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泰山,最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在哪里?

泰山有这样一个院落,文化底蕴丰厚,成为“能使鲁人皆好学”的景点;过去千年多次扩建、重建、拆毁、复原等命运多舛,诉说着泰山的历史沧桑。这就是普照寺西北的五贤祠,至今还流传胡瑗投书的故事。

• 唐代周朴在此创建栖真观。

• 大中祥符年间(1014年?),胡瑗访此,与孙复、石介等人切磋共学,十年不归。

• 宋景祐二年(1035年),北宋学者孙复、石介在此建泰山书院。

• 明嘉靖年间,建祠供奉孙复、石介二先生,题额“仰德堂”

• 后仰德堂增祀胡瑗,称三贤祠。

• 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棨重建祠院,追建“洗心亭”。

• 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三贤祠,并增祀宋焘、赵国麟,易名五贤祠。

• 1930年代,冯玉祥在此攻读《春秋》《左传》,并留多处石刻。

• 1976年,五贤祠拆除,仅留房基残垣,后又复建。

• 时至今日,胡瑗投书的故事世人多知。

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图:今日之泰山书院


今日我们来讲胡瑗的故事:

胡瑗,淳化四年(993年)生于泰州如皋县的官吏家庭,家族显赫,其始祖胡遵为曹魏车骑将军。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为奇才,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20岁时游学于泰山到栖真观,与孙复、石介等人切磋,刻苦钻研学问,卧石攻读,十年不归。

泰山研学期间,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留下胡瑗投书的故事。

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图:胡瑗投书处


胡瑗与孙复、石介在历史上有“理学三先生”、“宋初三先生”之称,并同为范仲淹门生,后来又长期在国子监共事。

清人全望祖撰的《宋元学案》称:“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文中所指“安定泰山”,分别指亦称安定先生的胡瑗,和泰山二位孙复、石介。胡瑗离开泰山讲学于南方,称为南派;孙复、石介讲学于北方称北派,又称泰山派。南北派学说上承孟子、韩愈,下启程颢、程颐,开理学之先声。

为纪念泰山“宋初三先生”曾经在此读书研习学问,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棨建石亭一座,取名“洗心亭”,寓意读书可洗心之意,并题联“云过峰头留墨气,水来祠畔度书声。”

今日的洗心亭,石联密布,内顶也有冯玉祥石刻:“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占了去,有硬骨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

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图:胡瑗投书处附近的洗心亭,各门柱及内顶布满刻写,内容丰富


今日的五贤祠,近有“讲书台”、“授经台”“侍立石”、“能使鲁人皆好学”等明清时期题刻。景点虽小,典故很多,多与读书研学有关,又曾经为泰山书院,仰德书院,是不是可以算作是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呢?

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图:泰山书院“讲书台”


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图:泰山书院“授经台”


学生都该去看的泰山一景,“能使鲁人皆好学”,不是泰山孔子庙

图:泰山书院“侍立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泰山   国子监   好学   如皋   孟子   泰安   孔子   知府   景点   石刻   理学   书院   年间   安定   今日   故事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