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缘,顾炎武与泰山无字碑之间有哪些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句源于顾炎武的《日知录》:“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梁启超提炼八字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除了八字因缘外,两人在泰山灵岩寺也有交集:梁启超在灵岩寺题词:“海内第一名塑”碑碣,立于千佛殿前。而顾炎武在顺治十六年 ( 1659) 秋,访灵岩寺时也曾赋诗《重登灵岩》。

今天我们看看顾炎武与泰山的故事。

顾炎武(1613—1682),苏州府昆山人,初名绛,明亡后因仰慕文天祥门人王炎午,改名为炎武,杰出思想家,又被梁启超誉为明清之际学术界 “一代开派宗师 ”。

崇祯十七年 (1644)北京沦陷,至顺治十三年 (1656), 顾炎武反清复明十三年。期间清军攻破昆山大肆杀戮,顾炎武家族两弟罹难,生母何氏被砍断右臂,嗣母王氏绝食殉国,遗言叮嘱炎武 “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

顾炎武45岁时开始江南北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二十五年间,到齐、鲁、燕、 赵、秦、晋等,“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与泰山也结下深厚渊源,四次来泰,包括两次灵岩,在《山东考古录》中,对泰山研究作出很多开创性的考证贡献。

顾炎武与无字碑

歇后语“秦始皇的碑----- 一字不錾。”说的就是泰山玉皇顶南下的无字碑。无字碑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古朴浑厚,碑无一字。无字碑为谁所立仍无定论。

乾隆皇帝认定是秦朝所立,曾经作诗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了避免后世争议而立碑不刻字。其实秦始皇封禅泰山在公元前219年,而焚书坑儒是六年之后的事情,史实是先封禅后坑儒,所以乾隆皇帝的说法并不成立。

顾炎武则通过考证认定是汉武帝立无字碑,汉武帝在位五十五年,曾经八次祭祀泰山,并建汉明堂。郭沫若来泰山看日出时,曾经题诗“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所以说郭沫若赞同顾炎武的汉武帝立无字碑的观点。

目前两种说法均无确凿证据,无字碑之谜还未真正解开。

顾炎武与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缘,顾炎武与泰山无字碑之间有哪些故事

图:泰山无字碑

顾炎武与泰山阴阳交替

泰山号主生死,有魂归泰山、泰山治鬼之说,根据顾炎武的考证,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在泰山脚下有一条河顺山而下,流经泰城,后汇入泮河。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辨奈河》记为:“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奈河桥,世传人死魂不得过,而曰奈河”。

顾炎武与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缘,顾炎武与泰山无字碑之间有哪些故事

图:泰山脚下蒿里山,奈河在其东

顾炎武与泰山双束碑

岱庙内有泰山双束碑,显庆六年(661年),为唐道士郭行真所立,实际上是武则天授意所为:同座一顶,二石相束而立,俗称“鸳鸯碑”,双碑代表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共同治理天下。后来也有了唐高增与武则天共同封禅泰山的事迹。

针对双束碑,顾炎武指出其中约有18字为武则天自造或改用,提出前所未有的观点。

顾炎武与泰山有哪些不解之缘,顾炎武与泰山无字碑之间有哪些故事

图:泰山双束碑

顾炎武著书《日知录》长达35年,《山东考古录》中包括13条泰山条目,考证用力极深,对泰山文化的发掘探索均有新拓展,发前人所未发,多条形成学术定论,个人贡献和治学精神弥足珍贵,值得后世敬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泰山   崇祯   郭沫若   碑碣   焚书坑儒   昆山   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   顺治   不解之缘   汉武帝   山东   定论   后世   脚下   说法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