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在泰山顶等乾隆皇帝40天后刻了一枚章,这40天发生了什么

中国文人治印,有名章又有闲章。作画落款名章,与此同时闲章也逐渐成为中国书画不可或缺的部分。

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多刻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用印表达画家对人生的画外音。

郑板桥在泰山顶等乾隆皇帝40天后刻了一枚章,这40天发生了什么

图:郑板桥部分闲章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不例外,诗书画印一样也不少。在山东潍县做县令,刻闲章“乾隆东封书画史”,记录了郑板桥泰山顶等乾隆皇帝四十天的事情。

乾隆十三年(1748), 乾隆皇帝东巡山东,山东巡抚不敢怠慢,为了迎接乾隆皇帝的到访,便集中在鲁的达官文人准备迎接,当时担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也被急调到泰山极顶准备迎驾。

乾隆皇帝在山东“诣阙里,谒孔林,祭少昊、周公”等,还未到泰山时,随行的富察氏皇后患病不起,乾隆带富察氏急忙返京,但是皇后不幸病逝于德州的船上。

而此时的郑板桥,依然在泰山极顶等待乾隆皇帝,前后等待四十多天。最终因为皇后的意外病故,乾隆皇帝放弃登山,郑板桥虽事未办成,依然感念这次难得的岱顶驻留的经历,就刻下这枚印章作为纪念。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难得糊涂”是他的名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郑板桥自评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豪放又充满酸楚。

1.郑板桥:康熙秀才

郑板桥出生与1693年,其时家道中落,生活拮据。郑板桥从小资质聪慧,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三十岁时父亲去世,已育二女一子,生活困苦,曾经感慨“郑生三十无一营”。在三十岁以后扬州卖画为生,扬州十年结识了许多画友,与金农、黄慎等等密切往来、切磋艺术,对后来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郑板桥:雍正举人

雍正十年(1732),四十岁的郑板桥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曾经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郑板桥在泰山顶等乾隆皇帝40天后刻了一枚章,这40天发生了什么

图:郑板桥题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3.郑板桥:乾隆进士

乾隆元年(1736),四十四岁的郑板桥赴北京参加会试,当年五月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欣喜至极,画《秋葵石笋图》,画上题诗:“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后滞留在北京一年左右,未有仕进机会,南归扬州。

郑板桥在泰山顶等乾隆皇帝40天后刻了一枚章,这40天发生了什么

图:郑板桥画作


4.作吏山东十年的郑板桥

乾隆七年(1742),五十岁的郑板桥任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四年后又改任潍县令。县令期间,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

这一年先是潍县海啸,造成海难;紧接着瘟疫流行,山东发生大饥荒,饥民相食,郑板桥当机立断,开仓赈灾,勇于担当,救活了万余百姓。

是年画竹送给山东布政使,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泰山顶等乾隆皇帝40天后刻了一枚章,这40天发生了什么

图: 郑板桥“竹石图”



5、再次卖画扬州的郑板桥

乾隆十八年(1753),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去官返乡。在家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他的画大多构图简单: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以水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充满勃勃生气。也算是倔强不驯的写照。

郑板桥在泰山顶等乾隆皇帝40天后刻了一枚章,这40天发生了什么

图:郑板桥画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泰山   雍正   闲章   乾隆   名章   扬州   县令   举人   诗书   画作   进士   山东   秀才   皇后   康熙   天后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