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桥飞瀑”的石刻作者年仅13岁神童,其父是否拔苗助长?

不知道大家注意泰山石刻的一个特点:水多的地方石刻多。比如经石峪、黑龙潭白龙池等遍布石刻,值得一一品味、流连忘返。而云步桥周边更是琳琅满目:儒释道词句汇聚,名人荟萃,民国名人就有邵元冲、袁克文等人的字迹。

夏日雨季的云步桥,变成“云桥飞瀑”的胜景。而“云桥飞瀑”一词源自桥西北侧的石壁,常掩翠绿草木之下,临近“月色泉声”石刻。

“云桥飞瀑”四字为隶书,工整大气,书写者为十三岁杨道专,字力不凡。字好可称道,但是四字背后的故事,则值得思考借鉴。

“云桥飞瀑”的石刻作者年仅13岁神童,其父是否拔苗助长?

图:“云桥飞瀑”四字藏于桥西北侧石壁上


“云桥飞瀑”四个字后,有题跋:“戊辰重九日,南海杨其观题,命男道专敬书,时年十三岁。”

提拔中的戊辰即民国十七年(1928),当时杨任盐运署员,居北京,当年携子杨道专登泰山,经过云步桥时见绝壁瀑布飞溅,于是有感而发,呼之“云桥飞瀑”,并令年仅13岁的儿子杨道专书写,刻于石壁,流传至今。

杨其观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曾学法文教授法语;民国元年(1912)赴南京海军部任职。早在民国时期,其书法就受到专业人土的关注,但是少有作品流传于世。

“云桥飞瀑”的石刻作者年仅13岁神童,其父是否拔苗助长?

图:“云桥飞瀑”四字凿刻中,大胆推测为杨其观专门摄影以留存


“云桥飞瀑”石刻拓片还曾刊登于民国十八年十月十二日《新晨报》,题为“十三岁神童杨道专榜书”,下有说明:“杨子远先生之公子,名道专,天资聪颖,年仅十三,已通经史,谙科举,书法汉魏,秀劲中寓朴茂气,此书为乃翁游泰山摩崖之作,字方二尺,以幼童而作大字,尤见骨力。”

“云桥飞瀑”的石刻作者年仅13岁神童,其父是否拔苗助长?

图:“云桥飞瀑”四字刊登于次年的北京《新晨报》


杨其观的儿子题完“云桥飞瀑”四字后,为了让儿子的题刻占据醒目位置,而把八百年历史的宋人题刻“御帐坪”磨平,覆刻其上。

当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看到云步桥处风景独好,便令人在石坪上凿空搭帐,驻跸赏景,因是帝王遗迹,被称作“御帐坪”,至今桥北石崖上仍然有柱穴遗迹,宋人为了纪念此事而题“御帐坪”。

杨其观毁宋字刻儿子题刻的做法,当时就引起世人的批判:“泰山这么大,能写的地方这么多,完全没有必要宁可毁遗迹、也要争此位置。”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张绍堂著《滋阳曲阜泰山游行心影录》记载:“崖上原有宋人题刻‘御帐坪’三字,闻近为杨某毁之而易其子十三岁时所书之‘云桥飞瀑’四字,字迹固雄浑,然以泰山之大,何必争此尺寸之地,致毁灭名山古迹而不惜耶?”

“云桥飞瀑”四字的背后,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杨其观做了很多事情:让字体留字泰山绝佳位置处、摄影题刻场景、登报称颂儿子为神童、为给儿子留个好位置不惜毁坏古迹等。

作为父亲的杨其观很多事情的做法值得商榷,虽然儿子年纪轻轻就名声鹤起,但是后来泯灭于世、不知所终。

所以当我们看到“云桥飞瀑”的题刻时,思考一下杨其观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作为而导致神童儿子“泯灭于世”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飞瀑   真宗   石刻   神童   步桥   泰山   拔苗助长   宋人   石壁   字迹   古迹   遗迹   北京   民国   儿子   位置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