大,除发展文旅产业与居住社区外,通常会以某种特色农业的生产、深加工为主,大力发展三产融合,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收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农旅融合发展的三种路径

田园综合体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官方表述为:“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抹去了“社区”地提法,与业内提出的“田园综合体”理论有所区别。但是,田园综合体在实践中确是三者缺一不可:农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通过较低成本为项目提供了美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文旅通过产品的打造、业态的运营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和土地价值,也为居民提供了具有文化品味的生活配套;地产开发实现了前期投资的变现,解决了短期的现金流收益,也为反哺农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吸引资本下乡、人才下乡的成功模式之一,也是农旅融合的又一重要路径,受到“市长和市场”的共同认可,涌现出了像无锡田园东方、成都多利桃花源、嵊州越剧小镇等国内知名案例。

三、农旅小镇

农旅小镇是指由政府引导、市场化的企业主导,依托优质的农业和乡村资源,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旅游,吸引市民和人才下乡形成“新移民”群体,共创共建共享,由内生动力培育出新产业,带动原住村民就业创业,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持久生命力的宜游宜居宜业的新型社区。(摘自《做镇:现代农旅与田园小镇的操盘逻辑》一书)

农旅融合发展的三种路径

农旅小镇在空间形态和用地规划上表现为“点+块+片+农”。是“点状”用地、“块状”用地、“片状”用地和农业用地的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点状”和“块状”用地多用于开发建设文旅业态和农业配套,“片状”用地通过政府出让后建设成为小镇集中的生活、商业、公共服务配套和产业发展区。农旅小镇不是行政建制镇,也倒不一定是必须是“特色小镇”,更不是披着农旅外衣的房地产小镇,农旅小镇兼具了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居住社区等基础性功能,又必然因“人”而生出教育、文创、艺术、婚庆、医疗、健康、养老等多种产业,是农旅融合的终极形态和路径。

无论是发展现代庄园经济、田园综合体,还是农旅小镇,都是社会资本结合企业自身实力、因地制宜,对没有顶级文化旅游资源的广大农业和乡村地区进行创新开发利用的重要路径和商业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旅游   块状   综合体   庄园   田园   路径   小镇   乡村   形态   农村   模式   功能   产业   农业   经济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